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931 2017-11-28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了解特写与消息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明确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特点。
2.体会本文写作手法上的特色。
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
赏析本文动静穿插、清新优美等特色。
一、新课导入
在以通信卫星为代表的电子传播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可以通过电视实况转播同步看到比赛现场瞬间的景象,那么,文字记者如何做好现场报道呢?下面这篇文章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使用形象的语言精心构筑的现场目击式新闻报道,发挥了文字报道的长处,在当今同电视、摄影记者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了成功。
二、了解新闻特写
结合课文后材料《什么是新闻特写》,让学生阅读,教师补充以下内容:
★新闻特写的创作方法
新闻特写的写作要准确把握其“新”字的属性和本质,努力在“闻”字上挖潜力,不断在“特”字上下工夫, 刻苦在“写”字上做文章,是新闻记者和广大业余新闻报道员应努力掌握的最基本的新闻特写的写法,也是原则。
新,是新闻的基本属性,更是新闻特写的特性和本质。所谓“新”,在新闻特写上应体现所写内容是新近发生的故事,也就是新闻时效性强的事件,不是旧闻和陈年老账。
闻,就是故事、事件、事情,就是内容。没有故事,新闻特写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有事件的特色。要报道出现场所见所闻的新人新事。新闻特写要有生动的故事性。讲故事,已经成为当下新闻写作的常用技巧之一。因为受篇幅简短所限,一篇新闻特写往往精选一两个典型故事,用十分精当的语言叙述出来,辅以设置悬念、制造矛盾冲突和抖包袱等故事表现手法,在增加报道趣味性的同时,不断深化或衬托新闻主题并强化了新闻传播效果。
特,写好新闻特写,首先要有强烈的现场感。新闻特写最大的“特”,在于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和鲜活的人物对话来再现新闻现场,让受众身临其境,进而达到对报道聚焦的新闻事实感同身受、蕴含的思想观点在思想上、情感上形成强烈共鸣的传播效果。记者让受众“走进”新闻现场,在强化了新闻特写现场感的同时,也增强了报道的贴近性。特写就是要对报道的某些局部作突出的、重点的描绘,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之笔。从时间上来说,局部化意味着对生活作片段的截取。它不是去展示事件发展的前前后后,而是选取那种最具包孕性的片断,动中取静,以静写动,让人们通过一个典型的镜头,一个画面,获得对其前前后后经过的了解。这种片断,通常是能反映事物特征的片断或事件发展的高潮部分。从空间上来说,局部化意味着选取那些最有特征、最富表现力的细节。
写,新闻特写由于借鉴了影视手法,将对象镜头化,所以能产生很强的可视性,人们常把它称为“视觉新闻”。通过描绘,让读者将文字的内容转换为可视的画面。新闻特写,一定来自新闻现场,记者通过将现场目击、亲身感受形诸于笔,再现大喜大悲的新闻场景,使受众如临其境,产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冲击和心灵感应,从而获得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写的现场感,首先是来自记者的现场观察。一般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主要是由记者访问得到的,而特写的采访则特别强调记者的现场观察,强调第一手材料的获取。所以,在不少的特写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记者观察活动的存在。
三、整体感知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篇特写的内容。
交流,明确:这篇文章记叙中国跳水姑娘夺取桂冠的1.7秒,赞美了中国健儿的拼搏精神。
2.新闻特写主要把精彩的瞬间场景固定下来,从捕捉瞬间这一点来看,文章主要展现了吕伟跳水时哪些生动的瞬间?
交流,明确:作者将吕伟跳水动作分解成起跳、腾空、入水三个镜头,将这三个瞬间逐一回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可见,落笔集中,突出一点,是这篇特写剪裁上的突出特点。能不能再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交流,明确:特写就是要对报道的某些局部做突出的重点的描绘,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之笔。但这篇特写没有写整个紧张曲折的过程,没有写赢得金牌后五星红旗如何在赛场上冉冉升起,也没有写她平时怎样刻苦练功终于今日为国争得荣誉。而是全靠记者现场观察,所摄取的只是跳水冠军吕伟最后夺冠的一刹那,并把这一刹那,及一连串的跳水动作用电影分镜头的艺术表现手法,逐一摄下、定格、放大,如“轻舒双臂,向上高举”、“轻轻一蹬”、“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插进碧波之中”等等。这一系列短语把吕伟的5136这个高难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描摹出吕伟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让读者产生了比看电视还要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典型的特写形态。
四、研读探究
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美文,文章运用了很多手法,值得我们细细“品尝”。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明确:动静穿插。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托”字犹如“定格”,静静停留在空中,与“疾如流星”形成强烈反差;“哧”地插进碧波中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典。以静反衬动,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展开全文阅读
丰富的比喻。仅一组跳水动作,记者就用了7个比喻,其中既有明喻又有暗喻,如“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像轻盈的、笔直的箭”是明喻,“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是暗喻。敦煌著名的壁画《飞天》画的是飘飘欲飞的仙女,记者则以“‘飞天’凌空”为题,比喻跳水姑娘如仙女般优美绝伦。精彩的比喻不但增加了特写的文采,而且使动作更加可视可感。这些比喻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侧面烘托。结尾中外国记者的赞叹,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以及以印度观众“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将整个特写推向高潮,也从侧面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
五、布置作业
体裁 新→时效性
闻→故事性
特→现场感
写→可视性
画面 起跳、腾空、入水
侯晓旭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飞天凌空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阅读指导《读诗词悟美点》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下一篇: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