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师随笔
阅读:464  2017-12-24
标签:教师随笔 八年级教师随笔 人教版八年级教师随笔
肖培东:不动声色教《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师随笔)
肖培东

      《礼拜二午睡时刻》我已经读了很多遍了,读到最后,把自己读成了小说中的各种角色。有时,我就是小说中那个偷东西吃而被打死的儿子,在饥寒中等待着世间一点温情。有时,我就是那个隐忍的不动声色的坚强的母亲,手握那把生锈的钥匙坚定地走在众目睽睽之下。有时,我就是那个察觉到自己的冷漠而愈加不安的神父,开始怀疑上帝的意志。更多的时候,我是那昏昏然挤在人群中去看热闹的一朵,迷茫蒙昧的眼神里写尽了生命的漠然和混沌。那个小姑娘呢?那束开始枯萎的鲜花?或者那把生锈的钥匙?我都以为我可以是这样的存在。

      马尔克斯回忆里却是这样对他的妈妈说的:“我觉得我是当年那个贼。”

      “当时的场面追随了我好几年,仿佛是一个梦,整个镇子的窗户都大开,人人盯着那对母女,我用一篇小说才摆脱了它。但实际上,我并不因此了解那个女人和小女孩的真正故事,以及他们沉着的尊严,直到我跟我妈返回镇子,卖掉老房子,也从同样荒凉的街区走过时,我突然理解了那对母女。”

      读小说,要的就是“突然”!你别寄希望一遍就能读懂,那一定不是小说,至少不是好的小说。这种突然,是你在世间兜兜转转历经沧桑后与作者文字的瞬间契合,解读其实靠的不仅仅是阅读技术。

      读小说,读懂作者就会心疼,读出自己更会心痛。有读者在网络上这样说:“没有人会关心普通人的生活,所有的热闹和你没有关系,酷热难耐的午睡时刻你还是能感觉到刺骨的寒凉。你无处逃避,默默忍受。你也只能忍受。”我觉得这段话,说出了我某个时间的感觉,甚至觉得和小说无关,和小说中的母亲无关,礼拜二午睡时刻,不是遥远处的。

      这样的母亲!毫无理由地爱着,忍着,扛着,毫不犹豫地仰起头,走着,直面着!

      这样的人们,毫不起眼地梦寐着,昏睡着,麻木着,荒凉着。

      她,苦难而孤独,她,清醒而尊严。

      他们,愚昧而卑微,浑浊而丑陋。

      他们,贫穷又快乐地活在无知和苦难中!唯有她,小偷的母亲,穿上黑色的法袍,穿越痛苦的煎熬,在礼拜二午睡时刻,以坚定不移的前行,引导我们拷问心灵,拷问社会,告诉我们什么是生命的尊严,怎样获得生命的权力,为何又如何拯救这个让人性扭曲的世界。

      “我觉得我是当年那个贼。”我不知道马尔克斯说的“贼”是什么意义上的贼,但我觉得我们都可能是那个“贼”,残害或被残害的贼。我们都需要拯救自赎!

      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诺奖陪跑者阿多尼斯勇敢地说。

      我读了好多遍,才觉得《礼拜二午睡时刻》真是一篇经典小说!

      马尔克斯曾说过,“理想的小说应是绝对自由的小说, 它不但以其政治的和社会的内容使读者忧虑, 而且以其深入的现实的力量使读者不安。如果能够把现实翻转过来, 让读者看到另一面的情形, 那就更好了。”(《两百年的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谈创作》)在《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一文中,余华更是敏锐指出,马尔克斯在天马行空的叙述里,“隐藏着小心翼翼的克制,正是这两者间激烈的对抗,造就了伟大的马尔克斯。”余华认为,《礼拜二午睡时刻》尤其体现了克制的才华,母爱这一伟大的主题源远流长,算不上新奇,读来却颇为震撼,虽然作为小偷的儿子被人枪杀的事实会令任何母亲不安,然而这个经过了长途旅行,带着已经枯萎的鲜花和唯一的女儿,来到这陌生之地看望亡儿之坟的母亲却是如此的镇定。马尔克斯的叙述简洁而不动声色,神甫何以在她面前不安?枯萎的鲜花何以令人战栗?余华感慨于,马尔克斯留下的疑问很清晰,背后的答案同样清晰,“让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感受到了,同时又觉得自己的感受还远远不够”。

      “让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感受到了,同时又觉得自己的感受还远远不够。”我读余华的这句话,读出了教学的感觉。你别奢望你能讲透,你做不到,不仅仅是因为课堂45分钟时间。“感受到”!“觉得感受还远远不够”!就是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感受人物,感受主旨,感受写法!

