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课堂实录
阅读:470  2017-10-22
标签:课堂实录 高一课堂实录 苏教版高一课堂实录
经典是心灵的咏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课堂实录精彩片断及点评
江苏海门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 钱艺林

      师:下面的朗读训练我们分三个环节:首先读出诗歌的“音韵美”,其次读出“自我体验”,最后读出“字面后的灵魂”,请同学们先齐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同学们在朗读的过程中速度稍快了,像在匆匆赶路,朗读诗歌要像一路欣赏风景,要驻足、要流连,也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音韵美”。请大家边自由朗读边在诗里标出哪里该停顿、重音和延长?

      (生自由朗读、标注)

      生: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停顿;字下“·”表重音;“~”表声音延长)

      师:你刚才的标注大部分很好,朗读中的停顿原则上是以词组为单位,“每”“温暖”的重音把握很准确,重音表示情感或者意思需着重表达,还有“大海~”,声音延长往往是为抒发情感的需要。同学们对于朗读注意点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我觉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中“陌生人”“也”要读重音,因为这是特定的人群,重读能吸引注意。

      师:说得很有道理,而且“也”后面稍加停顿会更有音韵美。同学们,有没有把朗读要点标注好?我们再读,看看和上次朗读效果同不同?

      (生根据修正后的齐声朗读)

      师:嗯,果然注意了停顿、重音、延长,诗歌真的就像歌一样好听起来了!这里还要注意除了重音以外,“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要读得轻快跳跃,“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要轻读,表示和亲人的亲近柔情,同学们一边体验一边再读一读。

      (生再齐声朗读)

      师:好,比上次更好听了!我们又发现了诗歌朗读还要根据它的情意分“轻重缓急”朗读。那么下面我们就要读出该诗的“自我体验”了,同学们边读边标注自己最有体会的词句。

      (生自由朗读标注)

      生1:有“喂马”“劈柴”“粮食”“蔬菜”我体会到一种“朴实”;“面朝的大海,春暖花开”“周游世界”我觉得很“明朗烂漫”,对陌生人的祝福我想有“博爱”的情感在里面。

      生2:写亲人的句子,我感受到“分享”的欢乐,还有“温暖的名字”我感觉真的“温暖”。

      生3:还有“闪电”,我觉得是那么“明亮又短暂”。

      师:同学们体验很深刻,我们逐渐走进了海子的情感世界,逐渐听懂了他的歌谣,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样的体验朗读。

      (学生深情齐声朗读)

      师:同学们基本读出了体验,但“诗味”还不够,因为仅仅停留在“读”,眼前还没有出现情境,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出眼前之景,比如“喂马、劈柴”就想到乡村牧野,“和每一个亲人通信”你们眼前就出现自己最爱的亲人,“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就想到春山春水,读的时候注意由句生境,由境生生情,再由情入境。

      (生再次深情齐声朗读)

      师:同学们真的读出了诗歌的美,词句美、音韵美、意境美,但是洗净铅华,又有多少寂寞在后面啊。我们下面将要读出字后的灵魂,同学们“知人论诗”,找出诗中反复出现三处的词语,看看能读出作者的灵魂吗?

      生1:“从明天起”有三处,说明他只是从明天起,昨天没有找到,未来还没有来。

      生2:“愿你”也是三处,和“我只愿”是海子内心矛盾的体现,所以“愿你”要读出明朗,“我只愿”要读得低沉一些。

      师:分析得很好,所以值得注意的还有,一样的句子不同的朗读,比如前面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要读得昂扬而最后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要深沉。

      生:“幸福”在文中也出现了三次,但是······(学生有点哽咽)幸福远离了海子,他只把幸福留在了世间。我读出了幸福后面的矛盾和凄美。

      师:朗读经典就要思考它为什么能成为经典?因为里面有红尘的朴素情感,有对挚亲的倾诉,甚至有对陌生人的祝福,这些冲击了每个人内心的最柔软。特别是海子入世与出世间的矛盾和无奈,温暖背后的悲怆凝重,祝福背后的遗世独立,可谓一唱三叹,让人难以释怀!请同学们再次吟咏,读出诗歌的美丽和它背后灵魂的叹息!

      —————————

      特级教师肖培东点评: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质朴的语言,温暖的意象,明朗的情感,似乎只需轻轻吟诵,便会唇齿留香,回味无穷,诗人海子就这样为我们创设了一个具有超越性的足以安放心灵的文学空间。数年来,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阅读接受的差异,更使得这首诗也如同一面小小的棱镜,折射出当代社会文化的变迁。那么,这一诗歌的课堂上,怎样的教学,会让我们感受到春暖花开?


