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195  2018-02-14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优秀教学设计(共三课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4、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增强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特征,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由景入情、以情入景的写作方法,激发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陶冶自身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访名山游大川实乃人生一大乐事,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山山水水,我们总会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许多感悟。然而有那么一位名人,面对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却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记》,与他同游,去感受他那特有的心境。今天我们学习《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

      2、作者曾被贬为永州司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 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3、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 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4、学习生字:

      篁竹(huáng)    清冽(liè)     卷(quán)石底       为坻(chí)

      为嵁(kān)      佁然(yǐ)      参差(cēn cī)披拂  俶(chù)而远逝 

      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翕(xī)忽

      三、古汉语知识:

      1、一词多义: 

      ①、可: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②、从: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③、清:清澈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过清。 

      ④、差:长短不一,参差披拂;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⑤、以:因为,以其境过清;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的方法或手段,可以不译,近岸卷石底以出。 

      ⑥、乐:以…为乐,心乐之;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2、古今异义: 

      ①、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②、去:离开;今常用义为“往”。 

      3、词语活用: 

      ①、西,向西,名词作状语。例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乐:a.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例句:心乐之;b.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似与游着相乐。 

      ③、下,a.名词作状语,向下。例句:日光下澈;b.名词作状语,在下面,下见小潭。 



展开全文阅读      ④、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例句:斗折蛇行。 

      ⑤、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例句:斗折蛇行。 

      ⑥、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例句:其岸势犬牙差互。 

      ⑦、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例句:凄神寒骨。 

      ⑧、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例句:凄神寒骨。 

      ⑨、空:名词“空”用作“游”的状语,“在空中”。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 

      ⑩、近:形容词“近”带宾语“岸”,作动词表示靠近,接近。 

      四、教师小结: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先叙写寻潭的经过,概写石潭的全貌。再写潭水与游鱼。接着写潭溪与岸势,最后写潭上人的感受交代了同游者。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之情。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三、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 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 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六、教师小结:

      人生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失落、抑郁、痛苦更是于事无补。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用灿烂的笑脸去应对挫折,不仅要 做生活的强者,更要做生活的勇者。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 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 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 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动静结合特写 镜头。

      4、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 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 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展开余文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3、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 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五、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六、总结全文 :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八、板书设计:

      21、小石潭记

      1、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2、潭中景物——特写镜头:潭水:清澄,侧面描写;游鱼:动静结合。

      3、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

      4、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环境清幽、抑郁忧伤。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小石潭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小石潭记》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下一篇:《小石潭记》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