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928  2017-12-18
标签:导学案设计 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唐诗五首 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课题: 12唐诗五首   (第 1 课时)

      主备人:李晓慧   审核人:初二集备组    授课人:   备课时间:2017.8.30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目标达成: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朗读诗歌,圈点课文生字词。

      东皋(gāo)    徙倚(xǐ)    驱犊(dú)    采薇(wēi)

      崔颢(hào)    千载(zǎi)   萋萋(qī)   

      2.作者链接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 门下省。贞 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 《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 谱》,注有《老》《庄》。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3.背景链接

      《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创境激趣】

      中国 是诗的国度,山水田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各种类型的诗歌,不仅让我们领略到祖国的山川名胜之美,还让我们了解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同喜同悲。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两首借景抒情的唐诗,王绩的《野望》和崔颢的《黄鹤楼》

      【自学导航】 【合作探究】 

      学习《野望》

      (一)整体感知

      1. 读准节奏。

      野望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2.理解词语

      (1)皋:水边高低 。

      (2)薄暮:傍晚。薄,接近。

      (3)徙倚:徘徊。

      (4)犊:小牛。

      (5)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6)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3. 读通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交流点拨】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 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二)文本探究

      齐读诗歌思考:

      1.诗人眺望原野,看到了哪些景色?请赏析。

      【交流点拨】所见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 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展开全文阅读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两句表面说自己在现实中无认识之人,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实则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学习《黄鹤楼》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2.理解词语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平野。川,平野、平地。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3.读通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交流点拨】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飞去后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二)文本探究

      齐读诗歌思考:

      1.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交流点拨 】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2.既然写思乡之愁,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交流点拨】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实际上是想借空荡荡的黄鹤楼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 闷。

      3.哪两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这两句描写的繁荣景致,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更加烘托出诗人孤寂的思乡之情。

      4.李白看了崔颢写的《黄鹤楼》,曾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首诗究竟美在何处呢?

      【交流点拨】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笔,借传说落笔,然后 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 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达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首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明亮的音乐美。诗中双声、叠韵、叠音词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此地”“江上”等叠韵词,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1.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 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 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强化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东皋(gāo)    薄暮(bó)    xǐ(徙)倚    

      驱dú(犊)    采wēi(薇)   崔颢(hào)    

      千载(zǎi)   燕然(yān)    征蓬(péng)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东皋薄暮望(接近)

      (2)徙倚欲何依 (徘徊)

      (3)长歌怀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4)使至塞上(出使)

      (5)单 车欲问边(慰问)

      (6)长河落日圆(指黄河)

      (7)仍怜故乡水(喜爱)

      (8)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

      【归纳总结 】

      《野望》用白描的手法写景,用魅力的秋景和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反衬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黄鹤楼》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景中蕴含诗人浓浓的乡愁。

      【板书设计】 

      叙事:时间  地点

      写景: 树、山(静态)

      牧人、猎马(动态)



展开余文      抒情:孤独、寂寞、惆怅

      虚写:楼去人空             

      实写:眼前之景

      抒情:思乡之愁

      八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课题: 12唐诗五首   (第 2 课时)

      主备人:李晓慧   审核人:初二集备组    授课人:    备课 时间:2017.8.30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目标达成:

      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朗诵诗歌,圈点诗歌中的生字词。

      单车(dān)     征蓬(péng)     燕然(yān)

      荆门 (jīng)     仍怜 (lián)      贾亭西(jiǎ)

      啄春泥(zhuó)  没马蹄(mò)    白沙堤(dī)

      2.作者链接

      王维(701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 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 士)。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称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有“诗魔”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创境激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借景抒情的唐诗,诗中的景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让我们记忆深刻。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再来学习三首唐诗,继续感受唐诗的魅力。

      【自学导航】 【合作探究】 

      (一)学习《使至塞上》

      1.划分节奏

      听老师朗诵诗歌,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理解词语

      (1)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2)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3)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4)胡天:胡地的天空,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5)孤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点燃的烽烟。多用狼粪,取其轻直且聚,不易为风吹散。

      (6)长河:指黄河。

      3.整体感知

      (1)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交流点拨】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2)读懂诗情。此诗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飘泊的愁绪。

