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397 2018-02-28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苏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咬文嚼字》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本文的论点,了解文章是如何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
2、过程与方法:首先梳理文章的观点、论据,其次联系实际,进一步分析文章证明观点的方法,认识此方法在阅读与写作中的指导意 义;再次,联系其他指导阅读与写作的文章,相互比较,明确异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定的启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独立分析的能力。
【学习重点】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写作启示。
【学习难点】
1、咬文嚼字在本文的含义
2、把握课文观点,分析论据的意义。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本节学习重点】
探讨作者列举的五个例子的启发意义,
一、预习反馈
(一)、完成填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学界泰斗,中国“ 美学 ”的真正鼻祖。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 短小 ,表现形式 灵活自由,可以 抒情 、叙事或评论。随笔自然要写出某种“有意思的”东西,但最根本的一点,作者必须有 自己的看法 ,这看法必须在他自己的心灵中自然形成,而随笔的魅力即依靠着酝酿记录下这 心灵的看法 。
(二)、把握本文字音、字形。
(三)、查词典,找出“咬文嚼字”的意义,将之写在下边:
在本文中,其含义应是: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二、合作探究
反复阅读课文1-5段,说说从作者列举的例子中,你分别受到怎样的启发。
例子启示
1、对“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用“你这……”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气,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启示:不是所有的改动都一律有效,有的不仅不能表达强烈情感,反而会造出一些病句。
2、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改后简洁多了,但远不如原文。原文把射虎者发现“虎”的紧张 情绪、勇悍的性格,集全力于一箭的情状,体现的淋漓尽致。改后则索然无味。
启示: 换、改一字都会改变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所以写作时要好好考虑话该怎样说。
3、对“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文字与思想情感、内容、形式是紧密联系的
启示:文字的斟酌和更改不仅是为了更顺畅或更漂亮,更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4、对《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在阅读和写作中,确定和控制文字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启示: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懂得文字的直接意义,有时还注意到文字的联想意义。
5、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启示:文艺是需要创新精神的,语言要跟着思想感情走,滥用套语势必严重防碍思想内容的表达。
三、分组展示
四、精彩点评
五、当堂练习
(一)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句则经过多次修改,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据洪迈《容斋续笔》)试说说为什么用“绿”字最好?
参考:“绿”字原本是一个形容词,可在诗中却是“吹绿”的意思,是形容词的动词妙用,极其富于表现力,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 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及江南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致。
(二)
《无题》/鲁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 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妇:妻子。 将,音jiāng,带领。 雏:音chú,是幼鸟、小鸟的意思,这里是指孩子。 鬓有丝:两鬓有了白发。慈母泪:当时作者的母亲在北京听说作者已经被捕的谣传,因忧虑焦急而掉泪。 变幻:变化,变换。大王:指当时的国民党新军阀和地方实力派的头子。 “城头变幻大王旗”是指国民党南京政府和地方实力派之间的军阀混战。成新鬼: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青年作家李伟森,柔石等五烈士被国民党当局杀害于上海龙华。 刀丛:指当时的白色恐怖。原作 “刀边”,后改。缁衣:音zī,黑色的衣服。[1]
其中“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原为“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试说说改动前后的词语含义有什么不同
参考:“眼看”为睁眼看着,是客观描写,也是无力救援的表现;而”忍看”则写出了悲愤之情。“刀边”已见到敌人的血腥,诗人的激愤,但可能是孤立事件;而改为“刀丛” 则可让人联想到整个社会的黑暗,又可见到投身到艰险的对敌斗争中的诗人的形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继续探究、借鉴吸收作者有关文字运用须严谨的观点;
2、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课文观点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合作探究
1、在文学阅读或写作上, 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论点: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字的直指意义和字的联想意义各自有何特征?为了说明各自的含义,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进行说明?
明:用了比喻的方法来进行说明,作用是使说明对象更形象易懂。
3、根据文意回答,“联想”“习惯”“套板反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说“套板反应”好创造动机是仇敌?
参考 :联想起于习惯,因为习惯而划滑入“套板反应”;
展开全文阅读
“套板反应”是走熟路、走老路、无创新
4、思考课后练习二,说说你的看法
参 考:马、朱所强调的侧重点是不同的,马强调要广泛摄取知识,使自己成为博学之士,故不能“太滞”,不能“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朱强调的是:对待文字的态度是严谨的,一丝不苟的。这里“严谨”与“博学”并不矛盾。
二、分组展示
三、精彩点评
四、当堂练习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我们今天为文要想写出个性,也不可忽视字的联想意义。
B.文学的文字有时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而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因而,科学不必顾到联想的意义,而应重视直指的意义。
C.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创作要努力走出套板反应。
D.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创作仍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B )
A.姚明意外受伤,近几场赛事只能作壁上观,但火箭队仍然取得了22连胜。有人认为他们很有些运气成份。
B.对于主持人读错音,有人觉得无伤大雅,但其声音经电视等媒体一传播,再小的错误也会放大,因此应当特别注意。
C.试想,连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都自言不是永远的称职溥导,更何况望其项背的那些年迈的博导们了。
D.一些作者的文字功底不足,往往错字连篇,病句百出,其错误之多,常令编辑目不暇接,想帮助修改都改 不过来。
3、(1)、《人间词 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闹’字而境界全出。”从下列诗词中找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选出判断正确的项( A )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④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A.①润 ②点 ③火 ④笑 B.①潜 ②翻 ③蓝 ④笑
C.①润 ②翻 ③蓝 ④春 D.①潜 ②点 ③火 ④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D )
A.在戏曲艺术不景气的形势下,作为全国著名的艺术院团要带头出精品,演好戏,赢得观众,占领市场,弘扬民族文化。
B.处在汽车时代,攀比之风盛行,不但收入一般的工作人员买了汽车,而且白领、金领们也都“伤筋动骨”地买了高档汽车。
C.在市政府举行的研讨会上,代表们分小组对处理制假贩假问题进行讨论,与会者都群情鼎沸,强烈要求严惩违法者。
D.人类文明进步史告诉我们,基础科学研究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往往都会对应用科学的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D(A项“演好戏”歧义;B项不合逻辑,递进关系错了。C项“群情”“都”重复。)
侯晓旭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苏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苏教版高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咬文嚼字》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下一篇: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咬文嚼字》导学案(学生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