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课堂实录
阅读:773  2018-03-18
标签:课堂实录 高一课堂实录 苏教版高一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李树勇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过《烛之武退秦师》的文意,对一些重点的字词也做了讲解

      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复习情况(幻灯片展示:字、词、句等文言文常识内容练习题)

      (时间:10分钟)

      今天,我们着重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烛之武能够劝退秦师,感受一下烛之武的魅力

      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诵一下课文,读的同时,思考一个问题:在你看来,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从哪里能够看出?

      (学生朗读)

      师:好,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通过这篇课文,你觉得烛之武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聪明机智

      生2:比较会说话

      师:从哪里能够看出呢?

      生齐:他用几句话就说服了秦王

      师:也就是烛之武哪方面的能力的强?

      生:语言表达

      师: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烛之武……

      生:能言善辩

      师:烛之武既聪明机智又能言善辩,他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类人呢?

      ……

      师: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代是多事之秋,周室衰微,战乱不休;但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思想活跃学术自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我们熟知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以及杂家都是出于这一时期,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游历诸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在他们之外还有一种被称做辩士的人,他们不写书立传,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扬名立万,传诵千古,有名的象苏秦、张仪

      对于这两个人大家可能并不陌生,苏秦遍历诸国,六国拜之为相,张仪游说梁王,魏国15个县拱手送秦,烛之武兵不血刃,三言两语退去强秦,解了郑国之围可以说,秦晋对郑的进犯成就了烛之武的美名

      那么,为什么秦晋两国要进犯郑国呢,原因是什么?课文是怎么说的?

      生: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

      师:没错,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秦晋才会围郑在这种情况下,对郑国来说,它所面临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通过这两幅图片我们就能看出(幻灯展示地图)咱们知道,秦晋都是春秋时期的万乘之国,而郑只是很弱小的一个国家,面对如此强大的两个超级大国,郑国的确是处于生死存亡之秋可以说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弱小的郑是势在必亡的

      然而,事情的结果怎么样呢?

      生:秦晋两国退兵,郑国化险为夷

      师:为什么秦晋两国会退兵?

      生:因为烛之武和秦王说了一番话

      师:嗯,烛之武的一番话烛之武到底和秦王说了一番什么话会有那么大的作用?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烛之武向秦王说的这番话,想一想为了使秦王退兵,烛之武向秦王阐述了几个理由?

      (朗读过程)

      师:好,烛之武向秦王阐述了几个理由?

      生3:两个

      生4:四个

      生5:五个

      师:三个、四个、五个,你们给了我那么多答案,那么到底有几个呢?请同学们四人或六人一组讨论一下,烛之武的这段话究竟有几个理由?

      (学生讨论,教师可以适当指导)

      师:有结果了吗?

      生:没有!

      师:给大家提示一下,烛之武在说这段话中,里面暗含了几个假设,假如怎么样,结果怎么样,找到这几个假设就能够很容易的找到这几个理由了好,同学们接着讨论

      师:停下来吧,基本上每组都有答案了烛之武究竟向秦王说了几个理由?

      生:三个

      师:真是出奇的一致啊,看来大家都找到了那三个假设了我请一位同学来说一下这三个理由和假设学生A

      学生A:烛之武的三个理由:第一个是“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二个是“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第三个是“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师:那这三个理由分别是以什么为假设的?也就是前提啊!


展开全文阅读
      生A:第一个理由是以亡郑为前提,第二个理由是以舍郑为前提,第三个理由也是以亡郑为前提的

      师:好,完全正确通过A的回答,我们知道,烛之武的这几个理由都是以郑国的存亡为前提的

      师:烛之武的三个理由说完了,秦王兵也退了你认为这三个理由中最触动秦王心理的是哪一点?

      生:第三点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关系到秦的存亡了

      师:第三点烛之武先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对秦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离间秦晋之间的关系,然后进一步说名第三个亡郑的后果是第一个亡郑之伤害的加深,如果郑亡就会使晋的实力变得更加雄厚,“夫晋,何厌之有?”它不会只满足于灭掉郑国,紧接着它就可能进一步向外扩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那么下一个对象就可能是秦国了到了那时候,郑的灭亡已经使晋的实力超过了秦国,那么秦战败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因此亡郑从长远来看,对秦是有大害的所以,最关键的是第三点

      烛之武的三点理由,摆在了秦王面前,退兵与否就要看他能能接受烛之武的说辞了,显然,秦王同意了烛之武的观点

      生:所以说烛之武聪明机智

      生:能用话来劝退秦王

      生:能够分析形势

      生:说到秦王的心理去了

      师:同学们说的这些都能体现烛之武的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古人有一句话: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烛之武运用他的智慧抓住了主要矛盾,使秦王放弃了攻打郑国的念头

      师:这样,烛之武是一个智者我们能够肯定了,那他还有没有其他特点呢?看一下课文其他部分

      生:比较小气

      生:比较通情达理

      生:比较勇敢

      师:这些特点从哪里能够看出来?