      4.名句赏析

      找出文中写景的名句,并赏析。

      【交流点拨】大漠孤 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是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诗人以传神的笔调描绘了进入边 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大漠向无边的远方延展,视角广,景深长,给人以开阔、广袤、深邃的感觉;但这仅是平面的构图,接以“孤烟直”三个字,便有了立体感。“孤”显出人烟的稀少。“直”表现出诗人对边塞景物的惊异。“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添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则为被分割的画面涂上了统一的色调,显示出浑然一体的气势。这里,圆与方、动与静、横与竖、大与小、高与低、远与近、轻与重、明与暗、升与沉、景与 情等多样、对立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不杂乱又不单调,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形成一种和谐美。

      5.小结

      【交流点拨】《使至塞上》一、二和七、八句叙事,三、四、五、六句写景。无论叙事还是写景,都准确而含蓄地反映了诗人当时激愤而抑郁的心情。单车问边,连个随从也没有。行程遥远,要过居延属国,到西北边陲。 虽行至萧关,却依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征蓬出塞,大雁难归,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既是写诗人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也是写诗人那种苍凉孤寂的情感。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划分节奏

      听老师朗诵诗歌,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理解词语

      (1)平野:平原。

      (2)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3)结:凝聚。

      (4)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5)怜:喜爱。

      3.整体感知

      (1)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交流点拨】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并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2)读懂诗情。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交流点拨】主旨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不舍之情。

      4.名句赏析

      你觉得诗中写景最妙的是哪一句?说说理由。

      【交流点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由游动的视觉来写景物的变 化,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三)学习《钱塘湖春行》

      1.划分节奏

      听老师朗诵诗歌,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 /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展开余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理解词语

      (1)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2)暖树:向阳的树。

      (3)没(mò):隐没。

      (4)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3.整体感知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交流点拨】如“初平”,春水初生;“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交流点拨】“最爱湖东行不足”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3)“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交流点拨】 “处处”“家家”说明鸟很多,与初春季节景象不太符合。“几处”和“谁家”则很好地说明了初春时节万物刚开始复苏,鸟儿也只是三三两两活动的景象。

      4.赏析语言

      (1)请用你喜欢的句子赏析诗句。

      ①“从……中我看到了……”

      ②“从……中我听到了……”

      ③“从……中我感受到……”

      【交流点拨】从第一、二句中,我仿佛看到长衫飘飘的诗人骑马来到贾公亭旁,极目远眺。只见那西湖波澜动荡,与岸平齐。在那水天相接处,水波粼粼,云朵低垂,似乎要亲吻湖面了——它也爱早春的西湖。从“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仿佛听到了黄莺清脆婉转的鸣叫声。

      (2)诗人最喜爱的是湖东的白沙堤,那白沙堤的景色如何呢?诗人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外,未作任何说明。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写出白沙堤美丽的景色吧。

      【交流点拨】有湖水,水中有鱼虾,有嬉戏的鸭子。有花草。绿草如茵,像铺了层绿地毯;花儿闪闪,散在绿草丛中。还有花树。杏花开了,散缀枝头;桃花也开了,红艳艳 的,灿烂一片。还有人。有骑马的诗人,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吟诗;好朋友也来了,他们席地而坐,饮酒赏景,谈诗论文,吟诗作画……好不快活。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强化训练】

      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回答下面的问题。

      15.《钱塘湖春行》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的?

      “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或“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16.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机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两句中,诗人抓住 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 样的赞叹。

      (解析:“乱花”指各种颜色的野花,从“渐”可以看出,描写的是初春各种花逐渐开放的景象;“繁花盛开、花团锦簇”描写的是各种花开得很艳丽时的情景,与诗歌中描写的“春”景不符。)

      【归纳总结 】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戍边将士保卫家国的爱国精神,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而产生的孤寂和抑郁之情。

      【板书设计】 

      首联:出使经过

      颔联:边塞形势    奇特壮美的风光

      颈联:落日所见    抑郁孤寂的内心

      尾联:到达边塞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唐诗五首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部编八上《三峡》学案(共三课时)
下一篇:白杨礼赞 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