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882  2017-12-16
标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4.比较阅读《桃花源记》与《小石谭记》,培养学生鉴别文章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4.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5.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1.学生预习本文,搜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

      2.教具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3.教师先导入课文,再让一位学生带领全班共同学习本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适当引导。以此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出发点是学生会的,教师无需再说。

      教学时间:2课时。 

      第 一 课 时

      略

      第 二 课 时

      一、回顾上一节所学知识,学生齐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学生主持,集体或个人回答。

      二、课文探究 

      首先让学生分组提出问题,并写在黑板上,学生解决。不足之处,教师补充、订正。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学生共同解决)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众人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2、质疑解难,比较阅读(学生共同解决):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学生共同讨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学生共同讨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作者这样描写小石潭上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学生共同讨论: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小石潭的全貌是: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小石谭记》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独特感受?

      学生共同讨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如何准确理解《小石谭记》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共同讨论: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只是一种空想。    

      因为作者被贬谪,作者的心情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这种情感,从文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可以看出。


展开全文阅读
      (同学们,这两课的比较阅读就到这儿。希望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为中考做好充分的准备。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本文。)若学生未能提出,教师可适时引导。

       (6)桃花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学生共同讨论:写出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7)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共同讨论: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不得埋下伏笔。 

      (9)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学生共同讨论:作者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学生再次齐读本文。

      三、总结 (学生完成)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通过比较阅读,我们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情感。

      四、作业 (学生课下完成)

      1.完成课后练习。 

      2.比较阅读本文与《桃花源记诗》。 

      桃花源记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板书设计 

      17 桃 花 源 记

      陶渊明

      发现: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所见:土地平旷……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进入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民风淳朴)                  

      离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无问津者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似有而无 

      理想社会 沈成道

  
标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愚公移山》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下一篇:留在心底的风景(初中习作)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