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案例
阅读:813  2017-12-24
标签:教学案例 高二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二教学案例
对比设疑巧构思,熟读深究现真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精彩教学案例
浙江省长兴中学 梁磊

      PPT: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八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九回 柴进门迎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十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第十一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学生发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与其他章节写法不同,其他都是主谓宾或主谓搭配。

      师:豹子头、林教头,林冲,为什么不断变称呼?

      生:前后对应,句式工整。

      师:看来作者不可能忽略对句的要求,这说明“风雪”不可更改,有何作用?

      生:风雪太大,压塌小屋,才无意中救了林冲性命。

      生:天气冷才躲在山神庙里,风大才用大石头挡了门,才能听到他们的对话。

      生:冷得睡不着,睡了就听不到脚步声也就没后来了。

      师:确实如此,雪下的“紧”,故事情节才顺理成章。想象你是林冲正走在去山神庙的路上,你的所见所闻所思。

      生:大雪纷飞,天特别冷,风呼呼的刮,心里很苦,很孤独。

      评:言简意赅

      生:雪遮住前路,风在耳边吹,深一脚浅一脚,咯吱咯吱,我心里恨高太尉,恨那些陷害我的人,也想家,想老婆(众生笑)。还很茫然,明天怎么继续?

      评:细腻感知啊!

      生:那风在刮,那雪扑簌簌落在斗笠上身上,雪不停的下,我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又郁闷又愁苦。

      师评: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因此作者才有意如此渲染环境。想象你是林冲听到了陆虞侯等人对话会如何?

      七嘴八舌者众:恨死了!恨不得杀死他们!太恶毒阴险了!

      师:妻子被调戏时不恨?误入白虎堂被陷害时不激愤难平?落入冤狱不愤怒?被差役欺侮不痛苦?为什么偏偏在此刻杀人?

      读文,静思

      生:内心脆弱,新愁旧恨涌上心头,由来已久的情绪才一瞬间爆发了。

      评:情绪积压,忍无可忍。有道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更何况这已非一根“稻草”。

      生:他一忍再忍,忍无可忍,才会拿枪杀人。

      师:只是拿枪吗?

      生:还有刀,用刀挖了心肝,砍了头。

      师:两种杀戮方式有差别吗?

      生:挖心肝更残忍血腥。

      师:为什么单对陆虞侯血腥残忍?

      生七嘴八舌:陆虞侯是他朋友。是高太尉、高衙内的走狗。他最可恨,是幕后黑手。------

      师点头:请条理清晰的汇总一下。

      生:首先,陆虞侯是高太尉、高衙内的代表,对林冲赶尽杀绝;其次,他买通差拨、管营设下毒计,必置林冲于死地;再次,他是自幼长大的朋友,却背叛友谊,暗下黑手。

      师赞叹:言之有理,条分缕析,思考与表述时都要这样分层分点。那这些人奸诈诡谲费尽心机为了什么呢?

      生:高衙内为了抢占林冲的漂亮老婆。众生笑

      生:高太尉为了高衙内高兴

      生:陆虞侯甘当走狗,他也为了升官发财。

      生:管营、差拨图财害命,也为了将来能升官。

      师:为美色、私利、财名,可谓利欲熏心,丧心病狂!

      “以恶制恶”固然是不值得推崇的,但为了美色、私利、财名,这些人罔顾朋友情义、道义法治,任意践踏林冲的尊严、权利甚至生命,才迫使其奋起反抗的。所以极端的方式是由特定的时代决定的,因此说林冲是被“逼”上梁山的!

      幻灯片显示名词活用动词例句(略)

      师:特定情况下名词可活用为动词。从这个角度思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二字可以怎么理解呢?

