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638  2017-12-24
标签:教学论文
化深为浅细思量——谈课堂教学切入口
文昌中心初中 花荣

      面对形式多样的课堂,面对新课程改革,面对统一的部编教材,我们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如何提高课堂效益(即高效课堂),如何转变老师们的理念?为之,很多的前辈们及一线的教师们思索着,探究着,总结着。

      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是受欢迎的,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是高效的,什么样的课堂是成功的?老一辈的以余映潮的“版块式”教学,还有钱梦龙的“三主四式”教学等为代表。年轻的以青春语文倡导者王君及钱梦龙先生得意门生肖培东等为代表。但不管怎么样,都要做到“胸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于漪),语文教学要关注文本,关注学生。

      教材、文本,我们如何利用它们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服务,如何运用它们为学生搭建平台,为老师搭建平台,为课堂搭建平台。让学生在这平台上有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升,方法的汲取,更有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笔者结合这次活动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化繁为简寻切点

      很多老师上课时,走上来要么听一首歌曲,完后让学生谈谈感受,这样一来等导入正题时,时间已经过去四分之一了。我听过一个老师上《台阶》这一课,一开始就播放《董你》,听完之后,老师问,同学们你们听了之后感动吗?学生回答说,感动。老师接着说,那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台阶》这篇课文。当时我可以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他这样做有什么用意。类似这样的例子,我想你们也可能遇到过。创新或情境激趣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对文本的导入没有作用的话,还不如不用。

      宣州区杨和平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杨和平老师在他的《微,是简单的切入》这一文指出,“小小的切入口”会引领我们“走进我们的世外桃源,看到美景,尝到美味,听到奇闻……”可见,切入口寻找的好,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着一定的作用。

      (一)引发兴趣的切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取知识,并创造性的完成当前的活动。

      宣州区杨和平语文名师工作室助理吴梅梅老师在“国陪送教”活动中执教《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时,选取的切入点是多媒体展示自己在卢沟桥拍的照片,一下子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特别是卢沟桥的照片,激发了学生的情趣,老师在这种浓厚的氛围中水到渠成的把学生引到文本之中。

      (二)因时制宜的切入

      因时制宜,出自《淮南子•泛论训》“器械者,因时变而制宜适也。”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形容准确的把握时机。课堂上的因时制宜能够及时把学生的情趣激发出来,快速的调整状态进入角色。

      肖培东老师在执教《植树的牧羊人》这一课时,他的切入点的选择很是“独特”。一开始,肖老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刚才有没有听出主持人所说的话中,哪一个词是关键词?学生们都说“热爱”,这时,肖老师接着发问,“同学们,你们能从文中找出牧羊人特别热爱种树的句子吗?”就这样,学生被肖老师悄悄的带到文本中去了。

      (三)设疑激趣的切入

      疑问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设疑是教师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巧妙的设疑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在疑问的诱导和指引下,积极参加到学习中去。新课程教学注重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加强情感体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肖培东老师在十二中执教《美丽的颜色》这一课时,肖老师提问,你猜老师会问什么问题?学生有的猜“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有的猜“美丽的颜色究竟是指什么颜色?”,有的猜“文章分几段?”。这里要说明的是,肖老师并不是简单的否定学生的猜想,而是很幽默的就学生的“问”,引导学生理解他们的“问”,然后才说,这不是老师要问的问题。直到有学生猜到“文章为什么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话?”,这时肖老师对这个学生的回答给予赞美,说:“和肖老师要问的问题比较接近了,肖老师要问的的问题是:这篇文章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师生讨论确定是传记。肖老师又问:“读传记要读什么?”师生讨论,要读“故事”和“思想”。肖老师正是利用这微微的猜,微微的引,微微的探讨,把学生带到一个“美的切口”,然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四)开门见山的切入

      开门见山的意思是打开门就能看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主题,不拐弯抹角。这种方法好在能让学生直接明白写作的主题或阅读的主旨。

      肖老师在“第四届苏派作文教学名师精品课堂观摩与研讨活动”中执教了一节作文课,这堂课,没有课前的设计,只有课前5分钟的了解,了解学生最近写了什么作文。学生告诉肖老师最近写了《好久不见》。于是就有了肖老师微微的发问“说说看,你们是怎么写《好久不见》的,写了什么内容呢?”课就这样微微的、大胆的从“好久不见”开始了。

