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460 2017-10-30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落第、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抑扬顿挫”等词语。
⑵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
⑴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⑵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品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⑶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
3、德育目标:
⑴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
⑵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离不开恩师的指导。特别是当你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在追求中常遭侮辱的时候,却有一位老师给你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那是永不坠落的寒夜星辰,永远在人生的征途中温暖的闪亮。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留学日本期间,就曾遇到这样一位恩师藤野先生。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恩师。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读后说说你读出一位怎样的藤野先生?
二、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鲁迅认识到医学并不能救国,毅然弃医从文。本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回忆了1902—1906年留学日本的片段。
藤野先生(1874-1945)名叫藤野严九郎,1901至1916年在仙台医专任教。是鲁迅在仙台学医时(1904-1906)的先生。
本文写于1926年10月26日。回忆了1902—1906年留学日本的片段。
我们先前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
三、背景介绍
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 后弃医从文,想以改变国民精神入手, 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并写出《文化偏执 论》等一系列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
四、检查预习
绯红fēihóng: 深红色。
标致biāo zhi: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外表、风度等接近完美或理想境界,唤起美感上的极大享受的。)
落第luò d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不逊bù xùn:无礼。逊,谦逊。(不恭敬,没有礼貌;骄横。)
诘责jié zé: 质问并责备。
托词,托辞tuō cí,: 找借口。
油光可鉴yóu guāng kě jiàn文中是说头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油光,形容特别光滑亮泽。可鉴,清澈得可以照见人。鉴,这里是照的意思。)
抑扬顿挫yì yáng dùn cuò:高低起伏,停顿转折。形容音乐悦耳动听或文章或诗文可读性强,朗朗上口,音调铿锵有韵。
深恶痛疾,深恶痛绝shēn wù tòng jué:极端厌恶和痛恨。也作“深恶痛疾”。
四、分析课文
在 东京,表达对 清国留学生 的厌恶;(1--3)
在 仙台 ,回忆与 藤野先生 的交往;(4-35)
在 北京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感激 和 怀念
课文写了哪些重要事件,速读后用自己的话概括。
1、“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
2、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
3、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4、匿名信事件
5、看电影事件
6、我与藤野先生告别
7、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1.精读1—3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只不过
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反衬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
“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视和反感.而改动后语意直露,缺乏了讽刺意味.
(3)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见到藤野先生之前,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所感。
(4)选段中的“确”和“但”语气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确表示肯定花的漂亮,但表示转折,花虽然漂亮,可是人却是丑陋的令人作呕。
(5)作者写这一部分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联系吗?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这部分内容写在东京的所见,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使作者对东京失望,为下文离开东京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做铺垫。(是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展开全文阅读
2.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
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露着作者的爱国情结。
2、去 仙 台
去仙台 日暮里 触发忧国之情 爱国 学医的主要动机
水户 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2.精读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原因是“物以稀为贵”,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大概”表示猜测,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自谦、 自喜、感激之情.但推断为“物以稀为贵”,包含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因为”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初到仙台 物以稀为贵 饱含着一个弱国国民内心的辛酸。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
优待 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陪衬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句子的幽默感。
相识 藤野先生 抓住特征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将书放在讲台上,讲述解剖学历史。
声调——缓慢而有顿挫
掌故——忘记带领结 怀疑是扒手。
目睹耳闻
学识渊博 生活俭朴 治学严谨 不修边幅
5、相处 典型事例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循循善诱 尊重科学
关心实习 ——真诚关怀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正直无私、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分别
匿名信事件
由藤野先生订正讲义而来。
用部分日本青年的狭隘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和心胸广阔。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其实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的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受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话中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这句话中的两个分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议论
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是为了揭露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自己作为弱国国民极度的愤慨和无奈。
看电影事件
3)“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说明 这种现象带有普遍性,拯救民族的灵魂迫在眉梢,刻不容缓; ;
“这一声”指 “万岁” ;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是 伤害了民族自尊心
(4)“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中”他们“指 围观的中国人 ;“何尝”的词性是 副词 ,运用反语_修辞,表现了闲看者的麻木
(5)“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中的“那时那地”具体指 仙台医专的课堂上
;联系全文,“我的意见”是指 医学救国;“变化了”的具体内容是弃医从文_
表现了鲁迅 爱国主义 精神。
(6)“呜呼,无法可想”后的感叹号传达出 不可压抑的激愤 的感情。
(7)“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中的“中国人“指 即将被日军枪毙的中国人及围着的一群中国人和课堂里的“我” 。
(8)这段文字运用了 记叙、议论 的表达方式。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尝”是什么意思?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彩”原指日本学生看到中国人被枪毙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9)“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我的意见”指 学医救国 。
“变化”指 弃医从文 。
“变化”的原因是:认识到医学不能救国,更重要的是改变国民的精神,而改变精神首先是靠文艺。
(3)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匿名信事件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力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作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来到仙台?为什么又告别仙台?想一想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在东京
所见所闻 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不学无术
所 感 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在仙台 去仙台 日暮里: 触发忧国之情
水户: 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在仙台:对于“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看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
心受到严重挫伤
爱国主义情感
怀念
怀念先生的行动有哪些?
装订收藏讲义
悬挂先生照片
多写文章
藤野先生赠给鲁迅的照片
(1)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
(2)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表明事实并未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这就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4.精读第38段,思考:
“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增加勇气”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
“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
(1)这句话有什么意思?这样一来的结尾有何作用?
展开余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精神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其他事件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
所作所为使我失望,促使我离开,为后文与藤野先生的相见埋下伏笔。
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
为后文藤野先生更加感人的教诲与关怀作陪衬。
为什么写只记得两个地名?
抒发自己的爱国主义感情。
匿名信事件 用部分日本青年的狭隘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和心胸广阔。
看电影事件 是我与藤野先生分别的原因。
对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正确答案应选(1)
本文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
四件事: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实习生 了解裹脚
本文赞扬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正直热忱 治学严谨 没有民族偏见
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和深沉的怀念,以及要同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文通过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的回忆,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治学严谨 、 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和深沉的怀念,以及要同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样是写老师的回忆录,试比较本文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文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作者对三味书屋中施行封建教育的先生只是“很恭敬”;而《藤野先生》则表现了作者对毫无民族偏见,热心诚恳地关心,帮助“我”的藤野先生真诚的感激和深切的怀念。
老师总觉得作者写藤野先生的外貌不太漂亮,因此改为下面一段文字,你认为可以吗?为什么?
他,既有高仓健一样的体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样的相貌。脸色白而透红,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整齐而又有一点波浪。他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条漂亮的领带,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走上讲台,就用洪钟一样的声音说:“我,就是藤野严九郎。”
1.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呢?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从本文看,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其直接原因是他厌恶东京的学习环境,厌恶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但联系鲁迅的人生追求和其他作品看,鲁迅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的,可就在医专学医时,“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促使鲁迅萌发“弃医从文”的思想。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紧,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由此可以看出,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弃医从文,这一过程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的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藤野老师:您好。我是您的学生周树人。分别后,就一直未同老师联系,心中很是愧悔。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无时无刻不想起您对我的培养和教导。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您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您能以公正之心来对待我这位弱国的学生,您给予了我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您能做到这样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正因如此,您给我留下的是无尽的不安和感激。 顺致 教安!
您的学生:周树人
1926年10月12日
侯晓旭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藤野先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藤野先生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下一篇:
昆明的雨 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