      生:在山神庙躲避风雪。

      师:比较直观。

      生:在山神庙经历“风雪”。

      师:似别有深意。

      生:在山神庙搅起了腥风血雨,不对是腥风血雪。

      师:关注了情节。

      生:也可能是心里的一场风雪,把以前的软弱、隐忍的念头都刮走了。


展开全文阅读
      师评:在那样的时代,与利益集团和解的念头当真是不切实际的啊!关注主题,真不错!

      生:寒风吹彻,心里刮起暴风雪。

      师评:诗意的语言,表达得真动人!还可以思考人物的心理情绪,这种思维角度难能可贵。

      ------

      总评:恭喜大家正在尝试着用一种安静的力量思索故事的本质!作者的讲述与描写之后,我们的阅读与热议,不妨多角度思维,多挖掘深意。阅读,不是为了浅层的快感,而是深入的质疑与探究。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山神庙”仅仅是个地点吗?

      辽宁盘锦辽河油田第一高级中学 景慧颖

      师:这篇小说的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们已经分析了林冲的形象与“风雪”的作用,那么题目中还有一个“山神庙”,难道就仅仅是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吗?

      生:应该不是。因为后文的主要情节都发生在山神庙中,而且山神庙又多次被提到。

      师:那么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与“山神庙”描写有关的主要情节吧。

      生:第一处:“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祐!改日来烧纸钱。’”

      生:第二处:“入得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

      生:第三处:“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

      师:这三位同学找得很准确,那么我们能不能试着从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来说一说“山神庙”到底有什么作用吗?

      生:可以啊。我觉得第一处与后文的“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应该是伏笔照应关系。

      师:说得很好,全篇多处使用伏笔照应。那么能不能再找一处?

      生:“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亦是伏笔。后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与之照应。

      师:这个地方找得也对。那么第三处关于“山神庙”的描写,前文是否有伏笔呢?

      生:“神明庇祐!改日来烧纸钱。”这个是不是?

      师:也可以。由此可见,“山神庙”对于小说情节方面的作用是重要的,那么可不可以认为“山神庙”是小说的线索呢?

      生:可以。

      师:怎么理解?

      生:这个情节是相对独立的叙事单元,始终围绕“山神庙”展开,我们可以说这个叙事单元的故事开端于“山神庙”、发展、高潮于“山神庙”、结局于“山神庙”。“山神庙”不断地推展情节向前发展。

      师:说的很好。“山神庙”情节属于故事中的故事啊。下面老师再高大上地总结一下,大家记录一下:从叙事情节的角度来观照、审视“山神庙”,它具有调整叙事节奏、扩大叙述空间、丰富文学叙事的内容等作用,并非可有可无的“闲笔”。

      师:老师认为,山神庙又是人物性格转变的重要场所。为什么说“转变”呢?

      生:因为林冲之前一直选择妥协忍让、委曲求全,在山神庙偷听到陆虞侯等人的谈话之后,恍然大悟、彻底觉醒、丢掉了侥幸与幻想。

      师:那么,同学们能不能谈一谈此前与林冲相关的事件,再说一说与之对应的林冲的形象呢?

      生:在东岳庙,面对着自己的妻子遭到高衙内的调戏,林冲选择的是“妥协忍让”。

      生:在白虎堂,面对着诬陷,林冲还是妥协了。

      生:在野猪林,林冲也是一味地忍让要谋杀自己的两位衙役。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无论是东岳庙前的瘫软,误入白虎堂的恐惧,抑或是险些于野猪林丧命,林冲仍旧心存侥幸、憧憬美好。在草料场,他也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谁能具体说一说?

      生: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师:林冲小心谨慎,照看好草料场,是为了自己平安地度过这段时间。以上种种都直接体现了林冲面对现实采取的是苟且忍让的态度。然而明哲保身只是林冲的一厢情愿,但是源源不断地刺激,由量变到质变,恰好在“山神庙”这个地点,林冲得知了高太尉的阴谋,此时才恍然大悟,毅然决然地走上激烈反叛的道理。如果没有在山神庙里偷听差拨、富贵、陆虞候的谈话,林冲是否能够转变性格,或者还需要什么因缘际会使之转变性格是不得而知的。

      师:那么,就剩下最后一个大问题了。“山神庙”之于小说的主题有什么作用?在古代,人们什么时候会去祭拜鬼神、祈求神明?