      (多媒体展示:这个美丽的世界2)

      课堂的“切入点”,很微小,但起着引子的作用,关乎着学生的兴趣,关乎着学生走进文本的“入口”,关乎着课堂师生的合作等等,总之,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聚散为点寻思路

      文本是实在的,具体的而又灵动的承载着作者的情感,但又分散在字里行间,教师围绕文本如何组织学生去理解,去挖掘,这与他所选的“点”有着一定的关联,这个“点”就是突破口,就是一条线,就是思路。“点”选择的好,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才能轻松的在文本中畅游着,享受着,收获着!


展开全文阅读
      宣州区杨和平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杨和平在《微,是思路的明晰》中写到:“我们要有明晰的思路”“这思路,最好是单一的”“这思路,是一条线”“这思路,是一条窄窄的溪流”“这思路,是一条羊肠小道”“这思路,可以是一个字”“这思路,可以是一个话题,或是一个问题”“这思路,可以是一种方法”。(多媒体展示:《微,是思路的明晰》)

      (一)这个“点”可以是关键词

      关键词在语文课文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进行阅读欣赏,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题。

      宣州区杨和平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唐小飞老师在十二中执教《植树的牧羊人》这一课时,她的“点”选择的是第一自然段的关键词“长期”“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给这个世界留下许多”“难得”。学生围绕这几个关键词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并在老师的引领下赏析感悟,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肖老师在执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他的“点”聚焦在“闷热”这个词上,“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的到。那么,你们找找看,文章当中哪些句子写出了那天的闷热?”肖老师微微的问,微微的引,学生们轻轻的读,慢慢的找,课堂静静的,氛围浓浓的。一个词牵引着学生,让他们行走在文本的字里行间,了解内容,赏析语句,感悟人生;一个词释然着课堂,让本无生命的它,变得热烈、和谐、美好、空灵;一个词绽放着老师,让他运筹帷幄,驰骋文本、学生之间,了无痕迹,把我们引向远方。

      (二)这个“点”可以是关键句

      关键句是指在文章中有一些句子能提示文段大意、文章中心和主旨,体现出作者的观点或是思想和情感倾向的句子。关键句在文章内容、文章结构及文章表达的艺术效果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常常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在教学中,我们抓好这些关键句,指导学生“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课文的学习会思路清晰,简洁明了,语文课堂会是高效课堂。

      肖培东老师在执教《我的老师》这一课时,他的“点”选择的是四句话:“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得女老师蔡芸芝先生”“像这样的老师,我怎么会不喜欢她呢?我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蔡老师,我不知道您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依恋!”“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接着,肖老师带着学生们微微的读,浅浅的品,慢慢的,缓缓的行走在标点、句式、人称的羊肠小道上,“微微地,细细地,慢慢地,逐步地,品读”。

      杨和平老师在他的《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中写到:撑一支长篙,寻找四句话,四句直接表达“我”对老师的热爱的话。四句话,一条微细的线索,串起课堂的珍珠。四句话,一条开满鲜花的堤岸,聚起沙洲,还有云头。四句话,一条情感的河流,从初起的平缓,到终极的汹涌。

      (多媒体展示《撑一支长篙》)

      三、化深为浅细品味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作了明确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那如何引导学生去体味和推敲?我想无论是王君老师还是肖培东老师,他们的课堂都善于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句来引导学生去赏析,从而达到对文本的理解。因而赏析句的定位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宣州区杨和平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杨和平老师在他的《微语文,放眼于无穷的远方》中写到“我们微微的读文本,细细的扣词句,我们常常站在‘一个点上’。这时,我们不会忘记,我们的四周,还有一个词语的上文和下文,还有这个词语的关联着的篇章。我们不会忘记,这个点写的是什么,表现的是什么,这个思想或特征又体现在哪里,又是用什么方法去表现它,我们需要从多角度做细细的解读。我们用朗读的方法去体味,我们用比较的方式去琢磨,我们用改写的方法去推敲,我们用删除的方式去,感知……”

