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课堂实录
阅读:1092  2018-02-08
标签:课堂实录 高二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二课堂实录
《装在套子里的人》精彩教学镜头四则
教学镜头(一)—— 促狭鬼是谁?

      福建省云霄一中 石惠珊

      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讲到别里科夫的爱情故事,“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其原因是“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学生们开始探究这场恋爱。

      师:那么小说家要让别里科夫结不成婚,就要设计一个关键人物出场,让情节突变。用孙绍振教授的话,就是“把人物打出常规”。这关键人物是谁?

      生:促狭鬼。

      师:促狭鬼是谁?他与别里科夫有仇恨吗?他为何要画漫画来捣乱?大家讨论一下(生讨论)。

      生:促狭鬼是爱捉弄人、爱捣乱的人。他看不惯别里科夫“辖制中学”15年,全城都受他辖制。有意画张漫画捉弄一下。

      生:促狭鬼可能是他的同事,了解他的人。小城生活单调无聊,漫画增添了人们解闷的笑料。

      生:促狭鬼是画家。

      生:别里科夫是拉仇恨的人,那个漫画家就是要让全城人看他笑话,恶搞,有意让他结不成婚。(其他同学大笑)

      师:促狭鬼是谁?有没有名字?

      生:没有姓名,作者不知道。促狭鬼可能是中学的老师,也可能是城里人,代表怕他的一类人。

      生:“那位画家一定画了不止一夜”,促狭鬼把画分发到很多学校的教师们和衙门的官员,说明他的思想与别里科夫相反,追求自由,“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的“有思想、很正派的人”。 是与别里科夫思想形成对比的一类人。

      师: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在讨论人物、揣摩这个“关节”(漫画事件)时能结合课文语句,有依据,有分析。美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品一半是作者写的,一半是读者写的。”我们的阅读短篇小说应多关注小说家的“留白”的构思艺术,结合自身的想像去给小说补充,去挖掘作者创作的真实意图。那么,写这个“促狭鬼”,不出现具体的人名,好处有哪些?大家思考。(学生思考)

      师:刚才有位同学发言,认为促狭鬼是与别里科夫思想形成对比的一类人。讲得好!那么,写这个“促狭鬼”有没有给作品增添艺术魅力?我温馨提示,我们对比一下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的关节点中有关人物:华连卡、校长太太、促狭鬼、柯瓦连科,文本只有促狭鬼是作者不能确定的人。作家为何这么设计?有何意图?

      生:通过促狭鬼的搞笑,表达了作家对这类可怜的人、可怜的生活的善意嘲笑。

      生:体现了作家对别里科夫的善意嘲笑的同时,也对于自由宽松新生活的向往。

      生:画这幅画,试探一下,看看他是否无所谓,谈恋爱是正常的事。

      生:不知道促狭鬼是谁,才真实。才有搞笑的喜剧效果。

      师:有水平,从故事的叙述角度谈叙述上的真实。

      生:给人留下想象的艺术美感。使这个恋爱过程有波折。

      师:好!从情节角度谈空白的艺术效果。

      生:不必知道促狭鬼是谁,这是小说留白的艺术,刚才老师说过。这个人物有回味咀嚼的空间。

      生:增加喜剧效果,在他自杀到来之前先搞个闹剧。

      师(总结):同学们多从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开始注意从叙述角度和艺术效果方面来分析,很好。别里科夫这个半死不活、僵化恐惧人物已经激不起人间最激动心灵的爱情情感。这个促狭鬼把闹剧当块试金石,漫画试探了他心灵真正的枯竭。本来在别人撮合下刚刚有了一点点走出套子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被他内心潜在的根深蒂固的“套子思想”给扼杀了。这个闹剧为他恋爱失败、死去又作了铺垫。

      师:同学们对漫画事件还有什么疑问?

      生:别里科夫行为古怪和心理偏执变态,有点精神病。他从早上到晚上睡觉都生活在“害怕”之中。而华连卡对新生活充满热情、很新潮,这两人不般配,截然相反,怎会有爱情故事?

