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案例
阅读:508  2017-11-04
标签:教学案例 七年级教学案例
好久不见,这个美丽的世界——第四届苏派作文教学名师精品课堂教学记录
肖培东

      “好久不见,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结束作文课的刹那,一切都是安安静静的,窗外等待了许久的阳光也不愿意挤破这层宁静。我站在讲台上,望着那被窗帘遮去了一半的窗口,再望望这些眼眸里都能溢出阳光的孩子,竟然很有一种流泪的感觉。

      那个叫世界的地方到底在哪?

      我想起了鲍尔吉·原野的散文集的名字。那本书的第一篇就是《白桦树上的诗篇》,猎人穆格敦自称是诗人,他在白桦树的每片叶子上写诗并做了记号,秋风吹走了叶子,诗人就走遍大地一一找回来。“有一片叶子飘进了水里,我游过去,十月份,水已经很凉了。但它不是我找的树叶,是楸树的树叶,但我也把它带上了岸。”爱生活的人都是诗人,每个孩子都应该是诗人穆格敦,如果高速前行的时代会让他们忘却星星和月亮,忘却沙土和尘埃,忘却站立的树和微笑的叶子,如果那片叶子已然飘进了远行的流水,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把它带上岸。

      窗外的树,在阳光下静默,每片叶子都在感恩这个世界。

      一

      “有张照片让我有流泪感!”南京柳咏梅老师在微信上说。她发来了那张照片,那是我课前五分钟站在南京29中报告厅一侧的窗口前的背影。那个背影,我看看,都觉得孤独,宁静。

      只是我知道,我必须要有这样一个背影。背影朝向孤独,也朝向丰富,背影朝向狭小的窗口,更朝向广阔的天地。那个瞬间,我必须是我自己的,我必须是窗外游移着的和静默着的所有生灵的,它们径自在歌唱,随意在蠕动,淡淡的阳光,灰灰的天空,粗大的树干,骄傲的飞虫,还有肆意匍匐的绿草,这个世界,等待着我的灵魂去潜入。我凝聚了所有的精神,努力让自己的心思走向窗外,流淌在每一片树叶上,再渗进寂寞的泥土中。我吸纳着缕缕光线,又享受着地底的黑暗,想象着遥远的海洋、新鲜的草原……时间,没有绝对的短暂与长久,空间,无所谓狭窄与空旷。心,谦逊地融进了,瞬间即永恒,角落也是世界。原来,世界给我的触摸如此温存。只可惜,穿梭在俗世红尘中,我们常常失去这样的背影。如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的诗:“与你们的交谈是如此必要,却不可能。如此紧迫,却被永远搁置,在这次仓促的人生中。”其实,只要五分钟,我们甚至可以倾听到大地和天空的诗歌。

      “我们前天才写了《好久不见》这篇作文。”老师告诉我作文题目的时候,离上课只有五分钟了,初二学生们已经端端正正地坐在讲台上,只等课堂的风把他们心里的湖吹出涟漪,吹出皱褶,吹出汹涌的波涛。

      好久不见,我们好久不见什么呢?

      我望望满场的听课老师,用眼神致意所有温和的笑脸,然后走到窗前,静静地看着。

      不错,我是在凝视这个世界,我没有去想如何设计我的课,只有五分钟!

      窗外,是树,树的高大很好地遮住了这座城市的奢华与时尚,视线里没有钢筋水泥,没有高楼大厦,虬枝盘曲,枝叶繁密,阳光从缝隙中漏出,斑斑点点地洒在地上,南京的天空不蓝,不清,灰蒙蒙的,倒给我了很多遐想的空间。硕大的树,矗立在眼前,你就能看清楚它的姿态?繁密的叶子,层层叠叠,你就能读懂它绕来绕去的心事?墨绿色铺展出季节的宁静,你可否听到过清晨露珠在上面滚动的声音?可否想过倦鸟是怎样在黄昏中收拢了它们的翅膀,被黄昏搁置的行踪又是怎样地慢慢模糊?夏日,会有知了的鸣唱在树影间盘旋吗?春天,飞鸟的身影又是怎样在阳光中翩跹?连续几日在不同的城市里奔走,我的眼睛装载的都是疾驶的高铁、交错的立交桥、林立的楼盘和车水马龙般的来来往往,世界最美的模样,我们好久不见。城市的那边,是否田野,炊烟飘向远方的草垛,篝火映红黑夜的天空,野草,溪水,笛声,流萤,还有仓促嫁给了大地的雪花。天际的遥远处,是否有星星,太阳落海的时候,它就会升起,照着荻花飞白了长江的额头,伴着秋风送走所有的归帆……好久不见,风筝仍在墙角蜷缩,童话书早已蒙上厚厚的灰尘,我们曾经清澈的眼睛,现在都是一片浑浊。临窗而立,我惭愧地低下了头。

      我们辜负了怎样美好的世界啊!