      生:走投无路吧。

      生:无能为力之时,希望得到某种力量的帮助?林冲应该就是陷入此种处境之中吧,要不然怎么会说:“神明庇祐!改日来烧纸钱。”

      师:那么林冲所处的时代,对于我们学文的同学来说,应该都清楚吧?

      生:北宋社会朝纲松弛、吏治腐败、贤愚颠倒。

      师:的确是这样的社会。

      生:面对着困厄,林冲只能凭借山神庙信仰得到心灵的慰藉,只能通过超现实的力量来暂时抚平不安的心绪。

      师:庙中的塑像——“判官”,在宋代是很流行的,已经成为人们奖善惩恶、裁决罪刑的内心期盼、寄托。所以,林冲受此思想影响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师: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山神庙”在情节结构设置、人物性格塑造、主体思想呈现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山神庙”并非可有可无的闲笔。可以说,没有山神庙,就没有那场精彩的、刺激的好剧。

      “假火”与“真火”

      湖北宜昌市英杰学校 时学芹

      师:作家说,细节是小说的生命。那么,细节的鉴赏就应该是我们阅读小说的重要环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着丰富、精彩的细节描写,我们今天就来鉴赏其中堪称经典的一个细节---“火”。金圣叹点评的原本《水浒传》中,对本文中的“火”就十分关注。请看他的一处点评。

      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夹批:写出精细,见非失火,前许多火字,都是假火,此句一齐抹倒,后重放出真正火字来。】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


展开余文
      师:括号中的夹批就是金圣叹的随文点评。这里首先要弄清楚的是他所说的“假火”与“真正火字”是什么意思,火还有真、假之分吗?请联系全文探讨这个问题。

      生:前面写老军“向火”,林冲“生火”,那都是火盆中的火,所以是“假火”;最后写到草料场的大火,那才是“真火”。

      师:有那么点意思,但又似乎没有说透。谁能一语中的?

      生:真火就是陆虞侯放火烧草料场的那个“火”。

      师:为什么陆虞侯放的火就是“真火”,林冲的火就是“假火”呢?似乎还是没有说透。

      生:因为这一回的标题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陆虞侯放火是标题的指向,是作者最后真正要写的火,所以叫“真火”;相对而言,前面就姑且叫“假火”了。(掌声响起)

      师:很好,这就说透了。下面的问题可能就更有挑战性了:这“假火”与“真火”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请细读全文作具体分析。

      生:特点是“假火”很细,来得慢;“真火”很猛,惊心动魄。

      师:对,细节贵在一个“细”字,这正是本文细节描写的第一个特点。能结合课文说得具体一些吗?

      生:例如林冲去接管草料场,看见那老军正在向火;老军向林冲移交时,又将“火盆”借给林冲。这都是些很不起眼的小事,无足轻重,阅读时可能并不在意。

      师:细节就是将一些看来无足轻重的小事,在你不经意之间埋伏在文中。这里就由老军很平常的“向火”,不经意地将“火盆”埋伏下来。再往下看,还有“火盆”吗?

      生:还有两处写到“火盆”。他去打酒前将火盆里“火炭盖了”;他打酒回来,见草厅被大雪压倒,还担心“火盆内有火”,又去摸那“火盆”。

      师:这叫细节的“照应”,就是一个细节在文中时隐时现,前后观照。这是本文细节描写的第二个特点。那么,这一系列带“火”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生:我认为有两个作用,就是前面金圣叹点评说的:“写出精细,见非失火。”一是突出了人物性格的精细,二是要表明草料场被烧不是林冲不小心失火。

      生:最能表明林冲精细的还是后面他打酒回来,见草厅被大雪压倒,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行李,而是担心火盆内有火,又去摸那火盆,写得真精彩。

      师:精彩在哪里?还要仔细地品读作者的描写:他“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就“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你看,这里有林冲的心理、行为动作,写得多么细致,精彩就在一个“细”字。

      不过,这里不仅仅是表现他的精细,还能表现什么?

