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460  
标签:教学论文
2000年高考语文试题1——10题详细解答


    这是编者自己的见解,如果有不正确的地方,请各位网友批评指正,谢谢!!!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C)

  A.拖沓  娇生贯养  伶俐  倜傥不羁  B.造次  索然寡味  迁徙  惨绝人圜

  C.描摹  幅员辽阔  惶恐  法网恢恢  D.窥测  慷慨激昂    提要钩玄

    解答:A选项中的“娇生贯养”的“贯”应为“惯”;B选项中的“惨绝人圜”的“圜”应为“寰”;

          D选项中的“装祯”的“祯”应为“帧”。

  2.下列各句方括号中,必须加“的”字的一组是(B)

  ①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     ]发展,国家将在西部地区新建十大工程。

  ②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一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     ]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断出来的。

  ③风险投资的注入可以使你[     ]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去市场上拼抢厮杀,谋求新的发展。

  ④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直接拍选手快、灵、狠的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     ]最大障碍。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答:②中的“存在”是后一分句的主语,必须在“存在”的前面加“的”,使其成为名词,具有充当主语的功能;④中的“障碍”是最后一分句的宾语,必须在“取胜”的后面加“的”使其成为“障碍”的定语。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B)

  ①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________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②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_________的作品来的。

  ③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_________。

  A.聚集/品位/赞扬  B.云集/品位/赞叹  C.云集/品味/赞叹  D.聚集/品味/赞扬

    解答:“聚集”指“集合;凑在一起”;“云集”比喻“许多人从各出来,聚集在一起”。“品位”在句子中指“文学作品的质量高”;“品味”指“品尝”。“赞扬”指“称赞表扬”,经常用于人和人的思想、精神方面,用于具体事物的情况较少;“赞叹”指“称赞并发出赞美的声音”,经常用于对不寻常、了不起的事物的赞美,可以修饰名词“声”,说成“赞叹声”,可以受“发出、引起”等动词支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B)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C.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解答:“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在A中用错了修饰对象。“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悟,在C中不符合语义。“左右逢源”比喻运用自如、得心应手;讽刺圆滑世故、会投机;前一义含褒义,后一义含贬义;在D中感情色彩不当。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C)

  A.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B.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加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C.在新的千年里,中华民族这条巨龙一定会昂首腾飞于无垠的天际,创造出令世界惊异的奇迹来。

  D.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解答:A句出现句式杂糅,可删除“也参加了学习”。B句出现动宾搭配不当,可将“增加”该为“增强”。D句出现主宾搭配不当,可在“三次”前加上“生产的产品”。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A)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___________,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___________,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___________,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  ②少读如果彻底。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  ④少读而不求甚解。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解答:本文段的陈述对象是“读书”,谈“读书”的多与少的问题,第一句是作者的观点,后面加以论述,先谈“少”,再谈“多”。能够理清思路,便可以直接选择出正确的答案。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错误的一项是(C)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近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它以四言诗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B.杂剧在元代文学中有突出的地位,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孔尚任的《桃花扇》和马致远的《汉宫秋》等。


展开全文阅读
  C.巴金,原名李芾甘,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小说《灭亡》《家》《寒夜》及散文集《随想录》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D高尔基一生创作甚丰,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剧本、散文等。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他的自传体三部曲。

    解答:“孔尚任”是清代的作家。在高中语文第六册后面的附录“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讲述。

  8.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解答: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的表现出诗人此时等待客人到来时的焦灼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9.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D)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解答:“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这是作者揭示诗歌主题的点睛之笔,通过句子中的“而”可以读出前后是“对比”,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作者在诗中并没有写出,而是留给读者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解答:“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标签:教学论文 2000年高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00年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译文及详细解答
下一篇:北京市西城区2000年一模试题高三语文试卷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