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688  2018-03-28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教学目标

      l.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l.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难点:

      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课文导入 

      唐代诗歌谱写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唐代的诗人灿若繁星。今天大家就一起来学习其中最负盛名的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精品课件】展示杜甫草堂图片、杜甫头像。

      二、整体感知

      【精品课件】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 ,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 为“诗圣”,诗作 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代表作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可参考【影音资源】《杜甫》

      2.了解背景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 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 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可参考【知识总汇】

      3.初步感知

      (1)播放【音频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的情感,以便引导学生快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要求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

      提示

      ①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②挂罥(juàn)       塘(táng)坳(ào)        俄顷(qǐng)       布衾(qīn)     

      丧(sāng)乱        踏(tà)里(lǐ)裂(liè)      庇(bì)          突兀(wù) 

      可参考【知识总汇】  

      (2)自己放声朗读,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

      (3)结合注释,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参考:深秋八月,狂风怒吼,卷走了我的草屋上的几层茅草。茅草飘飞,飞过浣花溪,散落在江边,高的挂在高大树林的枝头,低的落在水塘和水边地里。

      南村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无力,竟狠心这样 当面做盗贼,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燥再也喊不出声来了,只好回来靠着手杖自己叹气。

      一会儿狂风停息,乌云像墨一样黑,秋日的天色灰蒙蒙的接近黄昏。被子用了多 年冷得像铁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顶漏水,床上没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自从安史之乱之后,自己睡眠就不好,漫漫长夜浑身沾湿,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呢?

      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大的房子,彻底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高高兴兴的,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岳一样呢?唉!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种宽大的房子,即使我的茅屋被狂风吹破,我自己被冻死了也心甘情愿!

      三、重点探究

      【精品课件】

      (一)探究诗歌内容和感情。



展开全文阅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我们运用诵读法,逐节探究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

      逐节理解步骤:①五个字概括诗节内容——②一个词概括诗人情感、心境——③哪些词语表达情感最形象——④应该怎样诵读——⑤尝试诵读——⑥师生点评。

      思考探究,小组交流,展示,师生点评。

      [第一节]

      1.概括内容:秋风破茅屋。 

      2.情感:凄惨。

      3.如何读出这种惨烈的境况,诗人悲痛的心情?

      参考:抓住那些最有表现力的词语“怒号”“卷”“三重茅”重读。对于茅草的命运,诗人的心情是关切的,心随飘转的茅草而动。

      4.背景点拨:草屋的来之不易(安史之乱中流亡颠沛,流落四川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才完成,草屋的破败直接关系到全家的生活)。

      5.找同学诵读,学生大声诵读,注意体会情感。

      6.播放【影视课文】第一节,体会感悟。

      [第二节]

      1.概括内容:群童抱茅去(力求与第一节押韵)。

      2.情感:无奈。

      3.如何读出这种无奈的情绪?

      参考:放缓语气;“自叹息”加重并延长。

      4.此时的杜甫四十几岁,何以至此(老无力、倚杖)?

      参考:生活的困顿,内心的悲伤。

      5.诗人在叹息什么?

      参考:一叹息天公无情毁屋;二叹息儿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三叹息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

      6.学生齐读第二节,注意体会情感。

      7.播放【影视课文】第二节,体会感悟。

      [第三节] 

      1.概括内容:丧乱长夜苦(长夜难眠苦)。

      2.情感:哀伤、悲戚。 

      3.如何读出这种悲戚之感?

      参考:重读“冷似铁”“无干处”“未断绝”“少睡眠”;重读并延长“长夜何由彻”。

      4.自行诵读体会。

      5.理解质疑:为何冷似铁,而非冷似冰?

      参考:“铁”一是很凉、很硬(天寒冷),二是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换成“冰”只能 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6.为何长夜难眠,仅仅是屋破漏雨所致么?

      参考:不是,是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造成的。

      背景点拨:安史之乱前唐朝有50 00多万人,安史之乱后人口从5000多万锐减到10 00多万。在安史之乱前,唐朝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是安史之乱后,土地荒芜,粮食短缺,物价飞涨,仅以米为例,物价涨了三四倍还多,可谓民不聊生。

      8.播放【影视课文】第三节,体会感悟。

      [第四节]

      1.概括内容:广厦庇寒士(受冻死亦足)。

      2.情感:激昂(心潮澎湃,美好愿望)。

      3.如何读出这种情感?

      参考:语气:激昂、悲壮;重读“俱欢颜”“安如山”;重读加延长“受冻”“死”“亦足” 。

      4.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诵诗歌(配乐) 。

      可参考【影视课文】(无声配乐版)、【微教案】《“安得广厦千万间”赏析》

      5. 播放【影视课文】第四节,体会感悟。

      (二)探究诗人的形象。

      请在心中勾勒杜甫的形象,可以将杜甫放在诗句的背景中, 也可以是对杜甫身体、容貌、神态等等的联想。

      可以用“在          面前,杜甫是一个          的人”的方式表述。

      示例:在卷草破屋的狂风面前,杜甫是一个无可奈何心情愁苦的人。

      参考

      在公然抱茅的顽童面前,他是一个万般无助内心痛苦的人;

      在床头无干的漏屋面前,他是一个寒湿交迫心中悲苦的人;

      在忧国忧民的思虑面前,他是一个胸怀博大激情奔放希望崇高的人;

      ……

      四、课堂总结

      学生个人梳理总结。

      可参考【微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艺术特点》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然而杜甫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历经战乱折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因此彻夜难眠,“忧”,忧风忧雨,忧国忧民,忧天下。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自己痛苦生活体验中发出抑制不住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呼号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这样掷地有声的铿锵诗句,历史过去了已一千多年,但似乎仍在耳边回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搜集杜甫的相关资料,做一期以“走近杜甫”的宣传墙报。

      六、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秋风破茅屋    凄惨    

      群童抱茅去    无奈

      丧乱长夜苦    哀伤      忧国忧民

      广厦庇寒士    愿望    

      受冻死亦足    胸怀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教学设计
下一篇: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写作《学写游记》例文及名师点评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