      生:表现他非常的谨慎小心。去打酒前明明“将火炭盖了”,现在草厅又被大雪压倒,这么大的雪还会有火吗?但他还是不放心,还要探下身子去摸,直到摸到火盆内的雪水才放心。谨慎小心到了如此地步!

      生:我读到这里觉得很寒心、很可怜,堂堂的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竟然被逼到如此地步。

      师:“被逼到如此地步”---说得好,好在这一个“逼”字,林冲不就是“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典型形象吗?一个经典细节,表现了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形象。不过,林冲英雄形象的最后完成还不是“假火”,应该是什么?

      生:是后面的“真火”---陆虞候火烧草料场的“火”。

      师:对。是草料场那冲天的火光,使林冲心明眼亮,他终于彻底地丢掉了幻想,拉开庙门,挺起花枪,杀敌雪恨。你看:火光中走来一条好汉---风雪素衣,毡帽花枪,林教头雪夜上梁山! (掌声响起)

      小物显波澜

      福建泉州第七中学 黄颖 15880973679

      师:清代著名文学批评家清金圣叹评价《水浒》说到,“别一部书看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看不厌”,不仅限于波澜起伏的的情节和出色的环境描写,就连塑造林冲形象的小物件都有独特的审美效果,请同学们细读文本品味这其中的魅力。

      生:林冲的花枪。他交接草料场,到市井沽酒,去古庙避风雪都带上这把枪,花枪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的身份象征。

      生:林冲在山神庙听到陆谦他们的算计后,随带的花枪将差拨、富安、陆谦搠倒,杀陆谦还用上随身的解腕尖刀。

      生:这把解腕尖刀从街上买来后就一直带在身上,而且只用来杀陆谦。

      师:金圣叹评点这段内容,“有了这一刀一枪,才产生以一个人杀三个人,凡三四个回身,有节次,有间架,有方法,有波折,不慌不忙,不熟不密,不缺不漏。”此刻林冲动刀枪有别于鲁达、武松,有思想、有性格。复仇的尖刀专门用在主要的仇人陆谦身上。从这两样武器,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林冲?

      生:看到林冲的细心、谨慎。

      师:有位戏剧家说“舞台上挂着一把猎枪,到时候一定会派上用处。”《水浒传》中与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有联系的小物件还有许多奥妙,或者可以说还具有特别的审美特征。大家欣赏到了吗?

      生:结尾提到“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文中葫芦在草料场出现,在结尾终结,好像有特殊的意味。

      师:这葫芦与林冲有什么联系?

      生:老军给林冲留下的,“壁上挂一个大葫芦”,告诉林冲买酒可用。林冲到市井、古庙都带上了,都装上了酒,喝酒御寒。

      师:当时林冲被拨到大军草料场管事,心思如何?

      生:他当时没有起疑心,没有一丝反抗的念头。

      师:葫芦里装着酒,是用来在寒冷中取暖,还想着安身。除葫芦外林冲还看重哪些小物件?

      生:还有那把管理草料场的钥匙。从老军那交接后,林冲都细心带着钥匙,在纷纷扬扬的大雪里去沽酒,“拿了钥匙”、“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生:还有被子。林冲到草料场带了被卧,到古庙拽一条絮被,文中写到“可以安身”。

      师:安身。是的,被卧、钥匙、葫芦,都用来安身立命的,林冲在山神庙听到陆谦等人对话前后,如何对待这些小物件?能看出林冲的内心波澜吗?

