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537  2018-03-18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名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教学,除了完成基本的知识传授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中外、贯通古今,拓展视野,形成一定知识体系,对文化现象进行挖掘和深刻解读,还应着眼于学生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的培养和提高。

      并且要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联系现当代生活,体现一定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挖掘现实意义,并能适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对未来人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烛之武退秦师》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属于一篇先秦历史散文,也是高中全部语文课程中的第一篇文言文。虽篇幅短小,但文言基础知识集中,文化内涵及现实意义明显,具有一定的文言教学典范性,对进一步的文言 课文学习具有开启意义。尤其是其中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更是历来被大家所称道。对于学生认识语言的魅力,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以及知识体系的贯通和建构都有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和熏陶,具备一定的文言学习基本能力。又有辅助的相关历史学科的知识,对文章深层内涵和文化意义也有一定的思考。但缺乏对某一知识点的深入探究和广义解读,往往只是就篇章而篇章,且对初中和高中以及课内和课外知识割裂性较严重,不能连点成线,以点带面,以及思考作品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目标

      1、详细解读烛之武劝说步骤,总结出能够劝说成功的主因。

      2、由主因出发寻找劝说成功的规律,并感受中华语言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3、运用规律解读《触龙说赵太后》,并思考这一规律的现实意义。

      四、重难点

      1、劝说原则的总结和运用。

      2、挖掘这些原则对现实生活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五、教学过程

      1、由《史记》、《战国策》以及刘勰名言对辩士语言巨大魅力的总结引出话题。

      2、在之前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再次对第三段进行细致深入探究。 3、依据文本总结劝说原则和规律。

      4、引入课外阅读《触龙说赵太后》,依据规律分析触龙能够劝说成功的原因。 5、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古人劝说艺术的现实意义。 六、反思

      1、整节微课的设置基本达到了课前预设的目标和要求,并对相关知识进行了整合。

      2、细节处理不太好,结尾处理有些仓促。

      学习目标

      1、检查对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预习。

      2、研讨课文内容,品味学习烛之武巧妙的游说技巧。

      学习步骤 听 → 读 → 品 → 用

      【教材助读 成长心灵】

      温馨提示:用双色笔(红黑笔)勾出预习中的重要知识,并加以识记

      1、《左传》简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① 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

      《左传》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 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2、关于《左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

      3、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展开全文阅读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学法指导:文学常识的识记,一是“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二是“识记文学体裁常识”,要以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为主线,积少成多,化整为零,反复记忆,将记忆和练习有机结合。

      【自主学习•秀出风采】

      课前检测

      ○学○习 ○

      建○议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前提,为了更好地学习本课,请同学们落实好下列内容。 1、字音识读

      秦军氾( )南 夫( )晋,何厌之有 无能为( )也矣 失其所与,不知( )

      共( )其乏困 秦伯说( ),与郑人盟 若不阙( )秦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 )而出 佚( )之狐 使杞( )子、逢( )孙戍( )之

      2、请在 “退”前加上一个词或短语,概括全文内容。 烛之武( )退秦师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1) 2) 3) 4)

      3、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解释课文中下列单音词,体会这一特点。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 )危( )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 )必退。”公从之。辞( )曰:„ „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 )济而夕( )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 )之有? „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 )之,乃还。 „ „微夫人之力不及( )此。 4、虚词分析练习 1). 之:

      找出用于主谓之间的“之”字,并写出相关的句子;

      2). 而:

      找出文中“而”字的四种用法,并抄出例句;

      3). 以:

      “以”字在文中有几种词性?举例说明之。

      自我评价:_____ ____

      合作探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读课文1——2自然段

      1、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1). 烛之武为什么要“夜缒而出”?

      2). 郑国君臣为什么一开始就把劝说目标锁定在“秦军”而不是“晋军”?你能从文中找到根据吗?

      2、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思考:

      1)、本段涉及到哪些人物?在括号里补上人物姓名。 2)、理解句式:是寡人之过也。

      3)、分角色读课文,揣摩人物的语气、感情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

      成功总是有一定的方法,失败总是有一定的原因

      知识链接:关于烛之武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yú lǚ),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想一想 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3、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思考:1)、烛之武劝说秦伯的说辞可以分为几层?

      2)、你认为哪一句说辞最能打动秦王?

      3)、品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4、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

      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思考:秦师退后,晋文公有什么表现?(八个字来概括)。

      你眼中的烛之武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课文分析作答。

      总结收获 (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学后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巩固——有效训练、反馈矫正

      一、基础巩固题————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叫不简单!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2、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展开余文
      3、下列“其”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4、与“许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敢以烦执事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5、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6、本文选自《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体史书,相传 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与《 》 《 》合称为“春秋三传”。

      二、能力提升题———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思考:

      哲人说,读史可以明智。学完本文,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学子,我们也来做一做现代烛之武。(请任选其一,120字左右)

      情景一:假设你的邻居或好友学习成绩很好,本来满怀希望考上重点中学,却只考上一所普通高中,父母为此非常失望,自己也因此对家庭厌烦,对学习失去兴趣,正打算辍学离家出走,请你前去劝说。

      情景二: 2014年8月9日,重庆20岁女大学生高渝从重庆市家中出发打算去璧山区的同学家,由于上错车随即失联。直至8月19日晚,警方证实高渝被人杀害,嫌犯已被刑拘。据嫌犯蒲正福交代,高渝在搭车途中与其发生争执,随后蒲正福将其杀害。

      遇到歹徒该如何跟歹徒交流以保护自己?

      作业布置——开阔视野 、提高自我

      【基础训练】(必做)

      1、背诵全文。

      2、整理学习笔记。

      3、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拓展阅读】(选做)

      1、《晋公子重耳之亡》 2、《崤之战》 【研究性课题】(选做)

      以《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探究《左传》人物描写方面的艺术特点。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烛之武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下一篇:《拿来主义》名师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