      无锡锡东高中给学生印发了《礼拜二午睡时刻》的文本,还印发了相关的阅读资料。我注意到阅读资料上附着有关该作品的评价:

      “《礼拜二午睡时刻》是我认为最好的小说。——马尔克斯

      《礼拜二午睡时刻》是我最喜欢的十篇小说之一。——中国先锋小说家余华

      为什么神父都会在这个女人面前不安?为什么枯萎的鲜花会令我们战栗?马尔克斯留下的疑问十分清晰,疑问后面的答案也是同样的清晰,让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感受到了,同时又觉得自己的感受还远远不够。”——中国先锋小说家余华”

      我瞟了一眼,瞬间觉得我找到了教学的钥匙!

      最好的小说——最喜欢的小说——疑问的小说!

      1、小说好在哪里?解决小说中“母亲”的形象的理解。

      巴尔扎克曾说:“母亲的心是一个深渊,在她的最深处你总会得到宽恕。”读这篇小说的读者,首先会被这个坚强隐忍的母亲感动。三毛读后说过:我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感动。平静而尊严的面容,孱弱的身躯,内心的无比隐忍和执着的爱,深深感动着我们。你会被母亲的什么而感动呢?学生回答“尊严”“坚强”“平静”“淡定”“慈爱”“抗争”“坚忍”等等。读女人的相关描写,尤其是语言。


展开全文阅读
      和小女孩的语言。

      “你最好把车窗关上,要不,你会弄得满头都是煤灰的。”

      “把鞋穿上!”

      “梳梳头!”

      “你要是还有什么事,现在赶快做好!往后就是渴死了,你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

      和神父妹妹的对话。

      “我要找神父。”

      “我有急事。”

      “火车三点半就要开了。”

      和神父的对话。

      注意语调变化。

      你最感动的一句话是什么?(“我是他母亲。”“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谢谢!我们这样很好。”)

      ——母亲“不动声色”的爱!(母亲声调的平静、回答的简短、口气的坚决、态度的固执、接受询问时的不动声色,情感控制,情感流露)

      2、“最好的小说”“最喜欢的小说”,这又是为什么?

      以“母亲”“母爱”为主题的小说很多,不甚稀奇,为什么这篇小说会成为“最好”“最喜欢”?

      用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继续思考小说的价值,探究人物的社会意义,挖掘小说的主旨,感悟小说独特的写作手法。

      作者不动声色地平淡叙述,不动声色地促人深思,不动声色地制造疑问。

      作者不动声色地平淡叙述。小说中,没有对女人的“悲痛”进行渲染。(让学生为这女人说出悲痛,比如“坐在火车上”,比如“抚摸着这把生锈的钥匙”,感受女人内心翻滚的痛苦。)马尔克斯显然不想煽情,只是想克制地叙述一件本身无需渲染就令人震撼的事情,也许对这样的一位母亲煽情只是一种罪恶。但是,从她简单的言行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这个妇女内心隐藏的悲痛是多么刻骨铭心。也许你可以隐隐感觉到,这个妇女表面上平静地就像大地,但是内心却犹如地底下的熔岩,奔突激荡。镇静的背后隐藏着无比的悲痛和宽广的爱。平淡的叙述正是这篇小说的亮点。想一想,如果在这么短小的篇幅中,大肆张扬那个妇女的悲痛心理,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异常行动,然后作者再煽情一番,那么整个小说的叙述就将变得平庸、散漫无力。若这样写,这就是一篇平淡无力、失败的小说。马尔克斯很精明地避开这一点,他不动声色地描述这个妇女的简单言行,制造内在的叙述张力,让读者去感受故事本质的力量。小说的叙述因此变得含蓄、简约,看似平淡却暗流汹涌,这就是高手的写法。