展开全文阅读
      面朝诗歌,读出春暖花开。现代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抓住诗歌的特点进行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诗歌教学,不能过于理性化,不能手持解剖刀,逐句逐字地去阐述解释,要重视朗诵。法国著名诗人瓦雷里说:“诗歌不是思想;它是将声音神圣化。” 现代诗歌具有音乐之美,这种美只有反复吟咏诵读才能感受得到,在反复的吟咏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体味作者的情感。钱艺林老师的朗读训练,分三个环节:首先读出诗歌的“音韵美”,其次读出“自我体验”,最后读出“字面后的灵魂”。三个环节逐层展开,由浅入深,最终指向“温暖的背后”,课堂推进紧凑而有序,朗诵指导细致而精准。钱老师说朗读时要“由句生境,由境生情,再由情入境”,此言甚妙,在读准“停顿”、“重音”、“延长”之后,结合学生自身体验,引入到诗歌作者的内心深处,从而让学生读出了“幸福后面的矛盾和凄美”。钱老师的课堂容量很大,如果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放慢一点,再多抓几个关键词,再多读几遍诗歌,这“温暖背后的悲怆凝重,祝福背后的遗世独立”才能真正“难以释怀”。同样是从诗歌文体特征入手,吴国珍老师选择的路径与钱老师不同。吴老师直接从诗歌的重要特性——音乐性切入文本,题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押韵、对称,流畅而朦胧,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抓住第一节的“界”、“菜”、“开”的韵脚和最后一节的排比,引导学生欣赏作者思想和情感。将“只愿”和三个“愿你”作比,读出“一个强烈的回旋”,引用《赤壁赋》语句,自然点明“只愿”表明的是诗人遗世独立的人生选择。吴老师课堂的精彩在于他选择了学生能看到的地方,即韵律,引导学生走向其可能看不到的地方,即韵律背后的意义。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学生对诗歌既能获得感性的认知,又能分析感性认知背后的意义,获得理性的认知,从而领略大海和春天的风景。

      面朝语言,品出春暖花开。诗歌教学,应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语言和意象,以解开诗人的心灵密码,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首诗表面的幸福和接踵而来的惨烈永诀,一定不是偶然,必然有一些藏在文字深处的东西,需细心揣摩深意。余昆仑老师将深发的点放在反复出现的词语上,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字面的“从明天起”“愿你”“幸福”“每一”等高频词。余老师并没有按照学生找的词语顺序进行教学,而是将“幸福”提到最前面,虽然稍显“强硬”,但这种处理是得当的。在学生概括出幸福的三层意义——“闲适的生活”“尘世普通人的生活”“超脱尘世、逍遥隐逸的生活”后,余老师用“前两者是尘世的现实生活或生活理想,后者则是诗人想象中的精神‘楼阁’”做了深刻的总结,将课堂直接推向最高潮。原来,四次“幸福”,其实是现实与理想的“分裂”。然后余老师“曲径通幽”,再通过“从明天起”“愿你”“每一”三个词将“幸福”逐渐显现,投射出作者孑然悲情的背影。于平常处见奇崛,陈叶老师也从“从明天起”入手品析海子运用的意象和文字,但其发掘的是词语的“异化”,思维逆行,激发学生思考。“喂马为什么不是喂猪呢?喂猫?喂狗?”诙谐而睿智的问题,在比较中学生领悟到诗歌的意象是与诗人内在的精神追求一致。尽管陈老师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语序”“动静”赏析仅仅是一家之言,但也为学生欣赏诗歌提供了一个思路。诗歌虽然用字浅显,但运用替换法、调位法等方法品读,可以读出其丰厚的意蕴。

      诗无达诂,想一劳永逸地解决彻底理解一首诗,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对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的文本。虽然,这首诗为人喜爱,是喜欢它的开阔和明净,喜爱他在这么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境界里,散发着暖融融的、清新的幸福气息。但到底这首诗是格调明朗,表达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还是充满死亡气息,暗示了对生活的绝望乃至彻底厌弃,恐怕再多的教学也无法也没必要给出定论。诗意弥漫的课堂,最终要朝向学生,朝向他们的未来和远方。花开需春暖,诗,无论作为宗教还是教育,是从体谅人心、培育人情出发的。坚持“诗性教育”的柳袁照校长说:“诗是能让我们神圣起来、高尚起来的,能让我们真诚、友善、感恩、纯粹起来的,诗是蓝天下的一泓清泉。”读诗,品人,最终的指向必然是读者自己,读出自我,丰富自己的学识与经历,打开自己的心绪与胸怀,拥抱美好的生活。张清华在《精神的冰或诗歌的雪》中说:“杰出的诗歌总是为读者准备好了多个通道或者界面。”作为诗歌的教学者,我们也应该开掘“多个通道或者界面”把诗歌的品悟自然地引向阳光、明朗和清澈。当学生说“读到的更多的是海子在诗中流露出来的是孤独和绝望,还有一丝死亡的气息”时,牛玉峰老师不遮掩不躲闪,而是顺势问出“海子如何写,才能让他的诗歌充满阳光和快乐”,并要求学生尝试着修改并朗读这首诗,这样借诗写诗,激活了课堂,又巧妙地把平和、宁静、希望与热爱深深种植在学生的诗心里。在接下来的改写过程中,学生表现不俗,有理有据,有度有力,一扫原诗中潜藏的苦痛和阴霾,让诗句更多地迸射出阳光,在“拯救”海子的同时,也“拯救”着更多浸泡在世俗浮华中的我们自己。

      俄罗斯诗人布兹尼克说:“当诗歌消失的时候,这个社会也便快要消失了。眼前一切物质的东西,定神思索,都是浮华。”站在繁华浮躁的街头,看匆匆来去的身影,再读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更会深深地感激诗歌为我们预留了回到心灵的路径。在这个时代,惟有诗歌还能让我们动心。那么,就用我们最真诚的教学,唤醒每一颗心,面朝诗歌,春暖花开!
标签:课堂实录 高一课堂实录 苏教版高一课堂实录 经典是心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高考满分议论文八段结构写法
下一篇:肖培东《一双手》课例评析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