      生:两人般配就没有故事了。

      生:漫画事件是不是有意对他们两人不般配却在谈恋爱的嘲讽,这才幽默啊。

      生:荒诞的故事才好看。荒诞中也有真实,华连卡是外省来的,又是校长太太撮合。再一个她也是一个剩女(其余同学笑)。这是逻辑上的真实。

      师:这个是神回答,好啊!导致别里科夫荒诞可笑的根源是什么?还有这位同学提出的疑问,同学们可以课外再探究。老师认为,除了上面讨论之外,漫画事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别里科夫恋爱失败的思想缘由,暴露了他顽固保守的心灵世界。从这个意义上看,促狭鬼是作品的一个亮点人物,作者希望借这一人物唤起人们对浑浑噩噩、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厌恶,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漫画事件也是本文“事实中最精彩的片段”之一。

      --------------

      教学镜头(二)——“哈哈哈!”笑声里的意味

      浙江青田中学 罗王军


展开全文阅读
      师:当别里科夫从楼梯上摔下来,华连卡正好回来了,当华连卡认出是别里科夫,又看到他滑稽的脸相,华连卡发出了“哈哈哈”的笑声。哪位同学来模仿下?

      生:“哈,哈,哈!”(略带停顿而生硬的笑声)

      生:我觉得她模仿的不太好,没有笑出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我想模仿一下,“哈哈哈!你怎么摔成这样啦?”(笑声清脆而连贯)

      师:你为什么要自己加上一句话?

      生:我觉得加上这句话,可以凸显华连卡内心的那种不解和疑惑,笑声的意味就丰富了。

      师:这位同学从笑声中读出了“意味”一词,非常棒!根据这位同学添加的话语,还有其他的看法吗?

      生:我觉得那位同学自己加的话,还可以看出华连卡非常的直率,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性格,正好与小说中华连卡的人物形象相一致,所以加得很好。

      生:加上这句话,更可以让别里科夫觉得自己受到了嘲弄,他最后的去世也就更加合情理了。

      生:这句话加的不好!因为华连卡看到别里科夫狼狈的样子,她笑的表达应该是非常强烈的,纯粹的,说不出话的。因为原文写明了“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

      生:我认为没有必要加上这句话,因为加了这句话,笑声的意义反而被限定了,只有“哈哈哈!”的笑声,让笑声的含义更加丰富而且饱满,给我们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师:这位同学的认识很深刻,也许正是纯粹的笑声本身,才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因为作者在写明了“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之后,还刻意另起一段,强调突出“哈哈哈!”接下来请同学们聊一聊这个笑声里都有什么意味。

      生:我觉得从这个笑声中可以看出,别里科夫从楼梯上滚下来之后的极度狼狈和滑稽。

      生:也可以说明华连卡是一个非常开朗、率真而且热情的女性。因为小说有用第三人称的手法说“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而且还有在华连卡和弟弟一起骑车时,作者对她的语言描写,“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的要命!”一个“嚷”字,将她的性格完全展现出来了。

      (生鼓掌)

      生:这个笑声还推动了故事的情节发展,因为是这个笑让别里科夫彻底崩溃,自己的爱的人居然会嘲笑自己。

      师:这位同学用了“嘲笑”一词,大家是如何理解这个“嘲笑”的?

      生:“嘲笑”应该是别里科夫自己多心误会的,华连卡应该只是纯粹的觉得好笑而已。

      生:华连卡确实有嘲笑别里科夫,因为这个笑其实包含了一个对比,就是华连卡的率真,热情烂漫和别里科夫的刻板,谨小慎微行成了对比。华连卡其实并不爱别里科夫。文章早已经有暗示,他们俩在一起其实是由于校长夫人的尽力撮合,文章还说,婚姻方面,怂恿是起很大作用的。这些都可以证明他们两人之间的所谓爱情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生:其实华连卡的笑本身就证明了她并不爱别里科夫,或者说不深爱他。因为如果是自己深爱的人从又高又陡的楼梯上摔下来的时候,不管样子多少滑稽,第一个反应肯定应该是担心有没有受伤之类的,而她的反应竟然是大笑!所以,一定有嘲笑的意味。

      (生鼓掌)

      师:这两位同学告诉我们,读文章既要关注文章细节部分的暗示,还要从人的情理出发作出合理地推测。在我们深入理解了笑声的意味之后,谁再模仿一下?