      生:之前被卧、钥匙、葫芦都被林冲带着,这些物件都当成重要的家当,能够帮助他安稳过冬,以求保全。他想着避避风雪,还可以回到原来的生活,林冲原本不想改变现状,对未来抱有美好愿望。

      生:知道真相后,“将葫芦里的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生:林冲此刻的心里完全地抛掉幻想,不再惦记自己的地位和家庭,走上彻底反抗的道路。

      师:嗯,可以这么看, “被卧、钥匙、葫芦”是朔风大雪的恶劣环境中的重要物件,通过钥匙与葫芦来与险恶的社会环境对话,林冲仍然忍辱苟安,即便白虎堂遭受陷害、野猪林险招暗算,林冲仍抱着幻想。真相暴露后,林冲“吃尽冷酒”,提着仇恨的枪与社会彻底绝裂。小物件细微而艺术地显示了林冲从安分守己到上山聚义的心理波澜。

      言行是人物的自塑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周健

      生齐读节选部分第三节。

      师:这段文字中李小二说林冲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性急的人。

      师:李小二为什么这么说呢?节选的文本中有没有依据呢?

      生:“林冲大怒”,到街上买刀准备杀人。这说明林冲是个性急的人。

      师:文本中有“自幼相交”的交代,林冲想不明白他为何会害自己,所以,在判定此人是陆谦后,先是“大惊”,接着“大怒”。可是我有一个疑问,同学们帮我解释一下——林冲这么怒气冲冲地,专找陆虞候这个泼贱贼,“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为什么不直接去找管营和差拨呢?

      许多学生小声说:为什么呀?

      师:请大家看文本中的第6节,当管营吩咐林冲去草料场时,林冲只一句,“小人便去”。为什么不当面问清楚呢?

      生:我还发现,林冲和差拨去草料场的路途中,也没说话。

      师:你读得很仔细,值得表扬。阅读,需要这种于细微处品咂的能力。要知道,草料场距此有15里,15里的距离,性急的林冲,怎么都可以问问:你那天说要“结果了他”,是想结果谁的啊?

      生:我觉得,不能问。

      师:为什么呢?你说说看。

      生:如果问了,差拨和管营就知道是李小二告密,会连累李小二的。

      师:这样理解,很有道理。这说明林冲很——


展开余文
      生:很重义气。

      生:老师,我有疑惑。如果说,林冲不向管营和差拨询问,是为了怕连累李小二,那么,当初林冲买了解腕尖刀找陆谦寻仇,就不怕连累李小二了吗?

      学生笑了,议论开来。

      生:我觉得林冲找陆谦寻仇,是觉得陆谦背义;不问管营和差拨,是为了李小二,是维护义。二者可以统一起来,都体现了林冲的“重情重义”。(学生鼓掌)

      师:我很珍惜同学们在文字间徜徉带来的阅读体验。林冲的“重情重义”,完全是你们在字里行间品读出来的。贴着语言文字,品读小说中的人物的言语和行为,我们就有可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师:不过,林冲没有向管营和差拨询问,除了可以理解为林冲“重情重义”,有没有其它理解呢?刚才有疑问的同学还有疑问吗?

      生:能不能理解为,林冲就是不敢问呢,就是觉得自己是罪犯不敢向当官的质问呢?

      生:不会吧?这和英雄形象不匹配吧?

      生笑。

      师:(引发学生思考)林冲被发配沧州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本中的语言回答。

      生:(读)林冲指着脸上道:“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林冲自己说是触怒了高太尉,实际的情形是高太尉等人诬陷林冲阴谋行刺,林冲因此被刺配到沧州。

      师:一个“恶”显示林冲至此还是认为自己犯了罪,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性格?

      生:比较软弱,委曲求全。

      师:那么,没有向管营和差拨当面质询,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他的软弱呢?

