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898 2017-12-16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4.比较阅读《桃花源记》与《小石谭记》,培养学生鉴别文章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4.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5.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1.学生预习本文,搜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
2.教具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3.教师先导入课文,再让一位学生带领全班共同学习本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适当引导。以此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出发点是学生会的,教师无需再说。
教学时间:2课时。
第 一 课 时
略
第 二 课 时
一、回顾上一节所学知识,学生齐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学生主持,集体或个人回答。
二、课文探究
首先让学生分组提出问题,并写在黑板上,学生解决。不足之处,教师补充、订正。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学生共同解决)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众人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2、质疑解难,比较阅读(学生共同解决):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学生共同讨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学生共同讨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作者这样描写小石潭上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学生共同讨论: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小石潭的全貌是: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小石谭记》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独特感受?
学生共同讨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如何准确理解《小石谭记》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共同讨论: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只是一种空想。
因为作者被贬谪,作者的心情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这种情感,从文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可以看出。
展开全文阅读
(同学们,这两课的比较阅读就到这儿。希望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为中考做好充分的准备。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本文。)若学生未能提出,教师可适时引导。
(6)桃花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学生共同讨论:写出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7)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共同讨论: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不得埋下伏笔。
(9)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学生共同讨论:作者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学生再次齐读本文。
三、总结 (学生完成)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通过比较阅读,我们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情感。
四、作业 (学生课下完成)
1.完成课后练习。
2.比较阅读本文与《桃花源记诗》。
桃花源记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板书设计
17 桃 花 源 记
陶渊明
发现: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所见:土地平旷……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进入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民风淳朴)
离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无问津者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似有而无
理想社会
沈成道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愚公移山》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下一篇:
留在心底的风景(初中习作)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