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495  2018-04-03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问题导读-评价单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杜甫及其在诗歌发展中的影响;

      2.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了解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

      3.理解并掌握诗中出现的重要意象及关键词句,准确把握诗歌大意;

      4.赏析品味三首诗,了解诗人的创作方法,背诵并积累一些名句。

      过程与方法

      1.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3.反复吟咏,强化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的壮美,体会诗人的人生际遇;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杜甫诗三首》中所寓含的杜甫的漂泊情怀。

      难点:联系杜甫的生平经历,着重理解杜甫诗中交织的个人遭际与爱国主义情感。

      【学法提示】

      1.查阅相关资料,结合“知识链接”,了解杜甫及其思想,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请同学们运用阅读六字诀,反复诵读诗歌,结合课下注解,自主梳理诗句。自主完成课后习题和“问题导读-评价单”的“预习评价”部分。将结构化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生成后交给学科长;

      3.请同学们经过二次预习自主完成“问题解决-评价单”上的问题。学习本文要在实现结构化预习基础上,结合重点难点、学习目标来思考下列问题,通过反复朗读诗歌,感悟诗意并整体把握三首诗歌的共同特点,解决生成的主要问题。

      (1)“自古逢秋悲寂寥”,杜甫的三首诗歌,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满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杜甫在年老、多病、孤独、漂泊的时候,还能够忧国忧民,心系家国,其伟大就在于此。希望大家在赏析时能够仔细的品读。

      (2)“满纸漂泊言,一把辛酸泪。都云杜甫痴,谁解其中味。”杜甫——这位伟大的漂泊者的社稷情怀感动着每一个后来的中国人,他对自己的信念孜孜以求的精神更是激励着每一个有志青年。课下搜集杜甫的忧国忧民的诗句,进一步加深自己对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准备课堂中参与讨论、展示。

      4.请同学们积极参与并落实“多元评价”,确保自主、合作、展示的学习质量。

      【知识链接】

      1.作者、作品

      杜甫(712~770),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生活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忧国忧民)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代表作品有组诗“三吏”“三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断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代表作品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等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2.关于近体诗   


展开全文阅读
      旧体诗从唐代开始分为古体和近体两大类。唐代以前的诗都称古体诗,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不是指近代。这种说法已经沿用了1000多年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不同点,主要在于古体诗除了必须用韵之外,不受格律的限制,写起来比较自由。

      近体诗的格律始于南朝的齐、梁,形成于初唐,完善于盛唐,它可以分为绝句与律诗两种。四句一首的称绝句,绝句又分为五绝和七绝。五字一句的称五绝,七字一句的称七绝。律诗是八句一首,它又分为五律和七律。五字一首的称五律,七字一首的称七律。八字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1)每首的字数、句数都有规定,都是八句,五律40个字,七律56个字;(2)偶数句押平声韵,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4)每篇必须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3.作品背景

      (1)《秋兴》: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公元763年(广德元年)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郁的。《秋兴》组诗八首,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2)《咏怀古迹》:咏怀古迹五首是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所导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之中所写的。诗人在漂泊之中看到天地依然,却物是人非,不觉与古人产生了“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的共鸣。而残酷的现实,也让作者显得对具有非凡才能的前人更加崇拜。

      (3)《登高》:这首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预习评价】

      问题1  杜甫,字       ,     代伟大的        大诗人。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      ”,他亦被称为“      ”。与诗仙       齐名,世称“        ”。 

      问题2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凋伤(    ) 塞上(   ) 暮砧(   ) 青冢(   )  朔漠(    )   明妃(   ) 

      万壑(    ) 省悟(   )

      问题3  把下列诗句补写完整。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              ,塞上风云接地阴。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

      咏怀古迹•其三

      ,生长明妃尚有村。              ,             。 

      画图省识春风面,             。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              。

      问题4  读了这三首诗歌,你能发现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

      问题5   诗人杜甫一生写了一千四百多首诗歌,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1962年,他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选为世界文化名人。请谈谈你所认识的杜甫。

唐书成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杜甫诗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游五泄山水志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下一篇:《杜甫诗三首》问题解决—评价单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