      生:我觉得,不仅是软弱,还可以理解为是幻想,幻想着刑满后回去过自己的生活。

      师:林冲是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他确实有这样的想法,草料场上的房屋坏了——“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他真有点要长住的意思了。

      师:刚才,我们品读人物自己的言行,来揣摩人物形象特征。林冲是小说中塑造得很成功的形象之一。从节选的文字来看,他重情重义,他委曲求全,他心存幻想,当然,最后,他奋起反抗。高明的小说家总是让人物自己用言行展示自己,这是小说审美传达的得力手段。我们常常能从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中看出人物的身份、性格等特征来。比如,课文第11节,三人立地看火片段,人物对话共有九句话,你能说说哪句话是哪个人说的吗?

      学生圈画九句话,并在每句话前面试着写上陆谦、富安、差拨。

      师:“这条计好么”,这是谁说的?

      生:这应该是差拨说的。因为后面有“应道”,是对前面的问话的回答,而且回答中有“保你二位做大官”。

      师:可以看出,差拨是个怎样的人?

      生:谄媚,巴结的嘴脸。

      生:自鸣得意的小人。

      师:那么,依此推断,下面哪句话最有可能是差拨说的?

      生:“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在陆谦面前称自己是“小人”,把事情做得如此卖力,体现了他阿谀奉承的嘴脸。

      师:第二句话,紧接着“应道”的是陆谦还是富安?

      生:是陆谦,因为从回答的话语中看出,能禀告太尉的,估计不可能是富安。

      师:你读得很仔细。富安是随从,陆谦是“军官模样的人”。由此看来,最后一句也应该是陆谦说的。

      师:其它的几句话,同学们自己独立判断吧,但要说服自己。语言是小说的家园,言行是人物的自塑,是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传达作者褒贬向背的外在形式,也是读者重建小说图景的抽象符号。同学们课后还可以把李小二的“言行”圈出来品读,比如,你可以再去品读“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这句话,看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字里行间觅风雪——肖培东点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实录

      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定不会错过那场“风雪”。这一章中,林冲的性格转变完成了最重要最精彩的一步。而在这一章对林冲的集中描写中,作者前后几次写到了雪,涉及雪景的环境描写虽然极其简略,但都极其精妙。鲁迅先生盛赞“那雪正下得紧”富有神韵。鲍鹏山教授则评价说,这里的对风雪的描写,“彤云密布,朔风渐起”,是小说里最有诗意的地方了。所以,此课教学,教师都会紧紧围绕“风雪”,抓住“风雪”在小说中的作用这一关键问题去展开研讨,由环境描写的作用推至小说的情节分析与人物理解,探讨小说思想意义、艺术特色等,从而提高欣赏古典小说的能力。

      小说中对风雪的直接描写着墨不多,作者可谓是惜墨如金,匠心独具。“风雪”是老师们历来不会放弃的教学点,这也正体现了我们对这个故事的精准把握,梁磊老师就是如此。梁老师引出“风雪”的方式非常别致,先用幻灯片呈现了第七回至第十一回的所有回目,让学生比较,发现其他的回目都是讲事件,而第十回却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风雪,从而把学生的阅读目光引向“风雪”,投向风雪素衣、毡帽花枪的林冲,去体会作者设置这样一个故事背景的用意。“风雪”是整个故事发生发展走向高潮的重要因素,这是我们老师都会讲到,学生也容易理解的。但是,要让学生真正走进风雪之中的林教头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孤独、郁闷、怒火,却是需要教师的教学功夫的。“想象一下,如果你是林冲现在走在去山神庙的路上,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梁老师通过还原的方式,用“你”代替“林冲”,让学生走进故事现场,设身处地地想象体验风雪之中的心绪,学生自然感受到了“风雪”在渲染气氛,营造情绪方面的作用。接着又让学生思考:“想象你是林冲听到了陆虞侯等人对话会如何?”再次走进故事,体会人物情绪爆发的临界点,重新思考“风雪”。整个教学基本就是围绕“为什么杀人?”、“怎么杀人?”、“为什么这么杀人?”这条线,引导学生渐渐从外部的风雪走进了人物心中的风雪,作品的主题也在这一过程中显山露水。

