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案例
阅读:9565 2018-03-23
标签:
教学案例
深深解读,浅浅教学——肖培东老师《猫》教学案例
陈铿 广东实验中学
在2018年1-2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上读到陈铿老师的这篇文章,就想起去年12月在广东实验中学与陈老师同课异构《猫》的教学场景。陈老师是广东省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获奖者。他教《猫》教得简洁实在,条理清晰,他谦虚向学、及时思考的教研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谢谢广东实验中学提供的交流机会,多向你们取经。 ——肖培东
读过《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一书的语文老师,都会为肖培东老师的语文教学智慧所折服。他的课如话家常,没有热热闹闹地炫目招摇,也没有漫无边际地旁征博引,更没有所谓深刻的理论,只是回归到语文教学的原点,在琅琅的书声和真诚的对话中,带着学生一起贴近文本,咀嚼语言文字,把思想、情感、情趣的熏陶感染有机地统一在一个生动活泼的语言教育过程中。2017年12月22日,在广东实验中学初中部,笔者有幸与肖培东老师同课异构《猫》,见证了什么是真语文,什么是浅浅地教语文。下面,笔者将从肖老师对《猫》的文本解读和课堂教学处理谈谈他如何“浅浅地教语文”。
一、深深解读,挖掘文本
初读《猫》一课,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找到爱护弱小动物,关爱卑微生命这样的主题,学生们也能够很容易地在文中读出这样的主题。然而,肖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并非停留在此,他用自己独特的语文视野,贴着心读文本,从细处发现,告诉我们第三只猫也是被这些“不知名的”夺走了所爱的东西。那是猫所爱的生命、尊严、平等、自由、价值等等。这些“不知名的”,正是人性中的丑陋、阴暗面,包括自私、粗暴、武断、尊卑观念等等。
肖老师还想告诉我们,“我”的棒喝,“妻子”的怒骂,陌生人顺手抱走第二只猫等等,都足以证明人性中的负面因素。我们咒骂着抱走猫的人,却用自己的冷酷残暴和武断毁灭着一只猫。若不好好拯救,我们未来的遭遇又何尝胜过那只死在屋脊上的猫?至于张婶,她最没地位,最是可怜,“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她自己不就是那只任人咒骂的可怜的猫吗?可是她,也“向来不大喜欢”比她更低一级的猫。人性的丑陋不祛除, “我们”会因此成了那只被伤害的是猫!这样的理解是基于对《猫》这篇小说的深刻思考。小说中的猫是作者精心塑造的文学形象,其实就是生活中的“人”的形象。猫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组成了我们生活的世界,最后折射的是人性的丰富与复杂。
对于教师而言,对文本有深度的解读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做到高屋建瓴的点拨,促使学生产生醍醐灌顶的顿悟。然而过深的解读对初一学生而言,自然不适合,但一点都不去思考文本的深度,教学又必然走向浅表化。那么,肖培东老师对《猫》独到的深刻解读,是如何巧妙地落实到他浅浅的教学中呢?
二、浅浅教学,贴近文本
1.取舍得当,教学聚焦显特色
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执教郑振铎的《猫》时,都会设计这样的问题:完成一张关于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我们在家中的地位以及结局的表格。教师所提的问题都是学生一望而知的内容,都是围绕一目了然的内容在频繁互动,教师问得浮光掠影,学生回答得浅尝辄止。
那么,肖培东老师是如何巧妙进行教材的取舍呢?上课伊始,老师便抛出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三次养猫的共同点是什么?(板书:亡失、难过)课文当中哪个句子把亡失和难过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板书:比、更)简单的两个设问,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考量整体阅读,又需要归纳比较,也将课堂的重点引向第三只猫的品读。肖老师告诉我们,教师只有对学情有了准确的预判,知道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是什么,可能读不懂的是什么,才能对教学作出得当的取舍,一望而知的可以不教,一望难知的才需要教。
2.细读文本,扎扎实实品语言
在肖老师的眼中,文章的每个词、句、标点都会说话。肖老师在《猫》的课堂上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关注文字背后的含义,对文字进行咀嚼品味。
当学生发现三次养猫的共同点是亡失和难过后,肖老师让学生找出三次表达“我”“难过”的语句,提出问题:你能看出哪些词语能说明我是更难过得多?学生找到第一次猫亡失后我的“一缕酸辛”“只得安慰”“也”,第二次的“也”“好久”,到第三次“我”“十分难过”“良心受伤”“永无”“永不”,从这几个容易忽略是词的对比当中,可以看出我更难过得多。然后老师又引导学生把这三次难过的句子读好,语速缓慢,语气越来越沉重,越来越强烈。紧接着,肖老师让学生再次品读这个句子:“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提出问题:这个“比”字说明什么?这个“更”字又说明什么?一个“比”字,说明文章的主要写法是对比,一个“更”字,说明文章的重点在第三只猫上。
课堂上,肖老师慧眼识文,抓住“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中的“于是”一词,引导学生这个“于是”该怎么读?读出了什么味道?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学生们品出了这个小小的词语中,有着顺理成章后的得意,判定它是凶手的那种坚定,还有事后想来内心的那种愧疚等等复杂的心情。
紧接着“于是”一词的品读,肖培东老师引导学生再看第三只猫的故事当中,一些词用得特别多,“好像”,“似乎”,“我以为”。学生逐一找出这些句子后,肖老师作了总结,让学生理解“我”内心的愧疚和忏悔,水到聚成地走向文本的深刻主旨。
3.巧设问题,灵动灵活讲艺术
展开全文阅读
这节课的容量很大,但老师的设问却很精简,层层递进。从主问题的设计,到板书的设计,再到结束时的小结,无不体现着肖老师的教学智慧。我们来看看肖老师在课堂上设计的这几个问题:
①三次养猫的共同点是什么?(亡失,难过)——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由此找出三次“难过”的语句,从“更”“比”字的鉴赏中感受“我”的心情和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
②读第三只猫的语段,思考:这只猫被我判定为刽子手,我的根据是什么?
③第三只猫死了,按“我”的话说,“怅然地,愤恨地,在咒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夺走的是猫所爱的什么呢?“不知名的”又是什么?
④这篇文章一共写到了几只猫?
四个主问题的师生碰撞之后,肖老师回归板书,总结如下:这个世界上永远有比猫的亡失更难过的,比猫的亡失更难过的是美好人性的亡失。所以同学们,回去以后好好想想看,这个社会,我们怎样创造美好,怎样呵护生命。这就是一位作家的良心和作家的自我剖析,也是我们应有的思考。
我们看,课堂的推进不是依靠教师与学生简单浅显的碎问碎答,也不是凭借老师凌驾于学生的思维之上一味地强加灌输,而是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碰撞。问题不多,但很有品质,都紧紧扣住文本语言核心,紧紧扣住文本内容,串起了对文章中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欣赏,将学生深深地引进课文,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从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
肖培东老师的课,教得老老实实,品得扎扎实实,讲得灵动灵活,教得精致,教得细腻,教得智慧,教得温情脉脉。这看似浅浅的教学,实则是深深的体悟,那是真真切切贴着文本教学,那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为目标的真语文。
标签:
教学案例
深深解读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项脊轩志》写作特点及借鉴意义(作品赏析)
下一篇:
汪增祺《昆明的雨》精彩教学镜头辑录及特级教师肖培东点评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