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高考范文
阅读:5900  
标签:高考范文
2004年高考作文(安徽、河南、山东卷)判卷日记(网友来稿)[吐血推荐]
张翼  

摘要:

6月11日,评卷标准及试评卷。关于文体的思考

6月12日,上午继续试评卷,下午正式试卷,简介评分方法。关于文章的结构的思考。

6月13日,作文的题目的思考。

6月14日,作文的审题立意的思考。

6月15日,作文材料的使用。

6月16日,发展等级的思考。

6月17日,标准的48分文章。

6月18日,判卷结束及一篇例文。

6月11日上午  天气闷热

我教书十二年,今年是第一次参加高考判卷,而且是作文卷,不过心里到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觉得很自然,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压力。

早晨7:30,在办公楼前集合开会,据有经验的老师说语文判卷的动员会,年年露天举行,因为人太多了。我站在高处用眼睛估算了一下,至少有一千人,黑压压的。

主持人在办公楼门口的简易讲台前介绍了各位领导及质检员,有认识的,有听说过的,有不认识的。然后是领导讲话,说今年考生有38万,语文试卷评分实行了革命性的变革,所有的题目都实行网上阅卷,这我知道,今年我省的所有语文卷都通过仪器扫描照相进了电脑,我们阅卷就是对着电脑屏幕打分。

领导还说了一些纪律之类的要求,然后我们就进入阅卷的机房,大概是8:00整。

然后是我们的组长介绍情况,作文有三个大组,我们组有139人,好家伙,有139人,真是不少,不过想一想,全省380000份卷,的确人不能太少,要不怎么在6月19日前完成任务呢?

组长特别要求判卷的机房内不允许带水杯,外面有饮水处,当然不允许抽烟,不许接打手机。

大约在8:15时点完名,然后一人发了一本微机操作手册,每人一支笔,一个笔记本,还有一张高考评卷专用的《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第二卷(说实话,这是我今年第一次看到高考题),还有一份作文评分标准。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

应当耐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

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作文评分表分为四等:

按基础等级40分,其中内容20分,表达20分;发展等级20分。乖乖,发展等级20分,我第一次听说,这就是说要加大创新、文采、深刻、丰富的比重。

每一项里又分四等:一等20-17;二等16-12;三等11-7;四等6-0。

在参考的作文评分标准中,有对以上内容的较为详细的解释。

9:00,我们统一听哨声,休息了十分钟,然后开始由本组组长讲评分细则。组长手里有一份评分标准的细则,那是不解密的文件,所以只对我们宣读,不给我们看,于是我们就赶紧记,恐怕露了一个字。

大致说来,内容上强调题意理解是否正确和中心是否明确。

表达上强调是否符合文体要求及是否语言流畅。

发展上强调是否有文采和有创意。具体说来。

内容上围绕四方面分四等:

一等文,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二等文,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三等文,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

四等文,偏离题意,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没有什么内容,感情虚假。

表达上也是围绕四方面分四等:

一等文,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体工整;

二等文,大体符合要求,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体较工整;

三等文,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迹清楚;

四等文,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特征也是包括四方面分四等:

一等文,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

二等文,较深刻,较丰富,较有文采,较有创意;

三等文,略显深刻,略显丰富,略显文采,略显创意;

四等文,个别语句有点深刻,个别细节例子很好,个别语句较精彩,略显个性。

强调指出的是缺标题扣2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的,每少50个字字扣1分。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补充要说的是:

(1)文体上考生可选择任何一种文体写作,在文体上有“兼体”特征的文章,也认为符合文体要求。针对什么是“兼体”特征的文章,我特意在判卷期间请教了两位专家,最后,一位专家明白的说,就是在文体上不追究,怎么写都行,这的确有点出乎我的理解范围,后来我也想明白了,对于高手来说,文无定法,如鲁迅的文章,有记叙、有议论、有说明,有时还真不好说以什么为主,但不影响表达,比如《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学生就常常把它们当议论文,而在课本里都是把它们编排在记叙文单元的。这是写作的实际,针对这种写作的实际情况,作文评分的标准制定是不该用“记叙文”“议论文”来束缚考生,而这与是否“符合文体要求”也是不冲突的,“符合文体要求”应是指在文章的具体写作中,局部的文字表述,是议论就要用议论性的文字,是记叙就要用记叙性的文字,这时写文章的文体意识要有,不要成了四不像,说是记叙吧,也不生动,还夹杂不清的评论,说是议论吧,以事代议,也看不到本质的分析,那就成了四不像的文章,这是我们反对的,而不是反对文章中既有记叙,又有议论,还有散文性的描写,这些都不反对,只要你用的合理,但我还是认为作为写作“技术”不高的学生在习作时还是本份一点,老老实实地写一种纯粹的文体,否则受伤害的是自己,体味不同文体的区别。

