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高考复习指导
阅读:808 2018-03-01
标签:
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2017•江苏卷)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国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析。题干明确要求选出“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首先应熟练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作为比喻必须出现喻体,且喻体和本体之间应有相似点,两者本质上必须不同;再找出选项中的本体,比喻词和喻体,最后辨别是否使用了比喻。A、C、D三项均有比喻,“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把“一带一路”比喻成“新引擎”;“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把“网络病毒”比喻成“洪水猛兽”;“带动了东道国在观念上弯道超车”,把“观念变化”比喻成“弯道超车”。B项,“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雨”和“及时雨”两者之间本质上一样,不是比喻。因此本题应选B项。
江苏考试说明明确了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范围: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其中比拟、借代、对偶最近几年已经考查过,今年考查了“比喻”,这几种修辞手法都必须熟练掌握。
一、熟知常用的几种修辞手法
1.比喻
用有类似点的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3.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特征代替本身。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5.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6.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
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开头引入问题,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9.双关
包括通过音近造成双重语义的谐音双关和别有弦外之音的语义双关两种形式。目的是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10.比兴
“比兴”的“比”就是指比喻的修辞手法,“兴”就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以引起所要描写的事物。
二、几种易混修辞手法的区别
1.借代与借喻
由于它们都不出现本体(借喻只出现喻体,借代只出现代体),因而很容易混淆。区分办法有二:
(1)把握二者的概念。“喻”是追求相似性,“代”是追求相关性。
(2)可采用替换法,能够替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替换的则是借代。如:
①世界有一半浸在银子里,另一半浸在墨汁里。
可以替换成“世界有一半像‘银子’一样白,有一半像‘墨汁’一样黑”。
②给,袁大头!
不能替换成“大洋像袁大头”。
所以句①是借喻,而句②是借代。
2.对偶与对比的区别
简而言之,对偶与对比的着眼点不同:前者追求形式上的表达效果,即结构形式的整齐、和谐;而后者追求内容上的相反、相对。
当然,对偶中的反对既是内容上的相反对比,又是形式上的工整对偶,这属于辞格的兼类。由于对比未列入九种基本修辞手法之中,这里就不再举例赘述。
展开全文阅读
3.对偶与排比的区别
由于两者都追求形式上的表达效果,因而有必要加以区别。
对偶的句子成对,由一对构成,而且要求结构、字数必须相同;排比句不要求成对,奇偶皆可,字数也不要求相等,但它要求至少是三个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的排列。如:
①这排排串串的珍珠,使天上银河失色,叫满湖碧水生辉。
②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其中,句①运用了对偶,上下两句构成一联,不仅结构相同,而且字数相等。句②运用了排比,它仅仅是结构相似,字数并不相等,更主要的是它是三个句子以上的排列。因此,区别二者的关键在于理解概念。
4.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由于二者追求的都是语言表达上的效果,实现语言形象、生动的目的,因此,区别二者的关键仍然在于理解概念。
比喻是打比方,重点放在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上,不管哪一种比喻形式,喻体都一定出现在句子当中。
比拟是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物当成人来写,作为拟体的人或物在句子中不出现。这种修辞手法是直接拿甲物写乙物,使某一种事物具有其本来所不具备的另一种事物的特征。如:
①方圆形的下巴颏,有短短的黑胡楂儿,要是仔细看,那里面已经掺杂着银白色的松针了。
②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努力向上面升起来,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
句①是比喻中的借喻,尽管“银白色的松针”所比喻的本体没有出现在句子当中,但是根据上文我们不难发现,它所比喻的是“白色胡子”,二者之间具有相似性,这样设喻使语言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句②是比拟中的拟人,句中加点的词紧承前句“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是用写人的特征的词来写初升的太阳,把太阳人格化,这就是拟人。
从表达方式上讲,比拟比比喻表现得更强烈,更真切,它不是说甲像乙,而是直接把甲当作乙来写,把乙(人或物)的某些品格、特征直接赋予甲,而不出现乙的外在形象。所以,它追求拟此为彼,彼此交融。再举一个拟物句加以分析:
瘸腿老头是个老牛贩子,他一进牛市,所有卖牛的买牛的人都拿眼睛挖他,凡他拍过角板的牛马上涨价。
“挖”就是将人们的眼睛比拟作尖刀,它是直接将“尖刀”锋利、锐利的特点融入句中,所以根本不需要在句中出现“尖刀”了。如果改成“所有卖牛的买牛的人的目光都像尖刀,紧盯着他”,就成了比喻句,表达的效果远不及比拟那么真切了。
还应注意的是,以人或人体的某一部分为喻体,切不可误以为拟人。如:
狗的舌头热乎乎的,好似一个温柔的手掌。
这是比喻,而不是拟人。
5.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反问和设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有明显区别:
(1)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2)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强烈的反问语气表明作者的思想;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读者的思考。
(3)反问句一般不能作为文章的标题,常用在段尾或文章结尾;而设问句一般可以作为文章标题,常出现在篇首、段首等处。
(对应学生用书第5页)
1.(2017•苏锡常镇三模)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 )
【导学号:76934003】
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C.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D.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A [使用的是借代手法。]
2.(2017•苏锡常镇二模)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 )
【导学号:76934004】
A.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C.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D.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C [C项,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以“红颜”指代知己女子。]
3.(2017•南京盐城一模)下列诗句中,与例句使用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 )
例句: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A.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C.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D.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A [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比作“梨花”,A项,运用了比喻手法。B项,运用了夸张的手法;C项,运用了对比的手法;D项,运用了对偶的手法。]
4.(2017•无锡一模)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列诗句不同类的一项是(3分)( )
【导学号:76934005】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B [A、C、D三项为拟人手法,B项为比喻手法。]
5.(2017•常州一模)下列歌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导学号:76934006】
A.雨下整夜/我的爱溢出就像雨水/院子落叶/跟我的思念厚厚一叠(《七里香》)
B.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裹着轻轻的仰望(《蜗牛》)
C.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一层地剥开我的心/你会鼻酸/你会流泪/只要你能听到我看到我的全心全意(《洋葱》)
D.想逃离你布下的陷阱/却陷入了另一个困境/我没有决定输赢的勇气/也没有逃脱的幸运(《棋子》)
A [A项,运用了比喻手法,其余三项运用了比拟手法。]
6.(2017•镇江一模)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男儿何不带吴钩 B.千树万树梨花开
C.长江万里白如练 D.疑是银河落九天
A [A项是借代,其他三项是比喻。]
侯晓旭
标签:
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18年江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正确使用词语
下一篇: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