      然后,我看到母亲了。老母亲似乎坐在老屋门前的沙发上,她茫然地望着远方,那条路上,我好久没在她眼前走过了。她的白发,她深陷的眼窝,她佝偻着的脊背……我越发羞愧与不安,看风中一片叶子飘落,我真想伸出手紧紧握住,然后沿这叶脉方向延伸到母亲的树下……

      五分钟,我集聚了许多的感激和愧疚,转过身来,走上讲台。

      我只需要带着他们真诚地阅读我们自己的心,向这个世界诚恳地道歉,然后叫出它们最美的名字,我想,课就有了。

      讲台上,我站在那里,像一棵好久不见的树。

      二

      “这是一堂‘粗糙’而又真实的作文课!没有精美的课件,没有曲折的课堂情节,没有令人震惊的课堂预设,可见其‘粗糙’;5分钟前了解学生的习作,课堂上学生真实的回答,老师对作文立意由浅至深的引导,可见其真实!我想说,好久不见这样真实的观摩课!很荣幸跟他合影了!”

      我已经不记得具体哪个老师和我合影了,只知道我站在讲台前,身边的人换了一个又一个,努力微笑着,其实我心里还在翻滚着那片“好久不见”的写作思维的海。

      “说说看,你们是怎么写《好久不见》的,写了什么内容呢?”课很大胆地就从“好久不见”开始了。这节课,会有怎样的走向,会有怎样的波澜,我并不知道。我就想,只要顺着学生的学情走,做出准确的判断、科学的归纳和有效的提升,那么,我们是一定能够在“好久不见”上做出文章的。我简单地勾勒了这堂课的教学步骤:学生习作中的“好久不见”——教师引导下更广阔的“好久不见”。好久不见,看到这些稚气未脱的孩子,我真想说一声,我们见面了。


展开全文阅读
      “我写的是,一篇小说,我好久不见了。”第一个站起来回答的是女生,话语柔柔的。

      一篇小说?怎样的小说?为什么会好久不见?我脑海里迅速跳出了这些问题。沿着这个素材生发,我们其实可以写出很多种有意思的文章,比如童话小说,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留下过童年无数美丽时光印痕的小说,终究被母亲收藏起了的“我”爱的小说等等,写写成长,写写童心,写写亲情,写写代沟……我赞许地点了点头,然后叫起第一排的一个男孩拿起笔在白板上记录下来,他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写着,字里有我好久不见的一种认真。

      “家乡的习俗,好久不见。”另一女生说。我真诚地迎着她的目光。

      国学大师钱穆说过:“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没有文化,就没有民族”。家乡习俗,传统文化,是特有的文化基因,其历经岁月洗礼在今天仍应该也必须散发着迷人光彩,那是我们的根,我们宝贵的民族精神家园。中秋月圆,端午粽香,重阳赏菊登高,除夕爆竹声声,更有那些有灵气的老物件儿,浸润了手工艺者双手的温度、沉淀的时间、行事的规矩,这些怎能好久不见?精神所依是原乡,扑进家乡浓郁的菖蒲气息里,坐进京胡铿锵有力的声音中,我们,一起踏上回家的路。

      我的眼里是微笑的,心,却如仪表般地做出分析。如果后面的学生还能继续说出这样有深度又贴近生活的构思,我就从抓住这“家乡习俗”做文章,引导学生思考“有了好内容好立意,怎样写出好文章”这样一个写作主题,现场写出“家乡习俗,好久不见”的主题文章。

      接着叫起的十位同学,他们写的文章又打乱了我的预判。有六位同学写的是“小学(初中)同学,好久不见”,一同学写的是“小学老师”,且内容多是玩耍上学之类的,有三位同学写家乡题材,且家乡的思念又多是泛泛之谈,难以归结到具体细腻上。他们在写他们的世界,这是我为之高兴的。他们的世界为何如此单调、促狭和容易重复?这又是我想引导他们思考的。

      好久不见了,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我瞥了一眼窗外,树,斜斜的阳光,随时等待的绿叶……

      男孩把12个同学的“好久不见”依次写下来,字整整齐齐的,像一只只晃动身体的小鸟,拍打着翅膀,阳光下等待着起飞。

      “你们想想,黑板上的这些作文素材有什么共性?”

