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945  2017-11-28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4 白杨礼赞

      1.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2.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3.理解象征手法。

      4.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象征手法的理解。

      一、新课导入

      1.播放歌曲《小白杨》。请学生谈谈对歌曲的理解。(人对白杨的感情)

      2.作者简介。

      茅盾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代表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霜叶红似二月花》等。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那就是——白杨礼赞(板书)

      3.这篇文章中作者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4.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5.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二、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 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自主学习:把课文默读一遍,并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它只是树”。那么是什么呢?)

      2.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这样能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

      4.补充课文的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作者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5.学习象征手法。

      《白杨礼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四、总结

      作者到底是怎样对白杨进行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深入地研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常用词语。

      2.熟读课文。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白杨礼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部编八上语文《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下一篇:《昆明的雨》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