      生A:他埋怨郑伯,讽刺郑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我能为也矣”对于郑伯不能早点重用自己,有了困难才想到自己很生气

      生B:但最终他还是去了啊,可见他还是比较通情达理,深明大义的

      生C:而且我们不要忘了,他敢于当面责怪郑伯,勇气已经不小了最后他临危受命,更要去面见秦王,这就需要更大的勇气了

      师:同学们分别说出了烛之武的一个侧面,烛之武聪明机智,勇敢而又深明大义,他才会成就美名,流传千古但是,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使烛之武能够成功呢?我们再来读一下烛之武的这段话,体会一下

      ……(朗读第三段)

      师:现在,我们来读读下面这段话,试想一下,如果烛之武这么说的话,会不会达成此行的目的?

      您来打我们郑国真是太不聪明了,我们郑国灭亡了对你有什么好处,不要傻乎乎的被人家利用了,做出这么蠢的事如果你不灭掉郑国,我们郑国会给你任何你想要的东西,财宝,美女,应有尽有,要什么给什么,你就行行好,放过我们郑国吧

      (学生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要是烛之武那么说的话肯定会被杀掉的

      生:他的话里充满了哀求啊

      师:所以我们说烛之武的话不卑不亢,既不失国体又达到了目的这叫什么?语言的艺术啊

      到这里,烛之武的形象就丰满起来了,我们来总结一下烛之武是一个——

      生:机智勇敢,深明大义,善于分析人的心理,说话讲究语言艺术

      师:我们还接没接触过和烛之武类似的古人?

      生:接触过,邹忌,触龙

      师:这是古人,如果烛之武活在现代,应该是哪种人?

      生:外交家

      师:咱们新中国最有名的外交家是谁?

      生:周总理

      师:周总理,他以灵活的头脑,机智的语言,而著称于世,周总理有许多外交上的小趣事,都能体现他的机智善辩,幽默风趣不失大体

      一次,一个美国记者问:“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走路总是低着头,而我们美国人则喜欢昂着头?”

      周总理回答:“因为我们中国人在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则在走下坡路”

      还有一次,一个西方记者问周总理:“你们中国的路都是人,走的为什么要叫马路”

      周总理答道:“因为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

      这个西方记者的意图很明显,无论你怎么回答,都不能避免对中国人的侮辱但他没想到,周总理会用马克思主义来回答他,因此对周总理由衷的佩服

      这是大事国家大事,但是我们平常生活接触到的都是形形色色的普通人,可道理却是相同的,即交际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也要注意讲究语言的艺术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情景,在这几种情景下,你应该怎么说?(幻灯展示随堂练习)

      练习一 下面的场合,如果班长既想达到批评的目的,又想把话

      说得委婉些,表达恰当的一项是( )

      小李和小杨,为了一点小事,两人自习课上大声地争吵起来这时,班长说:

      A. 你们这样大声争吵,影响很坏

      B. 你们这样大声争吵,难道不感到羞耻吧?

      C. 你们这样大声争吵,影响不太好吧

      D. 你们这样大声争吵,真是太“了不起”了

      师:事情发生在课堂上,全班同学都在场,如果班长的批评太直接,不留情面,出现的后果可能是小李和小杨同时将矛头转向班长,引起更大的争执所以,批评的语气要委婉

      练习二 假设你看见一位老人往京杭大运河里倾倒污水,请结合主题,用恰当的话对老人进行一番劝说

      师:如果是你,要达到劝说的目的又要不失礼貌,不伤害老人的自尊,应该怎么说?请同学们想一想,讨论一下表达的时候应该注意那些方面,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来劝说一下这个老大爷


展开余文
      ……

      师:好了,每一组派个代表来劝说一下老大爷

      生D:老大爷,您往河里 倒水是不对的,我们都应该保护水资源的

      生E:老奶奶,国家让保护水资源,您这样做不好吧!我来帮您把水倒到其他地方吧?