      “我们的世界还有什么呢?我们的视野能否再扩大一点,同样,我们凝视过那些细微的存在?”

      我不说,只是让学生们自己思考。只有自己认识到胡同的狭小,才会主动地走向广袤的大地,宽阔的海洋,无垠的天空,才会自己融进晶莹的露珠,细碎的虫鸣,游移的尘埃……

      世界很大,你要能从大中见到细微的精致;世界又很小,你要从就小处看出无限的精彩。爱,是不会忽略这个世界所有的感动的。

      “请靠窗的老师帮我们拉开窗帘,让我们透过那扇窗,看到这个世界的广阔!”

      窗帘拉开了,光,进来了!

      “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窗外,那棵粗壮的树,所有的叶子在那一刻亮闪闪了,仿佛期待的眼睛,在对接着久违的清澈。

      “一片湛蓝的天空,好久不见!”

      “一座茂密的森林,好久不见!”

      “一级级清爽的台阶,好久不见!”

      “树上唱歌的鸟儿,好久不见!”

      “草丛里跳跃的蟋蟀,好久不见!”

      “记载我们欢乐的阴凉的亭子,好久不见!”

      ……

      “老师,我想,‘好久不见’应该就是常常见到,却总被我们忽略的事物。”一个男生真诚地说,他的眼睛一片空灵。

      全场一片安静。

      天涯海角的相隔,是惦念。近在咫尺的遥远,是忘却。好久不见,让写作回归情意表达的本真,让我们重温那个美好的世界。

      “你的童年是小村庄/可是,你走不出它的边际/无论你远行到何方”很想把这首阿多尼斯的诗诵读给他们,或者,给他们顾城对世界的问候。“用金黄的麦秸,织成摇篮,把我的灵感和心 放在里边。装好纽扣的车轮,让时间拖着,去问候世界。”

      故乡,好久不见。乡愁是永远的情怀,这种情怀要聚焦在故乡的一草一木上,让它清晰可见。

      手,一只只地举起,像在告诉窗外的树,我们也是你的枝条。

      “故乡清新的空气,好久不见!”我为窗外天际的灰蒙蒙而悲伤。

      “故乡的星星、月亮好久不见!”我们还能看到那皎洁的月光那调皮眨着眼睛的星星吗?

      “故乡的炊烟,炊烟里飘来的饭菜香味,好久不见!”那是至美的故乡味道。

      “父母忙碌的身影,好久不见。”“爷爷奶奶粗糙的手,好久不见。”怎么能够忘怀,怎么行走,都走不出你爱的影子……

      ……

      “‘好久不见’,是一种感喟,一种惦念,一种发现,一种生命深处的思省、怅然和呼唤,一种震得灵魂的翅翼簌簌作响的爱与哀愁。不仅如此,更是冲破冷漠、麻木、幽闭、僵滞的起点!”一位老师课后发来的文字,融到了我们心里。

      好久不见,这个美好的世界!

      光的源头呢?就是那颗感恩的生命的心!

      ---------------

      教学无痕 升格无限——听肖培东老师作文课有感

      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 樊智涛

      这是一节《好久不见》作文讲评课,还是一节写作指导课?这节课侧重讲评选材还是构思?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一节久违的惊艳众生的作文课。

      师生如诗的对话灵动了整个会场,一切都那么的自然,环环相扣,层层拔节,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上一点点延展,狭小的世界一点点敞亮,师生参与的激情一点点绽放,台上台下,所有的人都沉浸在语文的世界里,享受创作的快乐,体验课堂生成的喜悦。

      曹文轩说:没有凝视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我想说:没有凝视的课堂是毫无意义的。肖老师的作文课让参与的学生凝视,让听课的我们凝视,更让我们反思作文教学的真谛。回想这节课,我有三点体会。


展开余文
      无痕的点拨将我们引向远方

      肖老师的课堂语言是举重若轻的。既没有发挥他朗读的才情,也没有铿锵有力的话语,他只是顺着学生的思维,给予方向的引领。他的课堂提问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引导学生归纳,发现规律。如:12位同学的作文,有什么共性?6个学生写小学同学,这说明什么?对比两组句子,有何不同?这些提问都指向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训练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达成理性思维的深刻。

