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700  2018-03-03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杜甫诗三首》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第一课时 《秋兴八首》(其一)

课标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纲要求

1.理解诗歌中重要意象的含义。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4.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 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预习案】

【任务一】阅读知识链接相关部分, 勾画重点信息。

【知识链接】 

1.知人论世 (结合初中所学,填写括号相关内容。)    

杜甫(712—770),字(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       )。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 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了解)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 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 了两年左 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3.关于古体诗与 近体诗(勾画重要信息)

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此诗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 使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 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 句称“对句”。

4 .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①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 且一韵到底。

②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③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所谓“失粘”,应该是指邻句 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相同,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与“失粘”类似的规则,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

【任务二】划分节奏,朗读全诗,体会情感,争取背过。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我的疑惑:

【探究案】

1.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说说你对首联的理解?(注:遵循的基本思路是由意象到意境,同时不要孤立解句,应联系下文。)

2.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结合首联,赏析颔联。(注:学会赏析诗歌意象及其特点,同时要注意诗歌的整体性,不可断章取义,要联系上下文和结构上的作用。)

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怎样理解这一联?(注:学会分层解析诗歌,从最为基础的文字再到结构和思想。)

4.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最后一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你对尾联的理解是什么?(注:兼顾结构和思想两个方面。)

5.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

我的收获、总结: 本诗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训练案】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自主区】

【使用说明】教师书写二次备课,学生书写收获与总结。

第二课时  咏怀古迹(其三)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怀古诗借古伤今的风格特点。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学习鉴赏诗歌的手法

【学习重、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手法

【预习案】

【任务一】知识链接



展开全文阅读1.写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 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 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2.咏史诗

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 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这些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的,因此都属于广义咏史诗的范畴。《咏怀古迹五首》是咏史诗的名篇。

【任 务二】

1.划分节奏,朗读全诗,体会情感,争取背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2.请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3.诗人开篇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有何目的?

我的疑惑:

【探究案】

1.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2.《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我的收获、总结:

【训练案】

阅读杜甫的《江村》,回答下列两题。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此诗作于760年,诗人暂住在西南富庶之乡——城都郊外浣花溪畔,当时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

1.这首诗的诗眼是               。

2.有人认为这首诗写的是失意诗人的诗意生活,洋溢着喜悦之情,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意诗人的悲苦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各抒己见。

第三课时 登高

【学习目标】

1.体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鉴赏诗歌的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预习案】

【任务一】知识链接(勾画你认为重要的信息)

1.背景介绍 

诗歌背景: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登高》就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767年的秋天。“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隙而起,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诗人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排遣郁闷,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 反给他增添了悲哀。国家动荡、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壮志未酬、好友离世(李白、高适、严武)的痛苦一时全涌上心头,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2.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是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风格特点,说的是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指诗歌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不是指思想上的消极、压抑、忧愁。“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练沉着,以节奏徐急相间,音调上的抑扬顿挫和旋律的铿锵跌宕,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沉郁顿挫连在一起就是说感情特别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个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后,这种感情终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3.联系解题

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任务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最好用诗歌中的原词来回答)

我的疑惑:

【探究案】

1.前两联中,作者写了哪些景?后两联中,有哪些字眼可以体现作者的感情? 这与诗人的情感是否和谐统一?请简要分析

2.“片言可以明百意”“外形凝炼,而内蕴深永”都是说诗歌语言含蓄蕴藉的特点。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4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作具体分析。

3.作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的《登高》,可谓是他沉郁顿挫风格的典范之作,下面请以《登高》为例,来谈谈你对沉郁顿挫风格的理解。

我的收获、总结:

【训练案】

【巩固提升】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所选三首诗都写于杜甫在夔州居住的两 年中,都是律诗,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B.《秋兴八首(其一)》,写于 大历元年,这组诗共八首,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C.《咏怀古迹》是组诗,共五首,文中选的是第三首,作者借王昭君的事迹,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D.《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的重阳节,诗人登高望远,抒发自己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之情。

2.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C.五、六句重在表现 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D.这首七律诗八句皆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3.“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老杜以诗酒为生涯,写过许多与酒 有关的词句,请指出下列诗句与例句感情不相同的一项(     )

A.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B.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杜甫诗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共三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下一篇:杜甫《登高》探究式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