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118 2018-02-04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唐诗二首》名师教案及教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的内容。
2.感受唐诗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的基础上,借助相关工具书,学会鉴赏诗歌,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重点
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2.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难点
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教法 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 2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那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像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2.学生一起朗读。
(1)注意重点词语的正确读音。
三重茅(chóng) 风怒号(háo)
挂罥(juàn) 塘坳(ào) 俄顷(qǐng)
布衾(qīn) 广厦(shà) 丧乱(sāng)
突兀(wù) 见此屋(xiàn) 大庇(bì)
(2)把握诗歌的节奏及韵律。
示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学生先互相练读、评读,挑选优秀展示朗读。
4.自由诵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文中的意象的作用。
1.研读第一节。
(1)第一节写什么内容?能否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秋风破屋。
(2)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3)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痛惜。
2.研读第二节。
(1)这节写了什么内容?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群童抱茅。
(2)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3)“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3.研读第三节。
(1)请概括这节内容。
长夜沾湿、长夜难眠。
(2)“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
“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床头屋漏,雨脚如麻,渲染了暗淡愁惨的氛围,也烘托了诗人愁苦暗淡的心境。
(3)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
忧国忧民。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4.你能说出杜甫其他有关爱国的诗句吗?
如: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③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为己念,执着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秋风破屋 痛惜
群童抱茅 痛心
长夜沾湿 痛苦、难眠
祈求广厦——忧国忧民、无私奉献(舍己为人)
卖炭翁
2017年春季《人民的民义》电视剧被各电视台热播,这再一次说明把握时代脉搏,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往往会受到人民的欢迎。在唐朝就有一位诗人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是创作文章、诗歌要紧跟时代,反映现实生活。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他写的《卖炭翁》就是“合为时而著”的诗歌。
展开全文阅读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
1.注音读准下列字音。
伐薪(xīn) 两鬓(bìn) 碾冰辙(niǎn)
翩翩(piān) 叱牛(chì) 两骑(jì) 系向(jì)
2.有节奏地朗读诗歌,看看诗中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烧炭—运炭—卖炭
3.具体说说这首诗在内容上,可分为几层意思?
有三层。
第一层,由开头至“心忧炭贱愿天寒”句,交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愿望。
第二层,自“夜来城外一尺雪”至“市南门外泥中歇”,描述他进城卖炭。
第三层,自“翩翩两骑来是谁”至结尾,写炭被无情掠夺。
1.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地点是在长安城南的终南山上。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2.“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为什么这样写?
外貌。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3.“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有什么特点?
先自问,后自答,说明老人艰辛烧炭,为的只是维持活下去的最低水准——“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温饱而已。
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句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心理。老翁身上“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5.品读:“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1)“一尺雪”说明什么?
雪大,路必难行。
(2)这两句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卖炭翁的?
动作。
(3)“衣正单”的老人为什么要在最严寒的拂晓就“驾炭车”而行呢?
说明老人满怀希望,想卖个好价钱,实现“衣食”的愿望,卖炭心切。
(4)“碾冰辙”说明了什么?
说明冰冻路滑道难走,车速必然很慢。
6.“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这一句哪几个字写出了运炭的艰辛?
“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多么不容易啊!
7.“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这两句有何特点?
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然后作者通过对他们衣着(“黄衣”“白衫”)的描写,点明来者的身份,原来是宫使和他的爪牙。由远及近,通过一问一答,勾勒出宫使飞扬跋扈的形象。
8.从“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中找出描写他们行动的动词,这些动作说明了什么?
动词有“把”“称”“叱”“牵”。从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
9.理解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两句中加点的词语。
“千余斤”,言炭的数量之多,暗示卖炭翁付出的血汗之多。
“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忍气吞声、无可奈何的心态,也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
10.千余斤的炭换回来的是什么呢?读后你有什么体会?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半匹”“一丈”极言其少,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再说这些无用的纱、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遮体。卖炭翁一年的辛苦就这样付诸东流,满怀的希望就这样成了泡影。
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可怕的宫市制度!
11.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1)“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
(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宫使爪牙们境遇的悬殊。
(3)“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宫使掠夺的残酷。
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含蓄有力,发人深思。
这首诗从头至尾一百多字,截取卖炭翁的一次遭遇加以具体描述,将卖炭翁的悲苦命运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将宫使的霸道欺压行径暴露在文章之中,作者不加议论,但对统治者的鞭挞,对人民的同情都饱含其中。
2.对比鲜明,以小见大。
全诗运用对比、讽刺、反衬、以小见大等表现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卖炭翁的悲苦命运,揭露了宫使对人民的盘剥与掠夺,反映了唐朝中期不合理的宫市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卖炭翁烧炭艰辛运炭艰难炭被掠夺 (肖像、心理、动作描写)生活困苦艰辛
))
宫使 夺炭(肖像、动作描写) 仗势凌人蛮横冷酷
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并展开教学的,先是布置学生课外预习,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其次在备课时,体现我们学校校本课程的特点,把学生在平时所积累大量的相关唐诗、宋词、古诗文及作者等相关知识做以简单的汇报检查,然后再导入到本课的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极大兴趣。在经过老师的配乐朗读,学生的个别读、分组读、男女生等多种形式的层层深入朗读。从作者到诗意,再到其意境,指导学生在读中悟。学生读出了古诗文的节奏与韵味,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也真正达到了诵读课的目的。
侯晓旭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唐诗二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名师教学设计
下一篇: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