      (多媒体展示)

      (一)抓情境句

      情境句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意义的语句。把握好情境句,对于我们理解文本的主旨,了解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的倾向,都有很好的帮助。

      肖培东老师在执教《美丽的颜色》这一课时,在引导学生理解居里夫人发现镭时的心情,他紧紧抓住“看啦……看啦”这一句,让学生去读,反复的读,体会居里夫人当时的心情。肖老师还提示学生,要结合当时的情境,只有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比埃尔,她的喜悦只是在两个人的世界里,其他人是难以体会到的。同时,肖老师举例子加以对比,如果你发现了镭,可能会请市长、书记、省长等领导来观看,这时你的心情和居里夫人的心情是不一样的。除此之外,肖老师还做了示范朗读,让学生体会居里夫人此时此刻的心情。这句的定位,学生理解了居里夫妇在简陋的环境里,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坚守,乐观,才有“镭”的问世,也了解了居里夫人看到美丽的颜色时的激动、喜悦,这是情感的自然真实的流露。

      (二)抓描写(人物描写)句

      描写句在我们教材中主要有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描写等。这里我结合人物描写句来谈谈。在初中的记叙文中,人物描写很普遍。通过人物描写句,我们能够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精神风貌,同时进一步理解文本的主旨。

      《一双手》是肖老师课堂教学的经典案例之一。这堂课,肖老师善于抓住语境进行教学,体现了他的“浅浅的教语文”的思想。课堂上,肖老师抓住本课的主要话题――张迎善的手,做文章,他紧扣文本语言进行品味人物风采。

      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能得逞。那只大手把我紧紧地裹住了。

      他松手了,我低头去查看他的一双手。翻过来看手心,掉过去看手背。

      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掌面像鼓皮样硬,干线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干蘑。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他的手仍呈木色。

      肖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语句有感情的去读,抓关键词细细的去品,让学生们感受到种树工作的艰辛,体会到这双手代表其职业身份,映射出他的性格,照射到他美好的精神世界,体现出他所创造出的很多成就。

      (三)抓心理句


展开余文
      心理句属于人物描写方面的,这里把它单独拿出来强调一下。心理句,顾名思义就是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从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物形象,理解文本的主题。

      2015年10月16日,肖老师在浙江海宁二中执教《走一步再走一步》。肖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文章当中哪些句子写出了那天的闷热?”当学生们都说没有找到时,他并没有急忙指出,而是耐心的引导,最终学生在肖老师的指引下找到了与天气无关但能体现闷热的语句“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心里冷汗直冒”,接着肖老师紧抓这句逐步引导学生慢慢的读,细细的品,理解作者当时在悬崖上的心理活动。

      师:这就叫读书了。(老师在黑板上的“闷热”下方加上点号)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那么,你们找找看,文章当中哪些句子写出了那天的“闷热”?

      学生默读,教师在教师来回走动观察。

      师:快速地浏览。文章当中哪些句子写出了那天的“闷热”?

      学生继续默读,老师走到一个学生跟前,俯下身子。

      师:你来说。找到了没有?

      生:没有找到。

      老师走到另一个学生跟前,俯下身子。

      师:找到了没有?

      生:没有找到。

      师走到下一个学生边上。

      师:你来说。

      生:我落在最后,浑身颤抖,冷汗直冒。---地向上爬。

      师:咦?你这句子是那天的闷热吗?

      老师转身,问另外一个学生。

      师:你找到了吗?

      生:没有找到。

      师:也没有找到。奇怪了,同学们,作者既然是写那天的“闷热”我至今难以忘怀,可文章当中有没有写到那天的“闷热”?

      学生集体回答:没有。

      师:这是怎么回事?

      请一学生回答。

      师:噢,不是真正的那种闷热。还有没有其他意见?那种“闷热”我至今难以忘怀,(向一生)你来说说看。

      生:没想到。

      师:要想啊,同学们,这个句子值得好好品味。文章当中有没有写到那天的天气是怎么闷怎么热的?

      学生齐答:没有

      师:一句都没有。可我觉得一个同学的回答其实蛮好的。这位女同学,你告诉我,你刚才为什么用那句话?