      生:“哈哈哈!”(大声而嘲弄的笑声)

      生:不应该刻意突出这种嘲笑的意味。

      师:怎么说?

      生:因为,我认为华连卡之所以笑固然是因为内心不深爱别里科夫,但是这是她潜意识的表现,所以她的笑应该就是大声而爽朗的,如果刻意笑出那种嘲弄的意味,反而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别里科夫从纯粹的笑声中听出嘲笑,一方面说明了别里科夫的多疑和小心眼儿,另一方面则说明别里科夫潜意识里不了解同时也并不深爱华连卡,若是深爱她,就会相信她的笑纯粹是性格使然,而绝不会认定这就是恶意的笑。

      (生鼓掌)

      师:你的分析合情理,而且深刻!最后请你这位男同学来模仿一下这笑声。

      生:“哈哈哈!”(捏着嗓子,响亮而爽朗的笑声)

      (学生哄堂大笑)

      师:还是大家齐笑的声音最富意味!

      --------------

      教学镜头(三)——“会诊”别里科夫

      甘肃省通渭县第一中学 李兴茂

      师: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无疑是一个世界级的文学典型。请大家根据小说内容说说对他的总体“观感”。

      学生七嘴八舌,答案有“套中人”、可怜又可憎的人、悲剧人物、总是释放“负能量”的人等

      师:大家概括得不错。阅读小说,我感觉别里科夫就像一个“病人”,“病”更多地在心理上,而且是综合性的,属疑难杂症,很难治。(生笑)我们就学着当一回医生,看看别里科夫都患了哪些病。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现代医学则更多使用现代化的诊断设备,我们的诊断应该由什么入手,才不会误判?

      生:紧扣小说文本。

      生:察其色,听其言,观其行。

      师:讲得太好了,现在“病人”别里科夫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诊室”,咱们全班这么多的“医生”,就来一次“会诊”吧!(生笑)

      生:别里科夫患有一种“胆怯病”,“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

      生:我发现“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用所教的古代语言,来躲避现实生活。

      师:对。能不能给他取一个病名?

      生:还没想好。叫“歌颂过去病”吧,好像不像?

      师:那叫“怀旧病”,如何?

      生:能不能叫“逃避现实病”?

      师:能呀,不一定都用两个字的。还有新发现吗?

      生:我发现他患了“奴化症”。“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后文他和柯瓦连科说话时一再提到校长、督学、上司,说明他是没有半点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唯政府和长官之命是从的人。


展开余文
      师:你能联系前后文来考虑,评析方法很好。

      生:别里科夫还有严重的“多疑症”。他总是“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对于很多非常正常的事,如同事去教堂参加祈祷式去迟了,或教室里闹闹吵吵,他都疑心会出乱子。

      生:他还有“自我封闭症”或“孤僻症”。他出门将自己装在套子里,睡卧也将自己装在套子里,不与人打交道,对“挤满了人的学校”“满心害怕和憎恶”,跟布尔金这位同事兼同舍并排走路,“也是苦事”。

      师:同学们的诊术不错,已经发现了别里科夫的不少病症。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我发现别里科夫还有一种“爱管闲事病”。(生笑)

      生:他这个病老爱犯了。前文就有很多,咱且不说。你看华连卡和柯瓦连科姐弟骑自行车去郊游,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他却认为“不成体统”;自己这么认为也就算了,竟然直接跑到柯瓦连科家里去劝说,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生笑)

      师:叫我说,他这人就算没吃也撑得难受!(生笑翻)好了,咱别笑了,看看还有什么病症没发现。

      生:他还有一种可怕或者说可憎的“告密病”。他没有说服柯瓦连科,临走时说要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前文说他把整个学校辖制了十五年,全城都受他辖制。虽然没有说明用什么手段辖制,但以他普通教师的身份,要辖制全城只有靠告密了。

      师:对,这也是契诃夫用笔简省和巧妙处。“胆怯”“怀旧”之类还算是性格问题,而“告密”就是典型的品德问题。

      师:同学们,高明的医生不但会“诊”,更会“治”。现在请大家为别里科夫“开处方”,以疗治他的病症。

      生:针对“胆怯病”,我给他开个“壮胆丸”。我会告诉他,天塌下来有大个子撑着。(生大笑)

      师:好吧,算一个方子。还有吗?