(2)题意的理解。“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是有关联性的一个题目,切合题意的审题应是表现出这种关联性的,围绕这种关联性进行写作且两方面力量使用比例合谐的就是“切合题意”,认识到这种关系,而只就一方面重点说的,是“符合题意”,只看到一方面而否定别一方面,或避而不谈另一方面的是“基本符合题意”,脱离话题的当然就只能是“偏离题意”。


展开全文阅读
(3)划等评分的具体操作。以内容为例,一般是以“题意”“中心”为重点,全面衡量,综合入等量分,如“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就是二等文,在16-12之间分,然后看“内容”“感情”来具体评分。

到11:30,上午的培训就这样结束了。

说个笑话,我一上午都是用手头的电脑写的日记,到中午时,我发现所有的电脑都被他们屏蔽了,也就是说电脑不认软驱和移动硬盘,结果我写了半天,走时却拷贝不来,带不走,真是令人十分气愤。

6月11日下午  天气闷热

下午的主要任务是熟悉微机的环境和看试评卷,通过具体操作熟悉评分标准。

打开阅卷系统,有这样几个名词需要解释一下:

试评卷,理解评分标准和熟悉软件,我们一共有十篇文章,下面我还要提到。

正评卷,这个也很好理解,不多谈。

回评卷,就是对你最近判的十份作文可以从电脑中调出重新打分。

自评卷,电脑操作系统会从一个教师已阅的试卷中自动抽取一部分试卷重新发给这位老师再评,以比较两次给分的误差。

这次作文评改是采用的是“四评制”。所谓“四评”,就是任何一篇作文都至少要经过两个老师来背对背给分,也就是说微机随机分配给两位老师,如果分数差距在有效域值内,则以其平均分作为该考生的作文分,如果分数差距过大,则由微机自动给第三人判分,然后取三人中分值差距在有效域值之及的两个分数求平均分,如果仍然不行就给第四个人判分,求分办法如上,还不行的话,就由微机自动选出,交给组长定夺。

我们打开样卷系统,开始试评作文。十篇文,有记叙文,有议论文,欲见原文可上“河北远程教育网·论坛·语文教育”栏,我把十篇文都抄了下来,可惜不能拷贝,否则的话,可以看一看原版的字迹以及错别字,为了方便,很多错别字我都改了过来。

然后组长就开始和我们一起讨论样卷的评分。下午并讨论了6篇。我只有一篇打偏了,就是《司命之神的探访》,别的文都差距都在有效区间内。通过这次评卷,我觉得还是有收获的,使我对作文评改又有了新的理解。

6月12日  上午天气干热,但微机室有空调风,还是不错的。

今天上午我们的任务仍然是熟悉判卷标准,熟悉微机阅卷环境。上午共讨论了剩下的四篇文章。大家的发言还是积极的,各自提出自己的看法,探讨切磋交流,气氛挺好,两位组长虽是大学教授,但也平易近人。

特别需要说的是抄袭的文章,按《评分细则》要求一旦阅卷老师认为某文是抄袭仿写的,须有证据,也就是你要拿出原文,或提供原文的线索。这不是刁难我们判卷老师吗吗?我对某篇文章有印象,那么就让我说出其出处,我只听说某些大文章家可以做到这一点,但凡夫俗子如我之流绝对是没有那个水平的,当然我也理解制定这样的评分细则的用意在于不要主观地、随意的使任何一个考生被冤枉,所谓“疑犯从无”原则,或者叫“宁可错放,不可错杀”,但这在操作上不是纵容抄袭仿写吗?特别是在以后的判卷中任务会很紧,会很重,谁还会去较那个真呢?这对我们在一线工作的老师一再强调的作文的特点是创新的教学不是个打击吗?

