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683 2018-03-08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创意】
1.以“仁”为线索展开教学,并以此贯穿全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创新性,让孟子的“仁”在学生的心目中扎根发芽。使课堂氛围活跃,思路清晰,结构紧凑。
2.通过反复诵读,表演对话,再现情景,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知识,背诵课文 。
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过自学,圈点,向他人学的方式,疏通文意,整归纳理文言知识
2)通过诵读;学生表演的方式,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以“仁”者之心,对待人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难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合作讨论法,表演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感悟儒家的“仁”
1.了解孔子的“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
2.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 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3.学生背诵初中学过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增益其所不能”体会孟子所说的“仁君”面对困难时积极的人生态度。
4.读准生字词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 而走谷不可胜(shēnɡ)食也
数罟(cùɡǔ)不入洿(wū)池养生丧(sānɡ)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谨庠(xiánɡ)序之教然而不王(wànɡ)者涂有饿莩(piǎo)
申之以孝悌(tì)之义
二,合作探究;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一)听说读写,感悟仁
1.读;学生自己读,学生分组读,听录音范读,再集体读,在读的过程中感悟仁
2.写;学生自己借助注释翻译文,在翻译的同时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3.问;对于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和组内的其他学生讨论并识记重点字词
4.展;学生脱离课本展示翻译并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5.评;老师对于学生的展示的内容给予适当的纠错,强调,点评。
(二)情景对话,再现仁
1.让学生分别扮演梁惠王和孟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适当增加场景,道具,言语,通过表演对话来再现情景,让其他学生可以真切的感受孟子反对梁惠王的暴政,希望梁惠王能休养生息,教育百姓来实现仁政。
(三)分析文本,走进仁
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如多。”
2.在提出“民 不加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3.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4.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他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争设喻 。
展开全文阅读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5.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 的具体内容。提 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时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 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6.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三,巩固提升;孟子宣传仁政
(1)“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孟子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否定了梁惠王的暴政,宣传了他的仁政,使梁惠王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仁政,实施仁政。
(2)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孟子在严厉批评他之后,为什么接着又说“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引导学生认识孟子性善论的两重性:一方面,他认为人应该从善,因此他反对统治者残害人民,批评虐政暴君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善,因为人人都有“善端”,只要自觉扩充它,就能养成高尚道德。所以,在孟子看来,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苦难归罪于年成,就一定能自反,就会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结果就会使天下归服。
师小结;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仁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仁政“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儒家的仁是爱人,在孟子看来作为君主应该爱民,才能行王道,施仁政。
教学反思;
要真正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就要先了解学情,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的了解学情,大家都在探索。我的做法是布置预习,在教授一篇课文之前,提前三天把预习的内容打印好分发给学生,预习的内容包括作者作品,字词积累,巩固旧学,预习新知等几个部分。作家作品和字词积累,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总结积累;巩固 旧学是学生复习初中已经学过的内容,通过复习达到巩固的目的;预习新知就是让学生在预习新课时把遇到的新问题提出来,并通过生生交流解决。教师通过预习新知部分的质疑能 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并以这个起点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也是最重要的学情依据。由此定位教学目标以及如何教和如何学。
学生预习《寡人之于国也》,理解的难点就是孟子的仁,仁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以我让学生找出孔子认为怎么做就是仁(仁者爱人等),这样就把孔子的仁具 体化了;孟子在继承孔子的学说的基础上又有了自己的观点,作为君主应该行仁政,那么行仁政的具体包含什么内容呢?学生自然就想在文中找出能表现孟子仁政的原句,这样老师通过设置几个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和学生互相探讨,这样就 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
文言文的学习是枯燥的,学生的学习情趣不高,我就根据我们的学情(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是音体美的特长生)设计了表演对话这一内容,所以他们在疏通文意这部分内容时就非常的认真,他们生怕在表演时漏掉重要的内容,他们自己翻译,向同学请教,向老师学习,因为他们知道只有熟悉了文章内容才能有所创新,所以通过表演,学生们掌握了本文的重点。当然在表演时学生也增加了一些自己的创新,比如通过梁惠王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他的荒淫暴政;通过孟子的语言,动作,配饰等来表现孟子的仁者形象以及他对梁惠王的不满等。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教师应该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采取交流合作探讨的方式,组织学生尽可能的自我完成理解消化的过程,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合作,取长补短,尽量达成共识,派代表发言,对于有不同见解的问题,可以全班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探讨解决。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当然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批阅预习,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备好课,需要合适准确的定位教学目标,规划课堂流程;教师要预设课堂如何组织学生交流,怎么样交流以及应对学生有不同的声音;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角色,但也不能褪去教师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地位。
侯晓旭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寡人之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从《寡人之于国也》看孟子的核心价值观——《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及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下一篇:
《寡人之于国也》精品教案三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