      生:对于“怀旧病”,我开一个家传密方——“与时俱进强心丹”,保管见效,只不过疗期长一些。

      师:也请具体说说。

      生:我的配方是: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里、屠格涅夫、谢德林、托尔斯泰等人的文学作品。

      师:很好。特别是普希金的《致大海》、果戈里的《钦差大臣》、屠格涅夫的《前夜》等。

      …………

      师: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别里科夫还有一个顽固的病症——“讳疾忌医症”。就算我们是扁鹊再世,也治不了他的病。你们说呢?

      生:是的,他本来一身的毛病,却自以为是,说自己“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正人君子”。

      生:他劝说柯瓦连科后,柯瓦连科明确告诉他“我不喜欢背地里进谗言的人”,可别里科夫还是说要把谈话的内容报告校长,这样的人真是无可救药。

      师:一个患了重病而讳疾忌医的人,他的下场只能是——

      生:死去。

      师:别里科夫用自己的套子把自己套死了,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这说明什么?

      生:像别里科夫一样的人,还有很多,别里科夫只是一个典型。

      生:“这样的人,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每个人都应引以为戒。

      师:这正是这篇作品的伟大和深刻之处。

      --------------

      教学镜头(四)——黑暗中的叙述者和月色下的聆听者

      上海市格致中学 高翀骅

      生:我有一个问题:小说开头作者写“月亮照在他(伊凡内奇)身上。布尔金躺在房里的干草上,在黑暗里谁也看不见他。”这句话有什么深意吗?

      师:你捕捉到了作者笔下的月光和黑暗,单看这一句,似乎难以确定作者是否刻意为之。让我们找找,小说里还有没有写到过月亮。

      生:有的,在最后。(生读)“‘多好的月色,多好的月色!’他抬头看,说道。”

      师:请你继续往下读,作者还写了什么。

      (生读“这会儿已经是午夜了”这一段落。)

      生:还写了月亮下的村子。

      师:月色下的村子是怎样的?和小说中的人物平时的生活环境一样吗?

      生:月色下的村子是平静自然的;而平时城里的生活是喧闹的恶浊的。

      师:顺着这样的理解,被月亮照亮的伊凡内奇——

      生:伊凡内奇是自然……是自由的,而黑暗里的布尔金就是……不自由的。

      师:刚才这位同学通过对意象的解读和联想获得了感知。那同学们是否同意他的看法?如果同意,请用小说本身的文字来印证;如果有不同的观点,也请表达出来。

      生:我同意黑暗中的布尔金是指他不自由,因为他也是“套中人”。他和整个中学的老师,还有全城的人,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什么都不敢,被套得紧紧的。

      生:我想补充一下,月光下的平静美好好像把伊凡内奇点醒了,他想到城里无聊的生活和这样过日子的人说:“这一切岂不就是套子么?”就说明他意识到了这样的生活是要改变的。

      师:那布尔金有没有和他一样反思呢?

      生:没有。当伊凡内奇强调“不能再照这样生活下去啦。”布尔金却觉得他扯到别的题目上去了,说睡吧。我觉得布尔金是麻木的,好像《<呐喊>自序》里铁屋子里的人,叫不醒。

      师:想到了鲁迅的铁屋子,很好的联想。同学们已经发现:布尔金虽然是别里科夫的故事的叙述者,却同样是被束缚的“套中人”。而故事的聆听者伊凡内奇,则是一个清醒的旁观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当布尔金在说到别里科夫“决定真该结婚了”的时候,伊凡内奇插了一句话:“哦,到了这一步,您就应该拿掉他的雨鞋和雨伞了。”结婚和别里科夫不离身的雨伞雨鞋有什么关系呢?

      生:我觉得这里的雨鞋和雨伞不仅是指包住别里科夫身体的套子,也是指他精神上的套子。要去除的套子几乎不可能。但是瓦连卡开朗活泼,就好像月光一样照亮他,或许可以让他离开套子。

      师:说得真好,伊凡内奇发现套子的难以解脱,也看到了套子的可能解脱。小说中有多处反复使用的语言,在别里科夫的故事结束后,伊凡内奇把“事情就是这样的”这句话说了两次。同学们思考一下前后这两句在朗读时该如何处理,想好了,读一下。

      生:(读,读完说)第一次读的时候是一种感慨吧,他觉得在套子里的人真的很多,脱离套子真的很难。第二次读是对于这样的一个事实有一种愤怒和不满,还是要离开套子。

      师:是什么促成了这样的变化?