当时就有老师直接提出这一点,认为关于抄袭的界定标准太苛刻,不利于中学作文教学。组长对老师们的这种认真的态度给予肯定之后,把意见反馈到判卷组,然后有通知说,一旦老师们觉得某文有抄袭仿写赚疑,可以给组长提出,由组长上网或用其它手段来查证,如果属实,则通知全组成员。

是的,这样也是一种对考生负责和公平的态度,特别是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不但一定要选拔出品德上没有“偷窃行为”的学生,而且要选拔出那些真正愿意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创造新产品的人。

6月12日下午

终于开始正式判卷了,虽说有一天半的培训,但还有觉得也点手生,所以很小心,速度也比较慢,给分很谨慎。还有老师不断地向组长提出问题,针对判卷的标准还在争论探讨,来自一线的老师的确负责,他们知道学生的苦,也知道教学的不易,一定要给学生一个真正的标准。

关于审题的理解,我是这样把握的,针对话题“相信自己还是听取别人的意见”能从两方面来说就是“符合题意”的,能够具体的用几个分论点来说明这对关系,(注意,在以后的文字中我也主要是针对议论文谈看法)就是较深刻,也就是“切合题意”,如果只是从一方面重点说,而另一方面只是一带而过,就是“基本符合题意”。

结合着题意的把握,如果作为议论文,围绕论点选材料且比较丰富,那么当然就是“中心突出”,这就是入等的工作;然后再感觉一下材料的选择是否人云亦云,是否有自己的思考,也就是结合着“内容”“感情”在等级浮动来赋分。上面说的是“基础等级”的内容项的“入等赋分”的基本操作。

“基础等级”的表达项的“入等赋分”是以“文体”“语言”为主的,以“结构”“字体”为参照。文体就看文章的文体特征是否明显,可以兼有其它体,但总体文体特征还是要明显的,局部可以是其它文体的语言,但必须是整篇文章的需要。

“发展等级”以文采和创意为主,只能具体问题具体说,但我们从这里可以感到这样一种观念上的变化,即使你审题不够准,话题把握偏了,但如果你在文章写作有真功夫,那么也要保证你能得及格分。就像理论上去年的费滢滢应得45分一样,从而保证我们选拔的体制的效度。

今天下午我判了一百多份文章,四个小时,一百多份作文,不到三分钟一篇文章,还是比较慢的。

判得虽不多,但有一个问题十分突出地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大部分学生写作没有自己的思想。典型的表现就是用原材料中的四句名言组织文章,比如有不少文章的结构就是:

第一段开头,面对“相信自己还听取别人的意见”的话题自我提问,我应该如何选择呢?

第二段结合“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议论举例一番。

第三段结合“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议论举例一番。

第四段结合“应当耐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议论举例一番。

第五段结合“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议论举例一番。

第六段总结。我们既要“相信自己”又要“听取别人的意见”。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以但丁的话开头,有的是赞成,有的是批评,但你想如果判卷老师判了29份卷,发现其中有10篇都以“意大利的著名诗人但丁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开篇,你说老师对你的文章印象会好吗?(这一统计数字绝非虚构,是我在判了七八份卷,发现这一问题后,而留心进行的一个统计)

这些都是一种最懒惰的结构文章的方法,一点也看不出该考生的自己的思想和创新的想法。

这样的考生的审题虽然没偏,但往往语言的功底有限,也没有什么文采,内容单薄,人云亦云的几个材料,所以并不会得高分。这说明“有才识才有好文章”,在这里有才识才会有好的结构,而不会让材料牵着鼻子走。所谓“博学长才,多思长识”,回到孔老先生的老话就是“学而思”“思而学”,而我们现在的学生最缺的就是“多读文章勤思考”。

话说远了,回到判卷上,今天还发现了许多好的文章或个别有文采有深度句子。如:

相信自己就好比是开船的舵手,船由自己驾驶,而听取别人的意见就好比是茫茫大海上的无数灯塔,为你指引方向,不会因迷失方向而多走弯路。

路是自己与他人共同走出来的。(这句话把话题的两方面都谈到了,而且很简洁)