      作者不动声色地促人深思。女人感动的绝不仅仅是我们读者,比如神父。神父在这坚强隐忍的母亲面前也汗颜了,母亲战胜了道德,这种感情超越时空,一个被人唾弃的小偷,在他们的母亲那找到了尊严,只有漫无边际的母爱才使她面对道德舆论的时候依然一如既往的表现自己的母爱。母女二人选择了在小镇人们午睡的时候来拜祭儿子以避开小镇居民的目光,但更深刻的含义应该是喻指这些如同陷入沉睡的灵魂!在这个礼拜二,整个小镇也可以说整个拉美国家都处在不自觉的昏睡之中,而母亲的黑衣,平静而尊严的面容,孱弱的身躯,逼视着他们从“梦中”惊醒,思考自己的命运,反思自己的行为。或许,这就是作者隐藏在平凡字眼里的深层情感,就是小说故事中的弦外之音,是无声处一次次敲打着我们心灵的惊雷。我们也裹挟在其中,我们是不是也该被唤醒?“No man is an island,entire of itself,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a part of the main.”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在这个钟点,大街上通常是没有人的。可是现在不光是孩子们在街上,在杏树下面还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感谢这坚定的母亲,尽管这些午睡时刻走出的人是为了看热闹,但毕竟他们醒来了,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人民觉醒的渴盼和一个伟大作家的良心。在女人的光辉下,关注人性,关注贫穷, 关注社会、国家,关注民主与自由,小说的内涵更为丰富深刻。

      作者不动声色地制造疑问。《礼拜二午睡时刻》是讲不完的,教师也不要刻意卖弄解读的高深。这个夏天的故事里,有许多疑问。课前学生预习的时候,就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这非常正常。余华不是也有疑问吗?他问:“为什么神父都会在这个女人面前不安?为什么枯萎的鲜花会令我们战栗?”他的回答是:“马尔克斯留下的疑问十分清晰,疑问后面的答案也是同样的清晰,让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感受到了,同时又觉得自己的感受还远远不够。”那么,你读这篇小说,还有哪些疑问?这篇小说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分析的地方,比如故事中的母亲、神父的妹妹、打死小偷的雷薇卡太太,她们那绝非巧合的“单身”,折射出怎样的社会现状?这位母亲带着的这个小女孩,在故事里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感情?“车窗锈住了,怎么也拽不动”之类描写有着怎样细微的用意?还有那件法袍,那把钥匙……

      你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

      都被解决的就不是马尔克斯。

      他在不动声色地诱你进入小说,去思考,去疑惑,去接近!

      棒极了,这种感觉!

      你要有敏感的心去潜入小说深处,去体察作品精妙,去探究作品的情感与思想的蕴涵及社会价值。

      实际教学与预设不同。第一个学生回答的是小说的对比艺术,母亲,礼拜二午睡时刻,人们……我顺势转化为“不动声色地在唤醒”;第二个学生回答的是小说中对香蕉林等环境描写对贫困小镇的描写,我顺势转化为“不动声色地在拷问”;然后引导学生,作者是可以去写女人内心深处的苦痛,比如坐在火车上,比如握着钥匙,让学生试着说说,然后思考,马尔克斯什么不写上,“不动声色地平淡地叙述”。最后引导学生提出疑问,不做深刻探讨,因为小说的魅力还在“让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感受到了,同时又觉得自己的感受还远远不够”。

      读板书,以余华的一句“《百年孤独》体现了作家异想天开、汪洋恣肆的放浪笔调,而这部短篇小说,则是“显示了一个优秀作家内敛的功夫”作结。

      如此,简简单单,紧扣教材提供的评价语言,沿着“最好的小说——最喜欢的小说——疑问的小说”推进教学,发挥学生阅读的主体性,走近(我不敢说“走进”)小说。

      如此,母亲不动声色地坚忍地爱着,作者不动声色地叙述着,唤醒着,拷问着,教师呢,则是不动声色地教着。

      女人克制地悲痛着,作者克制地叙述着,教师克制地教着。

      我渴望是这样!

      板书:

      母亲 坚定 隐忍 慈爱 自尊 抗争

      不动声色

      作者 叙述 唤醒 拷问
标签:教师随笔 八年级教师随笔 人教版八年级教师随笔 肖培东: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部编八年级上册《美丽的颜色》教学实录(肖培东)
下一篇:对比设疑巧构思,熟读深究现真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精彩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