      生:可能是他想了一会儿想透了。可能是月色给了他启示。

      师:那让我们把两次“事情就是这样的”中间这段景物描写来读一遍“这会儿已经是午夜了——”

      (学生齐读)

      师:伊凡内奇就一定在套子外吗?未必。但是故事的叙述者布尔金接受了这样的现实,而伊凡内奇却对于这样的现实有进一步的思考。夜色温柔,田野寂静,心灵恬静,但利用假期离开恶浊的城市就离开套子吗?别里科夫的故事让伊凡内奇感受到套子的力量,也感知到套子被打破的可能性。让我们再请最初关注到月光的这位同学,现在你是如何理解小说家将叙述者置于黑暗中,而将聆听者置于月光下的?

      生:老师,我细读了以后,发现布尔金也感受过月光,但是他还是退回了堆房,伊凡内奇也到过黑暗的堆房,但是小说最后他又出来了。契诃夫告诉我们:人们都过着单调无聊空虚的生活,都是套中人,都在黑暗中。但布尔金这样的大多数会停留在黑暗中,而伊凡内奇这样的清醒者却会留在月光下。

      师:我们的探讨黑暗中的叙述者和月色下的聆听者,他们不是故事的主人公,却占据了小说不少的笔墨。作者契诃夫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个特殊的叙事视角呢?同学们的精彩探讨已经将他们存在于这个故事中的价值挖掘出来了。

      -------------

      教学的入套与出套_——《装在套子里的人》镜头点评/肖培东

      换种点评风格,我想说说我为什么选出这四篇镜头。

      这期《装在套子里的人》镜头来稿真多,三十多篇文章雪片般地飞来。这也难怪,对于如此经典的短篇小说,我们实在是太有感情了。小说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和强烈的对比手法,造成幽默讽刺的效果,有力地鞭挞了反动势力的可厌可憎,无情地嘲笑了他们的反动和虚弱。伟大作家契诃夫对社会,对人生冷静、节制、犀利、入木三分的透视,用讽刺和幽默展现出的撼人的艺术力量,每时每刻都在深深地打动着仰慕他的读者。“套中人”别里科夫也早已经成为那些害怕新事物、保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者的代名词,深深地刻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


展开余文
      这么多镜头来稿,都会写些什么呢? “套子”是小说刻画的主题,小说塑造“套子”这一形象有着深广的社会意义。教学此课,我们会怎样引学生入“套”呢?我没看来稿,自己先瞑目思考。

      走进标题入“套”。我先从标题想起,对的,很多老师也会这样去思考。从写作者的角度而言,确立一个新鲜、醒目、有趣的题月,就能一下子抓住读者;从阅读者的角度而言,读书看报时首先注意的是文章的标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题目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契诃夫的小说以形象特征为题,有的译本题为“套中人”,这样就以标题为抓手,可以直入小说主人公形象理解与探究。“套中人”,言简意赅,简练准确;“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装”更是意味深长。观乎文题,纲举目张,会有人写吗?

      走进人物悟“套”。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是教学的重点。毕竟怎么教学,都得在别里科夫的形象理解与思考探究上下功夫。小说从两个角度刻画了主人公别里科夫的形象。先从穿着、用具、出行、住处、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社会影响等各个方面描述他的“套子”性格,揭露他的“套子”的反动本质;再通过叙述他的婚姻悲剧,表现他与新生力量的矛盾和冲突,揭示他必然失败和灭亡的命运。这样,我们会习惯问,主人公都钻进了哪些套,小说是怎么描写其人的,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外貌、心理、语言、行动中,让学生感知套在他身上的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