      梁老师没有大讲特讲“风雪”,而是引领学生自己走进风雪去体验去感悟,这是教学的妙处。其实,经典常读常新,面对这样一个中国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面对这样一篇经典教材,只要扎入文本的字里行间,我们总能觅到那个久远故事中的更多的“风雪”,总能再次收获那些经典文字所带给我们的惊喜。

      回目中的“风雪”重要,其中“山神庙”我们自然也不会忽视。你看,景慧颖老师就抓住“山神庙”这一地点,让学生找出与“山神庙”描写有关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来探究“山神庙”在小说中的作用。学生深入文本后,感受到了“山神庙”不仅仅是作者一个随意虚构的地点,更是有伏笔照应、线索贯穿、人物性格转变的重要场所等作用,并非可有可无的“闲笔”。

      除了回目中弥漫贯穿了整个故事的词语,这个故事中的“风雪”又何止这两个呢?当然,前提是你要学会细读,如金圣叹那样的读。时学芹老师引入了前人金圣叹点评原本《水浒传》中“火”这个细节的文字,首先让学生结合文本语境理解“假火”与“真火”的所指,继而让学生细读全文具体分析这“假火”与“真火”特点和作用。学生从“假火”中不仅读出了人物性格的精细、谨慎,还理解了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表明草料场被烧不是林冲不小心失火。又从“真火”读出了社会残酷,命运的转折,“假火”终究不能与“真火”相比,人物的命运终于在真假之中走向一个“逼”字。

      细读,总是没有终点。寻觅故事中的“风雪”,小到可以是作品中一个小小的物件。黄颖老师就带着学生寻觅到了很多这样散落在故事中的细小却不容忽视的珍珠。比如,随身携带的花枪、解腕尖刀可见林冲的细心、谨慎;从林冲在大火之前对被卧、钥匙、葫芦的态度中读出了他只想安稳过冬,以求保全,对未来还是心存幻想,不想用反抗来改变现状,而他大火之后对待这些小物件的态度,又可见他与社会的彻底绝裂。黄老师的精彩之处就在于让学生看到了“小物件细微而艺术地显示了林冲从安分守己到上山聚义的心理波澜”,再次与经典的精彩相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情节布局的巧妙,人物刻画的逼真,景物描写的丝丝入扣,细节描写的详略有致,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这也给我们教学提供了多种精彩。这样,故事中的“风雪”可以是如前面没有生命的物,也可以是人物活生生的言行。真正高明的作家,不是告诉你答案,而是引导你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让你自己去感受作品人物的言行。写作如此,阅读亦然,周健老师关注人物细小的言行,引导学生去品读这些容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言行,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独特作用。周老师的品读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抓住林冲“小人便去”一句,勾连文章其他言行细节,读出了他的“重情重义”,也读出了他的“软弱隐忍,委曲求全”;二是聚焦课文第11节,三人立地看火片段的九句话,要求学生补出说话人,很显然,学生对人物对话斟酌填补的过程,就是从人物语言中读出人物性格的过程,学生对“我们常常能从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中看出人物的身份、性格等特征来”一语,也就有了更深的体悟。

      当然,镜头多是从小说的叙事技巧方面考量其经典的价值,去挖掘教学的意义。如果,能从它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所蕴含的哲学上的、政治上的、社会文化上的丰富意义做进一步的探究,精彩也许会更多。“别一部书看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就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每一次阅读,我们都会发现新的“风雪”。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其实都是行走在文字的密林中,行走在寻觅“风雪”的路上。
标签:教学案例 高二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二教学案例 对比设疑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肖培东:不动声色教《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师随笔)
下一篇:可能的我们和我们可能的世界——从《皇帝的新装》到《孔乙己》教学案例两则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