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825  2018-02-27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木兰诗》精品教案两则(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案A

      教学目标

      1.了解与《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读诗歌,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体会诗歌的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3.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4.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2.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教学难点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法、复述法、质疑探究法。

      教学准备

      配乐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

      二、作者简介

      《木兰诗》,北朝乐府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一首优美的叙事诗,又称《木兰辞》。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乐府诗的“双璧”。

      三、文本链接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集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后来“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诗歌,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称为“乐府”。

      四、整体感知

      1.听配乐朗读音频。让学生边听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节奏的变化。

      2.解决生字词,重点注意几个问题:

      “十二转”的“转”应读“zhuǎn”。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旧时裳”的“裳”读“chánɡ”,古代指下身穿的衣裙,男女都穿。

      要注意理解在这首诗里出现的互文修辞句。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学生齐读全诗。

      4.教师逐段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节是对情景的描述,读开头两句语调要柔缓,第三、四句则要带疑虑和关切的语气,声音可以略微提高,读到“叹息”再轻缓下来。

      第二节开头两句是问句的形式。读“何所思”“何所忆”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答句中的两个“无”字应重读表强调,语气要与后面的句子衔接。“见军帖”“大点兵”“十二卷”“卷卷”都要重读,以说明战争的规模和紧迫,“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写木兰所思所虑,这里可以略作停顿,然后用坚定的语气读“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在“从此”之后又可以有稍许顿息,“此”字拖长一点,把“替爷征”三个字读得沉着有力,以表现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

      第三节前四句节奏要读得比较紧凑,以渲染木兰在匆促地准备行装,“骏马”“鞍鞯”“辔头”“长鞭”应突出强调,使听者能想象出木兰整装待发的英姿。以下八句写木兰奔赴前线、穿山越水的情景,前四句要读得委婉,放轻音量,以表现木兰对亲人的思念;后四句写木兰已经到了能听到敌人战马嘶鸣的地方了,因此要读得刚毅,音量适当放大,以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第四节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语言凝练而夸张,朗读时抑扬顿挫要鲜明,节奏要慢。“赴”“度”“飞”要读得富有动态,语调要昂扬。读“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语气要相对滞重,节奏放慢,以表现木兰经历着战场艰苦环境的磨炼。读“将军百战死”语词略抑;“壮士十年归”,读时语调要扬起来,以渲染出军队凯旋的气氛。

      第五节前四句要读出天子给予木兰很高的奖赏和荣耀。“十二转”“百千强”要重读。从“木兰不用尚书郎”到节末木兰对天子“问所欲”的回答,读时语调要平稳。“还故乡”三字中间要顿开,音调要放在同一高度上,以便把木兰不卑不亢、不慕富贵荣华的品质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表现出来。

      读第六节父母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女儿这一句,语气中要流露出急切的情绪,读时节奏要与老人颤颤悠悠的节奏相符。读阿姊们忙着梳妆、小弟忙着杀猪宰羊两句,音调要提高些,节奏要加快,以生动表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情景。木兰“开、坐、脱、著、理、帖”时,心情是无比激动的,会有许多往事涌上心头。读的时候节奏不宜太快,要用柔顺的口吻、娇羞的语气来再现一个健康、美丽、端庄的女子形象。在用意外的语气读“火伴皆惊忙”之后要有一个停顿,以示伙伴们反复打量已换女装的木兰,然后用惊异的语气读“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十二年”“女郎”要重读。


展开全文阅读
      读最后一段,语调要略缓,“雄”“扑朔”“雌”“迷离”点出了雄雌的特征,要重读,最后一句要慢读,语尾要向上扬,读成反问语气,给听者以思考与回味。

      五、课文精读

      1.木兰原来的身份是什么?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织女。“木兰当户织”。

      2.诗歌开始时写木兰在干什么呢?

      叹息。

      3.“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偶。

      4.第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为下文设置悬念。

      5.木兰叹息的原因是什么?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之多,表明了军情紧急,渲染了战争气氛。“卷卷有爷名”表明名册上有父亲的名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

      6.在这种情况下,木兰作出了怎样的决定?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性格?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后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7.木兰作出了这样的决定后,接着她干了什么?这些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些句子运用了排比、互文。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准备情形。

      8.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运用了对偶修辞方法。“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和“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这两组对偶句之间,层层递进,写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军情的紧急、行军的神速。

      9.“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写出了宿营地怎样的环境?衬托了木兰出征后的什么心情?

      写出了宿营地的荒凉。衬托了木兰出征后的思亲之情。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英勇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替父从军的木兰,离开了爹娘,离开了家乡,奔赴战场。接下来又发生哪些事情呢?让我们一起接着往下看。

      二、巩固理解

      1.第4自然段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两句诗,写出军务紧急,行军迅速,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是对偶。

      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是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经过长期激战后,胜利归来。

      3.第5自然段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顶真。

      4.木兰胜利归来后得到了什么赏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

      5.当可汗“问所欲”时,木兰怎样回答?表现了木兰怎样的性格品质?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6.第6自然段中,木兰回到家园后,家中是怎样迎接她的?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7.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亲人因木兰归来各自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8.木兰回家后做了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写出了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装、欣喜兴奋的感情和表现。

      9.木兰恢复女装后接着做什么?

      “出门看火伴”。

      10.伙伴们有何反应?

      “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时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11.最后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后的结束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展开余文
      比喻、对偶、反问。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其中的“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从军多年来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12.“扑朔迷离”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这一段,常用来比喻什么?

      常用来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以分辨。

      13.概括木兰的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处事果断的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胜利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重过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三、文章脉络

      全诗紧紧扣住木兰从军这一主题,突出了木兰这个英雄形象。这首诗按照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束,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节~第三节):写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四节):写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归来。

      第三部分(第五节~第六节):写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圆。

      第四部分(第七节):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教案B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理清故事基本脉络,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2.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体会“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特点;

      4.体会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2.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一首诗——《木兰诗》,其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二、作品简介,检查预习

      1.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旋,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那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2.正字音。

      机杼zhù(织布梭子)、可汗kè hán、鞍鞯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èi(缰绳)、燕山yān 、胡骑jì(战马)、戎机róng(军事)、朔气Shuò(北方)、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著我旧时裳zhuó(穿)、傍地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三、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1)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3)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诗歌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第1~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第5~6段)―――凯旋

      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

      四、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明确: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概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1)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烦琐吗?

      明确:①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②战事紧迫。③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④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2)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明确: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3)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分析叙事特点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     ——详写

      出征前的准备   ——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详写(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  ——略写(略写英雄气概)

      凯旋辞官   ——详写

      家人迎接   ——详写

      木兰改装   ——详写

      作用: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展开余文
      二、反复诵读,感受语言特点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练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练,字字千金。

      2.“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层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终凯旋。

      三、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1)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

      (2)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3)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2.互动释疑。

      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复述表演,走近木兰

      学生在理解全文基础上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可片段),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试着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和会见亲人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十年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2.拓展延伸。

      (1)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2)完成练习册的练习。

      (3)想象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3.课外探究。(这些难度较大,可随学生兴趣进行。)

      (1)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2)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3)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4)我对木兰的新看法;

      (5)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6)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木兰诗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木兰诗》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下一篇:《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