      当然,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作为一个小人物的别里科夫,他实际上也是一个受害者,“套子”危害别人,同样也毁坏和扭曲了他自己正常的人性。怎样从整体上把住 “套中人”的性格特征,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注意注意其社会典型性,教师应该不会放过这一点。至于最后别里科夫之死,更是值得研讨。生活中还有多少像他那样的套中人还在活着?套中人究竟还有谁?这个漫画式人物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深意?作者在小说的结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可谓意犹未尽,发人深思。所以,教学中我们一定会就此荡开涟漪,由一个人走向一类人,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去思考小说深厚的社会意义。那么,会不会有镜头延伸到我们和我们当下的生活?我有点期待。

      当然,我们还可以去其他人身上找镜头,比如次要人物柯瓦连科兄妹应该不会被忽略。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那场所谓爱情,也很有嚼头。

      语言艺术和写作手法,自然不能错过。都说“契诃夫用一个词儿就足够创造一个形象”,这话不免有点夸张,但却说明了契诃夫在语言上的高度的艺术造诣。作品中随处可见的简约精当、生动传神的叙述语言,对人物形象精雕细刻般的描摹,含蓄幽默的讽刺笔调,细细地品读,我们的心都会狠狠地颤动。你会在哪个词上品出小说的意味呢?

      然后,我开始看镜头来稿。我想知道,还有哪些别具匠心的“套子”是我忽略的。

      我剔除和我第一时间思考撞车的来稿。不是写得不好,更不是写得不重要,而是我们多数已经在进行中,多在我们的视线里。教学充满多种可能,我们也不能循规蹈矩,要尽可能地打破单一的思维模式、思维习惯。“镜头”栏目在寻找镜头,在聚焦更多的发现,《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素材,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有趣味的挖掘。比如石惠珊老师的“促狭鬼是谁”,就觉得蛮有意思。小说阅读中,“促狭鬼”往往容易被忽略。其实,这个人物也有值得挖掘的丰富内涵。作为别里科夫的对立面,柯瓦连科兄妹是小说致力刻画的人物,是细线条的描摹,而“促狭鬼”是一带而过,是粗线条的勾勒。有粗有细,互为补充映衬,显示了作者刻画人物笔法的多样性。最重要的是,“促狭鬼”代表了小城内部的进步力量,是一股不该小觑的力量,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亮光。石老师由此引领学生进入漫画事件的研读,很自然地走入本文“事实中最精彩的片段”之一。高翀骅老师的镜头,聚焦小说中那轮月亮,探讨黑暗中的叙述者和月色下的聆听者,视角独特,很是新颖,显示出高老师深厚的文学底蕴。“他们不是故事的主人公,却占据了小说不少的笔墨。作者契诃夫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个特殊的叙事视角呢?”契诃夫小说的语言风格 “平而不淡,浓而不烈”,但《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个例外。作者似乎在刻意追求一种“荒诞效应”,“哈哈哈”的笑声就显得特别响亮。罗王军老师的镜头特别有现场感,没有刻意追求高深,就是基于学生立场,顺着“哈哈哈”去读去思考去讨论,学生自己加上的话很好地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也成了课堂讨论的支点。把一个语言点教成微课,点小而饱满深厚。李兴茂老师让学生“会诊”别里科夫,把“病人”别里科夫带进课堂“诊室”,小说教学富有情趣。当然,很多来稿都有这样的创造力,有的创设常人情境,有的让套中人活起来,有的用思维导图再现“套中人”,有的从一个单词解读一篇小说,有的巧用删节“文字”破解阅读难点,角度各有千秋,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效果都很好。只是,《语文学习》“镜头”栏目更需要遥远的声音,我们希望更多地方的老师走进我们的杂志。

      忧伤的是,考虑到杂志整体结构组配等因素,今年的镜头入选篇数又从以往的五篇减至四篇,选择就更难了。所以,字数不要超过1600字!!!好多来稿写得很好,但字数严重超标,你能控制你言说的欲望吗?还有必要说的是,镜头应该是教学现场,请你不要写成讲座报告,毕竟,尊重学生,深入浅出,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学应有的“套路”。

      如此,好的教学,既应入套,更应出套。
标签:课堂实录 高二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二课堂实录 装在套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日,写作在生活里悄然蔓延——读肖培东老师作文实录《雪花,请落在我们的冬天里》
下一篇:“一句话”生成一个课堂——肖培东《瓦尔登湖》的教学启示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