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542  2018-03-03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杜甫《登高》探究式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使用说明】

      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课    题 《咏怀古迹》(其三)

      学习目标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掌握诗歌鉴赏“炼字型”的答题模式。

      4、背诵本诗。

      重难点 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预习案】

      一、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横线的字词注音

      渚(  ):                鸟飞回:

      落木:                     萧萧(  ):             

      万里:                     百年:

      艰难:                      苦恨:

      繁霜鬓(  ):             潦倒(   ):

      新停:                     浊酒杯(   ):

      2、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        ,自号       ,世称“        ”、“         ”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           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         ”,其诗被称为“       ”。杜甫与        合称“        ”,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     与     即“小     ”区别开来,      与        又合称“大        ”。代表作“三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知识链接

      李白(701年-762年),字      ,号         ,唐朝           诗人,被后人誉为“       ”。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二、阅读引导

      1、题目是什么意思?

      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

      2、写出诗句的字面意思。找出本诗的诗眼。

      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

      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

      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衰老多病,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

      世事艰难,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双鬓,穷困潦倒,于是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


展开全文阅读
      诗眼:悲秋

      四、我的疑问:

      【探究案】

      探究一:

      分析意象,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营造什么样的意境?

      风、天、猿啸、渚、沙、鸟

      急、高、哀、  清、白、飞

      每一种景物都夹杂在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急风,秋风本来就是凉的,而江边的秋风要比其它地方更凉,江边高处的猛烈的秋风就会特别的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凉意彻骨,使人感到非常冷。这里所写的不仅仅是天凉风凉,更主要的是写诗人的心凉。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夔州一带多猿,鸣声凄切,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所以诗人在此写到了猿啸,并且用“哀”字来描写,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而且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白沙,从色彩学角度来看,蓝白黑之类的色彩属于冷色调,这种冷色调的“白”沙,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了一幅苍凉的画面。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颔联写了哪两种景?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这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落木    生命的晚秋

      长江     历史长河永不停息

      短暂与无穷进行对比、衬托,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的杜甫来说,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3、(1)颈联哪些字眼可以充分突出是抒情?各有何含义?

      万——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2)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多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4、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答: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探究二:

      本诗的诗眼是如何贯穿在全诗中的?

      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探究三:

      1、此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此诗八句皆对。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哀)。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训练案】

      一、综合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蟀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 l )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 2 分) 

      答: 驿站秋夜难眠图。

      ( 2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6 分) 

      答 : 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二.构建知识体系: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公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和方法: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②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杜甫《登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杜甫诗三首》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下一篇: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探究式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