      一类是延展学生思维的。如:视野再开阔一些,再次思考,还可以写些什么?将路走得更远一点,走出我们的校园。若想脱颖而出,要写出味道,你们都会写些什么?这样的提问旨在突破学生视野的局限,打开学生狭小的心灵世界,去看、去怀想、去构建好久不见的缤纷世界。学生在肖老师的点拨下,世界变得丰富了。

      有痕的板书见证课堂的生成

      肖老师下课后,黑板成了众多听课老师拍照的对象。因为在追求声光影的动感时代,在追求课堂大容量的信息时代,课件几乎成了课堂的必需品。我们在刷屏的时候,课堂变得匆匆,学生停留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黑板上的板书越来越少。而肖老师的课堂板书,成为当下课堂的稀世珍品。

      黑板上的板书分为三块。最左边是12名学生《好久不见》习作内容的原生态记录(学生随机汇报写作内容,由一名学生当场记录),学生的选材基本局限在小学同学、老师、家乡的草木……这些写作内容雷同现象严重,且事情基本集中在玩耍上,少有打动人心的。

      中间部分是经过肖老师启发引导之后的选材内容,黑板上出现了阴凉的亭子、故乡清新的空气、田间打斗的蟋蟀、亮闪闪的萤火虫、父母忙碌的身影、爷爷奶奶爽朗的笑容……这些内容较之前选择的内容具体了,有了鲜明的特征;选择的角度多样了,人、景、物都丰富起来了,学生的视野走出了教室,走向了生活与大自然。文章的立意也变得多元而深刻。

      最右边是教师引导学生变换叙述主体,换一个“我”来选定的写作内容。黑板上出现了鸟儿好久不见天空;麦子好久不见雪花;背板上好久不见老师的文字;树好久不见自己的叶子……诗意的语言在课堂流淌,学生灵动的想象在喷薄,课堂在生态中自然生成。

      黑板上留下的三组板书,就像一个慢慢打开的世界,让我们尘封已久的心灵一点点化开。正如肖老师所言,我也许无法教你写作,但我可以引领你去看世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而且做得如此自然灵动。

      留痕的情感触碰柔软了我们的性灵

      听肖老师的课,让我明白一句话的真正内涵:备课是一辈子的事。它不是一时一刻的行为,它贯穿于我们职业生涯的每一天,尤其是语文老师。

      肖老师的作文课有三处想不到。想不到整个设计仅用了5分钟。课前5分钟,了解学生最近写的作文是什么。然后就看到会场角落里,肖老师独自靠窗伫立的背影。5分钟,却带给学生包括听课的我们如许的收获。没有长期对课堂教学艺术的执着追求,没有扎实的语文素养,没有厚重的生活底蕴,怎可能出现如此的精彩呢?是啊,备课又何必拘泥于时长与地点呢?只要心中有课,哪里都是备课场。

      想不到他是那样小心地触碰学生的心灵。肖老师以漫谈的方式尝试着走近学生,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真实的写作状态,真实的情感世界。这样的师生谈话是温暖的,他不是师道尊严的居高临下,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帮助学生打开视野,完善思维。也许学生的回答只是一时兴起,具体的写作思路并没有,但肖老师总能顺着孩子的思维,引领着他们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当学生回答:树好久不见树叶了。所有人都懵了。肖老师机智地接问:树,怎么会好久不见自己的叶子?就像人,怎么就看不到自己的头发了呢?叶子去哪里了呢?树叶,秋天会凋零,熬过冬天,万物复苏的春天呢?蓬勃旺盛的夏天呢?是谁剥夺了它们的生命?学生没料到,他的回答竟成就了一种深刻与新颖。男孩带着满足自信地坐下了。师生沟通的美好境界感动着每个听众。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敞开了心扉,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想不到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诗人。谁说考试扼杀了孩子的性灵?当我们埋怨工作的繁琐,冷漠于时间的流转时,你可知道,我们的学生还拥有那份纯净。只是我们过于急躁,缺少静候花开的耐心。而肖老师是敏感的魔术师,他善于发现平凡中的不平凡,在他的引领下,万物都是有灵性的,直抵我们的心灵。每个孩子都成为了创作的参与者,学生说出的话语,自然成诗,芳香了整个会场。

      惊艳!这是我的第一听课感受。教学无痕,升格无限。那些天衣无缝的对话衔接,以生为本的教学行为,扣动心灵的情感触碰,无不萦绕着我,去审视自我,去奔向远方。
标签:教学案例 七年级教学案例 好久不见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赵世卿,字象贤,历城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下一篇:肖培东教《论语》十二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