      生F:老大爷,京杭大运河是咱们国家的重要运河,您倒了污水会污染它

      生G:老大爷,您不要往河里倒水啊,这样做犯法的,还污染了水资源

      师:你们认为哪一组说的最好啊

      生:E组

      答案:老大爷,现在国家宣传要保护环境,保护水源,您这样做会污染下游的水质,不如我帮您把污水倒入下水道吧

      师:通过以上两个练习,你认为语言的艺术应该有什么要求?

      应该注意对象和场合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身份、职业、文化程度、个性以及他的心态、情绪等,选择适当的词语、运用恰当的语气,使对方容易理解、接受交际中的语言艺术是非常重要的,他可以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影响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认识了一位古代的外交家,领略了他的机智,一眼抓住问题的关键;勇敢,不畏惧强大的势力;语言的魅力,一语中的,切中要害,学到了一些说话的技巧,知道了我们在日常交往中,也需要讲究说话的艺术

      课下同学们完成以下几个作业:

      1.对于烛之武退秦师这一事件,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很多评价,咱们课后的第三题就是吕祖谦对这件事的态度同学们下课后将这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看看吕祖谦的态度如何?

      今天咱们通过烛之武懂得了说话要讲究艺术和技巧,那么同学们下课后完成第二题

      2.假如你在全市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同学们都向你祝贺,你准备对大家说些什么?

      师:好,同学们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王老师补充开课说明:

      (一)试讲时的教学过程

      1.请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这篇课文中的重点的字词句,然后教师总结并讲解约(15分钟)

      2.分析烛之武说服秦伯的三个理由,逐步导入语言艺术的学习,中间穿插讨论,练习

      (二)修改原因:一节课中容量太大,学生难理解,教师难讲授,教学质量不好

      二、教学反思

      刘映春老师:

      严格说,这不算一个规范的教学案例,因此我们定位为“教学叙述”,虽不够完美,但足够真实下面,就我个人说说两处欣赏的细节和两点思考

      细节欣赏一、课内10分钟的文言常识内容的检测我认为公开课如果为了好看就不讲字词句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尤其对于本课这么规范、典雅的文言文语言来说,抛弃它更是违背了文章体式的教学基本原则因此,花上10分钟来进行检测不仅是大胆之举,更是难能之举只有真正解决字词的障碍,文字背后的情感、形象才能纷纷站立起来,而这才更符合我们“常态”教学的定位

      细节欣赏二、语言艺术的拓展教学拓展方面,所选的例子也比较有针对性,一则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二则又能紧扣教学要求,做到不即不离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上看,是符合语文课标的“开放性”精神课文只是给教师的教学搭建一个大显身手的平台,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灵活处理,或增或删王老师这节课在这一点的处理,显然是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一点不足:在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出王老师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力图创设对话的平台,实现对话的教学模式确实如此,学生课堂的发言是积极的、多方面的;但是,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在学生发言后,更多的是老师自己“急于求成”的总结这样,老师的引导就略显不足,阅读目标对学生活动的导向作用也就无法充分发挥教学是一门艺术,不仅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更需要老师的“因势利导”的教学意识、机智

      一点思考:分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教者也充分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技巧,但总给人一种平面的感觉,以至于最后对人物形象的总结过于概念 化、平面化我个人认为,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者还不能充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语言之美和人格之美交融起来,学生无法对文本的个体生命进行思考、拷问,直至一种可能出现的认同感文言文的常态教学还应该关注“文”的味儿

      晓霞、丙省老师:

      对于每个刚走上讲台的新老师,第一次公开课都是极大的挑战不仅要面对底下学生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还要面对教学经验都比自己丰富得多的老教师评判的目光能否顶住压力站稳讲台,能否将预设的教学方案顺利完成,能否达到预想的效果,都只有尝试过才知道从试讲来看,王老师整个教学流程还是很流畅的,教学重点把握基本到位但也有一些不足:

      1.刚上课时有点紧张,顾此失彼如用提问法检查学生预习作业,即归纳本课中词类活用、通假字及特殊句式时,只涉及词类活用

      2.总体课堂教学容量偏大整节课涉及了新课文文言知识点的归纳梳理、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语言的艺术特色,还进行了语言得体的表达拓展课堂内容丰富了,但本节课作为第一课时,课堂容量过大,就会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基本知识点的梳理把握不到位

      公开课上应该说比试讲时有了较多的改进,将一节课的内容化为两节课来上,把文章字词句梳理放到第一课时,第二课时重点集中到对人物语言的品析与拓展在第二课时中,王老师的课堂导入更加自然,文言知识点的复习归纳更有针对性,对教学容量的大胆删减使得教学重点更加突出:

