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466  2018-03-28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教学设计
 24 唐诗二首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一首首诗歌,脍炙人口,我们朗诵着诗歌长大,我们品味着诗歌行走,我们书写着诗歌成长。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新课导入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杜甫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诗个性鲜明,思想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吧!(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读通诗意。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江水,散落在江的对岸。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口干舌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3.请简要概括这首诗各段的段意。

      【交流点拨】第一段,秋风破屋。第二段,群童抱茅。第三段,夜雨湿屋,长夜难眠。第四段,直抒感慨,祈求广厦。

      (二)文本探究。

      赏析第一段

      4.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怒号”)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

      【交流点拨】“怒号”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更加生动形象地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5.“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交流点拨】“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6.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后面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7.给此段加一个小标题。

      【交流点拨】秋风破屋。

      赏析第二段

      8.描述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有的挂在树梢上,有的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诗人的内心着急、愤怒,却又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9.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交流点拨】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10.“群童”为何抱茅?

      【交流点拨】“群童”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与其说杜甫是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是生社会现实的气,动荡不安的社会给人民带来贫困、灾难。

      11.“归来倚杖自叹息”中作者叹息什么?


展开全文阅读
      【交流点拨】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语气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12.给此段加一个小标题。

      【交流点拨】群童抱茅。

      赏析第三段

      13.给此段加一个小标题。

      【交流点拨】夜雨湿屋,长夜难眠。

      14.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

      【交流点拨】“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脏乱——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赏析第四段

      15.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交流点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6.给此段加一个小标题。

      【交流点拨】祈求广厦。

      17.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

      【交流点拨】忧国忧民。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打算写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地加入对主人公的动作、神态的描写。

      【交流点拨】深秋季节,北风呼呼地刮,咆哮着,怒号着,漫卷着地上的枯黄落叶。这时,有一位颓然的老人,那就是老年的杜甫,站在刚下过雨的泥泞中。他右手拄着老树枝做成的拐杖,左手里紧攥着几根茅草。他驼着背,头发散乱,脸上布满深深的皱纹,他的眼睛暗淡无光。

      他看了看旁边那简陋得没有屋顶的破房子,又看了看小河对岸,孩童们正抱着茅草往树林里钻,不由地进入了回忆。昨天晚上,天气很冷,忽然又刮起大风,刮倒了屋外的菜架子,刮得门窗当当作响,一家人都被吵醒了。忽然,狂风将屋顶上那薄薄的几层茅草卷了起来,刺骨的寒风挤进了屋子里,把孩子们冻得哇哇直哭。老人只好用薄得不能再薄,旧得不能再旧的硬“棉被”给孩子盖好。这时,绵绵秋雨下了起来,冰冷的雨水淋透了全家人。他们能做的都做了,只有等待雨快点停。

      第二课时 卖炭翁

      一、新课导入

      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伐薪(xīn)      翩翩两骑(piān)

      口称敕(chì)     回车叱牛(chì)

      2.把握重点词汇。

      (1)解释下列词语。

      ①伐薪烧炭南山中:木柴。

      ②两鬓苍苍十指黑:灰白。

      ③卖炭得钱何所营:谋求、需求。

      ④翩翩两骑来是谁:轻快的样子。

      ⑤手把文书口称敕:指皇帝的命令。

      ⑥回车叱牛牵向北:调转。

      (2)通假字

      系向牛头充炭直(“直”同“值”,价钱)

      (二)文本探究

      3.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交流点拨】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而且下雪天的山路难行。

      4.“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为什么这样写?

      【交流点拨】外貌,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5.“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心理。“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6.“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辗”字既写出了天寒冷,已经结了冰,从而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体现了卖炭翁的辛劳。

      7.“翩翩”一词写出了宫使什么样的情态?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轻快而又趾高气扬的神态。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8.千余斤的炭换回来的是什么呢?

      【交流点拨】“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半匹”“一丈”极言其少,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些无用的纱、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遮体。卖炭翁一年的辛苦就这样付诸东流,满怀的希望就这样成了泡影。宫使夺走的不仅仅是卖炭翁的一车炭,还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可怕的宫市制度!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9.说说“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的两种人物形象。

      【交流点拨】卖炭翁:蓬头垢面、老态龙钟、忍气吞声、无可奈何,处在受压迫受剥削且无力反抗的地位。

      黄衣使者:蛮横无理。

      10.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制度的揭露抨击。


展开余文
      (三)小结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但是,《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通过卖炭这一件小事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着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

      《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全诗描写了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鸣不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揭露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唐代“宫市”制度

      唐代“宫市”的日常管理,由官职为“长安尉”的专人负其责。有详备的宫市交易规章,即“恒规”,对入市交易、市场启闭、度量衡、物价管理等都做了规定。根据恒规的精神,买卖双方在宫市内自愿交易,公平成交,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官府不得打白条,不得白拿商民货物。

      表面看,宫市以市场的资源置配功能,作为买方的宫廷采购官员一定可以购买到皇室之所需。因为只要官府开出的价钱有吸引力,商民必闻风而动前往宫市贩卖货物,而随着供应的增加,买方则获得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与议价能力。然而,唐代宫市制度的实行情况并不妙。据韩愈的记录,负责采购的宦官先是“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市价)”,到了贞元末年,这些宦官就像饿狼一样出没于长安的市集,看到中意的货物,就说是皇上要采购的,立即以极低的价钱强买下来,价值几千文钱的货物,通常只给一百文,有时甚至向货主强索运费、进宫费。韩愈总结说,“名为‘宫市’,而实夺之”,宫廷采购跟抢劫没有什么两样。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下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