      生:因为他的心里是很恐惧的,所以他才会感觉到闷热,所以他才会冒冷汗。

      师:听明白了吗?同学们!所以,让作者闷热的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天气的闷热,更是他那天经历当中的内心活动。那天,他的心啊,在悬崖上,闷热起来。因此,我们现在明白了,原来这个闷热更多的是指作者在悬崖上的心理活动,所以,这篇文章在写作的时候,要用大量的笔墨去写作者的心理活动。接下来我们找找看,哪些句子写出了我在悬崖的害怕,紧张和恐惧?

      当然,类似肖老师这样抓住关键句进行赏析的经典案例不在少数。可见赏析句的定位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主旨和人物思想情感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赏析要建立在整体感知阅读的基础上,不是摘字择句,断章取义,脱离文本,而是要充分联系文章的主旨,联系人物形象,要结合作者的情感,结合上下文来品,来悟。

      四、简而有序设环节

      教学环节是否合理,决定着课堂效益的好坏。宣州区杨和平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杨和平在他的《微,是环节的简化》中说“课堂教学板块的设置,或者说划分,以‘不笼统不杂糅’‘不割裂不生硬’‘不赶场不催命’为基本出发点,以有利于教学主问题的推进,有利于能力训练为基本出发点。”

      在教学环节简化这一方面做的好的,值得推崇的还是余映潮老师。他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板块为主,一般三到四个,简单明了,紧扣文本,不夸张不松弛,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一)有针对性的设计

      余映潮老师在执教《背影》这一课时,他把这一课分成两节课来上。每一节课都有针对性,第一节课重在精读段落阅读训练,第二节课重在片段写话训练。这样他的课堂教学设计就有了方向了,就有了目的,就有了针对了。

      第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导入课文之后,第一步,概括课文,把握文意;第二步,顺势切入课文第六段,进行精段品读;第三步,回扣与顺联。

      第二课时是这样设计:复习所学,导入课文之后,第一步,趣味学习活动;第二步,课堂构思训练。

      我们知道,看似简单的教学环节,但所蕴含的内容是不可小觑的。这里面有余老的对文本的独特的理解,这里面有余老对课堂的精准的驾驭,这里面有余老对学生灵动的领航。

      (二)有创意性的设计

      创意设计是指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案设计,是一种不同于论文和案例写作的教师实践研究的表达方式。它的内涵包括三个基本特征:创造性、应用性、生成性。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教学设计:

      《老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二、培养学生探究感悟的能力,组织材料的方法及人物描写的方法。

      三、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学会关爱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意见:导入时间过长。可直接入题,下面不需要自由发言。否则局面不好控制。)

      同学们,在记忆中,有没有令你难忘的人呢?他有什么事情令你难忘?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有因感动让你难忘,有因开心让你难忘,有因惭愧让你难忘。著名女作家杨绛永远都忘不了一位普普通通的人力车夫,他就是老王。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抓住中心(10分钟)(10分钟问了六七个问题,很难做到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然后,告诉我,文中哪句话最关键?(4分钟)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2、愧怍是什么意思?(惭愧)

      不幸者是指谁?(老王)

      3、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里?

      (身体残疾;以蹬三轮为生;住着塌败的屋子;经常被撞得半面肿胀、没有亲人)

      4、面对自己的不幸,老王是怎样做的?

      (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他人;同样的价钱,送的冰大一倍;送钱先生上医院,执意不收钱;临死前送香油和鸡蛋)

      5、杨绛一家也是善良之人,几年过去了,为什么会感到愧怍?

      (是因为觉得对老王关心不够,关照不够)

      6、特别是哪件事情触发了他的这种感情?(过渡)

      (送香油和鸡蛋)

      三、精段品读,感悟人物(12分钟)(这一块是很关键的,但是显得拘谨,没有想办法深入下去,也没有想办法让教学的思路更加舒展。)

      1、指名朗读8至22自然段,请找出关于老王的描写。

      肖像:直僵僵、面如死灰、眼上结着一层翳、枯黄的干皮

      语言:我不吃、我不是要钱

      动作:镶嵌、直着脚、赶忙止住我、攥着钱、滞笨、一级一级下楼去

      2、从老王的肖像、语言、动作,我们可以想象老王当时是怎么想的?