      1.对文言知识点的复习归纳:以幻灯的形式展示,让学生解释课文中有活用的字词,用句子翻译的题型加深对课文中关键句的理解、加强特殊句式的掌握

      2.对人物语言的品析:先从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入手,以两张地图的展示穿插当时背景知识介绍,然后让学生在课文的朗读中品味语言特色

      从以上2点,我们认为课堂的教学目标更集中,内容处理更扎实,这样课堂更有实效

      杨淑惠老师:

      之峰老师的课上得很朴素平实

      他从分析“烛之武说退秦伯”的理由入手,进而引导学生要注意日常交际中的说话艺术,这一教学思路很好,体现了“立足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新教学理念这两堂课留给我的思考是对于文本的处理应把握一个怎样的度试讲课时老师似乎是急着要拓展,对“烛之武见秦伯”这一段文字只是简单地分析,蜻蜓点水,学生的印象不深;而在公开课上,老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披文入情,去体会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析利弊、巧妙运用语言的艺术;但似乎有点过犹不及,分析过于详细,以致后面的拓展部分过于匆忙

      对于这节课,我还想说的是,语文教学要超越文本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最终的落脚点都应该归于文本对此,我觉得可以通过听录音、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学生的观点或许有失偏颇,却不乏独特之处,能够深入发掘文本的内涵,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能以局外人的身份去客观评价,又能进入角色深入体验

      樱菡老师:

      踏上教师岗位已经有三年多了这几年来,自己开过几节公开课,也听了不少公开课但无论是自己开课还是看别人开课,总有一点小小的疑惑,那就是准备这样一堂课往往要花去老师一周甚至更多的时间,而为了追求效果,往往是音乐小品齐上阵,这方唱罢那方登场,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笑声、掌声不绝于耳最后,下课铃响,圆满收场在课堂上,好像少了配乐朗诵,少了小组讨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难以体现在这期间,其它课时必定受到影响,而且即使是这样一场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能否达到老师预期的学习效果也很难保证近年来,公开课由表演向本色回归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如何在公开课中保持本色教学并取得较好效果成为越来越多人思考的问题

      而今年又恰逢福建省实行新课改的第一年在各种新观念的冲击之下,对课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成为每个老师思考的问题

      王之峰老师人生的第一堂公开课就是在这样的转变与探索中进行的一种尝试我就其中的几个小点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1.知识讲授

      选择文言文进行公开教学应当说是需要一定勇气的,毕竟,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字词句的梳理,

      而如果停留在字词的梳理上又很难展现学生与老师的风采,所以很多老师都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然后在课堂上展示预习结果,进行字词归纳的方式来处理文言文公开课上的字词教学

      我们可以看到,在王之峰老师的原先教学设想中,也是打算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可是,当第一次试讲之后发现,不少学生预习工作做的很好,在对文言字次进行归纳的时候很认真,可是也有一些同学预习不充分,在其他同学进行字词归纳的时候是没有办法跟上同学的思路的,而且这样的同学并不在少数毕竟,在各个科目课业繁重,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很难要求每位同学都达到老师预期的效果


展开余文
      归纳教学虽然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但就真正的教学效果而言,是不够理想的而教师的教学面对的应当是学生的整体而非个体所以,王老师调整了上课的思路,在 第一课时中扎实地讲授了字词知识,并在第二课时(公开课)设置了复习环节,精心挑选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进行复习这个环节虽然不够华丽却很实在,真正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毕竟,学生学到了什么才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的

      2.探究的要求

      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而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却往往是我们在讲课的时候烦恼的问题常常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要以老师的思维去代替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只能成为答案的复述者

      王之峰老师这堂课也同样面对着这样的困扰王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把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位在“分析烛之武语言特点,体会其人格魅力”上,并设置了几个小问题让学生思考,以期最终让学生自己解决这一重难点可以看出,王老师在设置时是将其作为一个探究性问题的,老师只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这个教学设计,正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体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王老师的引导工作做得过了些,也就是始终想把学生引导到预设的答案上,显然这是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引导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的思维锻炼也比我三年前第一堂公开课上要求学生进行的三分钟讨论要多的多

      总之,我认为,无论什么课型,真正踏实地让学生学到点东西,培养点思考的能力,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别让热闹的课堂迷了学生求知的眼,成功总是有一定的方法,失败总是有一定的原因。智慧的开发和能力的提升,永远没有捷径,唯有在课堂内外全心全力地学习,才能让你收获成功的喜悦。
标签:课堂实录 高一课堂实录 苏教版高一课堂实录 烛之武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下一篇:《烛之武退秦师》名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