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927  2018-03-23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标:

      1.理解和背诵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领会“十思”的 要义,学会借鉴和反省

      3.理解类比和对比手法在议论文中的运用

      4.了解魏征其人,理解直谏与讽谏

      教学重点:

      1.理解十思的要义

      2.理解直谏和讽谏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指导预习)

      一、直接进入新课

      1.教师板课题:谏太宗十思疏

      2.听读课文两遍。第一遍连续听完,第二遍边听边停顿强调重点处和难点、疑点处,让学生勾划标记,预习时用心领悟。

      二、指导学生自读自学课文。

      1.“十思”的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提出“十思”?做到“十思”有什么积极意义?

      2.学生对照注解及其他工具书自读自学课文。

      三、点拨提示:

      1.最后8分钟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欲作高满乐,忧虑惧恩罚。

      2.让学生在书上记下这句话,并说出它的出处。(学生开始不知,但个别学生会很快知道这是“十思”内容的提示字。)

      3. 教师结合提示字引导学生背诵“十思”内容。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可以试背。

      师生共同探究“求木之长”中“长”字的读音。

      二、分析全文结构,划分教学层次。

      提出“十思”的原因——“十思”内容——意义

      三、重点分析文中“十思”

      1.根据提示字回忆“十思”内容:欲作高满乐,忧虑惧赏罚。

      2.齐读“十思”以加深印象。

      3.结合文句,让学生依次解说“十思”中每句话的意思。教师适时指导补充,提示关键字词。

      ①要知足常乐,不要贪得无厌。

      ②将有作:修建;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定。

      ③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杯酒释兵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

      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⑤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网开一面。

      ⑥坚持就是胜利。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

      ⑦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⑧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行下效;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4.讨论分析:魏征所言“十思”是不是古代帝王必须面对的?如果你是唐太宗,你能接受哪些?

      5.介绍有关魏征与太宗的几件史实,让学生与“十思”之谏对 号入座。

      ①贞观二年(628),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不久,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便告诉了太宗,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魏征听说这位 女子已经许配陆家,便立即入宫进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欢。现在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但房玄龄等人却认为郑氏许人之事,子虚乌有,坚持诏令有效。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以前虽有资财往来,并无订亲之事。这时,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来魏征询问。魏征直截了当地说:“陆家其所以否认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藉此加害于他。其中缘故十分清楚。不足为怪。”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便坚决地收回了诏令。(见所欲)

      ②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妥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 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乐盘游)

      ③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忧懈怠)


展开全文阅读
      ④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罚所及)

      四、细读“十思”,自查自省。

      第三课时

      一、读背“十思”,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

      二、教师总结:人和人之间,提出建议和接受意见都不容易,为人主的要接受正直的进谏尤其不 易。所以,从这一点上讲,唐太宗善于纳谏的精神和品格还是难能可贵的。魏征病逝后,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逝,遂亡一镜矣!”

      三、简析文章一、二段:提出“十思”的原因

      1.解析第一段,注意类比、比喻、对比三种论证手法的运用。

      木——长——根本;

      流——远——泉源;

      国——安——德义。(前二者为并列关系,后一种是在前二者的基础上推论出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三组事物间形成的表达效果和逻辑力量。)

      引以下材料,帮助理解类比手法:

      ①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文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2.解析第二段,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殷忧,竭诚 待下——得志 ,纵情傲物。

      竭诚,吴越为一体——傲物,骨肉为行路。

      四、君王做到“十思”的意义(理解、背诵)

      1.理解和识记重要的文言词语

      2.背诵精美文句。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 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五、直谏与讽谏

      1.讲述:优孟善谏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 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 :“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

      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

      此知可以言时矣。

      2.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3.比较:优孟等人之谏和魏征之谏有什么不同?

      明确:直谏,义正情激,以犯其颜;讽谏,婉曲达意,以顺其心。

      4.你对讽谏和直谏有什么看法?对下面的说法你更赞同哪一种观点?

      ①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②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

      (前者需要胆量,后者需要智慧。)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谏太宗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秋水》优秀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下一篇:深作“浅”时“浅”亦深——由肖培东老师《好久不见》的作文课说开去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