      (感谢杨绛一家,知道自己的时日不长)

      四、迁移拓展,主旨升华(16分钟)(这里拓展的时间太长,如果有迁移16分钟的作法,那课文的学习就很成问题了。)

      1、老王走了,一个不幸的人永远地离开了这人世,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4分钟)

      2、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还有许许多多的不幸者,他们正在劳苦奔波,却还饥寒交迫。请看:


展开余文
      (展示:几幅感人的不幸者的感人画面)

      3、教师配乐解说,创设情境,亮点突现。(2分钟)

      4、你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拿出笔,将你的内心表达出来,请加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肖像描写,我手写我心。(5分钟)

      5、配乐朗读自己的作品(5分钟)

      五、总结:(2分钟)(播放歌曲是不大好的,这样一篇情感深沉的课文所引起的人们内心的震撼,不是歌曲能够渲染出来的。)

      让世界充满爱,愿我们的真爱以够克服现实世界中太多的自私、冷漠和无情,那么将会是阳光灿烂,春意盎然!让我们在歌声中祝福老王:一路走好!(播放歌曲)

      余映潮评说:这个教案是目前最普通的教学设计思路之一。其弱点在于缺乏创意,显现不出全篇文章教学的关键点。

      建议是不是这样设计:

      教学创意:

      一、读课文,说老王。

      二、读课文,说作者。

      三、读课文,说自己。

      在以上3个话题中:

      第一,要很好地指导朗读,三个步骤中都要“读”。

      第二,“说老王”与“说作者”都要突出“善良”,同时也要关注到多方面地理解人物。

      第三,“说自己”就是谈作品感受。6分钟左右即可。“作品感受”这件事儿,《课标》有要求,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总是做得过于直露,所以还可以想办法优化一下。

      (三)简而有序的设计

      肖培东老师在河北怀来真语文送教活动时,执教《论语》十二章。他的教学目的很明确“帮助学生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感受古代思想家和古代典籍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所以,肖老师要从深奥中抽身出来,于是课堂设计很简单。

      (1)自读课文,你觉得最容易读错的一个字是什么?

      (2)默读课文,你觉得最容易写错的一个字是什么?

      (3)默读课文,你觉得最容易解释错误的一个字是什么?

      (4)读读孔子的话,你觉得他爱用哪些语气词?

      (5)再读课文,找出你觉得读《论语》十二章后你最受用的一个字。

      (6)如果你选择其中一句做自己的座右铭,你会选择哪句?

      如此,简简单单,乐在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杨和平老师这样评价肖培东老师:

      抓小,来见大。

      浅出,去深入。

      这便是浅浅的教语文吧!

      这便是我们所倡导的“微语文”吧!

      化深为浅细思量。这里的“深”与“浅”本是一对矛盾,但在语文教学中是可统一的。语文教学的“深”,是指教师指导的深入透彻,学生思维的深刻全面,绝不是简单的将知识深化。语文教学的“浅”是指教学过程中条理清晰,语言通俗,绝不是简单的将知识简化。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将它们有效的结合起来,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服务。

      钱理群先生说语文要“立言以立人”,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是两回事,语文教学重在“立言”,语文教育重在“立人”。语文课教什么,语文课怎么教,肖培东老师的浅浅的教语文,杨和平老师的微微的教语文,都是化深为浅的表率。从以上的大咖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无启发。

      我们倡导微

      扎根泥土

      关注每一个角落

      着眼于文本的细节

      不急不躁

      但

      我们绝不作茧自缚

      绝不将自己

      龟缩在一个封闭的区域

      ――杨和平

      参考资料:

      肖培东:《植树的牧羊人》《美丽的颜色》《走一步再走一步》《好久不见》《论语》《一双手》《我的老师》

      余映潮:《背影》、对《老王》教学设计的评价

      杨和平:《微,是环节的简化》《微,是简单的切入》《微,是思路的明晰》)《微语文,放眼于无穷的远方》《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标签:教学论文 化深为浅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巧借旁批读桃树——我教贾平凹《一棵小桃树》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下一篇:看得到起点,看得出提升-—评肖培东作文课《好久不见》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