要眼睛还是要耳朵(所谓的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展开余文它们(相信自己还是听取别人的意见)就如我们的两条腿,缺一走起路来就不稳。(多恰当的比喻啊)

我们要成功,不是去压倒一切,而是不要被一切压倒。(我记不清考生为什么写这句话,只有有印象话说得特别有劲,现在想来应当是该考生在平日里积累的一句话,而且也认为很“得意”,于是就用上了)

能说出这样的话,都是动了脑筋的人,都是有一定思想的人,后生可畏啊。

6月13日 时紧时松都下了一天的雨

今天是正式判卷的第二天,组长在一开始就说了,由于高考招生报志愿在即,在前天、昨天已经比较熟悉的基础上,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必须加快速度了。我们也越判越顺手,开始加快了速度。

今天我有意识地总结了一下考生的作文题目。题目就是学生作文的“额头”和“眼睛”,大部分考生还是十分注意修饰的。不过也有为数不在少数的考生的确太紧张了,把题目忘掉了,按要求扣掉2分,真是“出师未得分先丢分”,可惜是真可惜,可恨也真可恨,不过最要悔出肠子来的当然是考生本人,平白无故地丢了两分,从哪里找回来呀?可见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我摘抄的题目有下面这些:

带着自己的翅膀飞

相信自己——你是正确的

你该相信谁

到底相信自己还是相信别人

主见与意见

相信自己更重要

谈“信与不信”

信己·信人

把耳朵叫醒

自信是人生的第一要诀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硬币的两面

让自信与听取共存

成功=自信+听取别人的意见

我不做一只橙子

内心的声音与外界的声音

要眼睛还是耳朵

自己的路 别人的话

自信+纳言=美好人生

这些题目是有代表性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也就是心灵的窗口,应试作文的题目就应是作文中心的一个反映。原话题是要求就“相信自己”“听取别人的意见”关系来行文,那么如“信己·信人”之类的题目就较好,只是不如“硬币的两面”有文采。至于“相信自己更重要”“把耳分叫醒”就有话题把握不准之嫌,当然还看其文章是否的确偏了。“我不做一只橙子”是一议论文,里面又引用了一个故事,故事里说了橙子的事,我认为这个题不算好。

还有一类文章的题目,我认为需要重点指出其错误之处,就是“软骨”类题目,如“自信+纳言=美好人生”“成功=自信+听取别人的意见”等,这里不是说这类算式类的设计题目的方法不好,而是说这种算式里所反映出来的考生的投其所好的心理和浅薄的认识,可以这样推想一下,这位考生如果碰到“诚信”类文章,就会为我们列出“诚信=成功”的公式,如果是“答案是丰富多彩”,那么题目就是“丰富的答案=美好的人生”之类的题目。生活中你问他,什么是成功,他的回答绝对不会如上文那个公式那么幼稚,他可能说,决定成功与否的因素太多了,如何说得出,但在考场上他就说得出,为什么?只为贪图省事,投考试所好,这与前些年出现的一个考场中有一半的学生残疾是同一种心态,而这种浅薄为题,懒于思考的态度,是不能承担起我们对之寄予的责任的。成功的翅膀有两个,也就是认知系统和动力系统两大部分,每个系统内还有许多小分支,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岂能以一个“顺手牵羊”的公式说得清呢?所以我说,这是一类有软骨病的题目,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当然就像“让自信与听取共存”这样的题目,很显然是个病句。

6月14日  雨还在下

今天我想说一说审题立意的事。

对了,还是先说一说阅卷质量监控的事,我们这个130多人的大组又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的组长负责监控的第一关,他们那里有个程序,专门监控每位组员的判卷方差的正态分布情况,具体什么怎么运算,我也不懂,总之,一旦你的作文的评分曲线和全组总体的赋分曲线不合时,组长就会提醒你,“是不是作文标准把握不够细致呀”“是不是不愿动脑筋而围绕某个分在打‘保险分’呢?”“怎么你的作文判了两个多小时上百篇文章,一个上50分都没有啊”等,看,现在的判卷系统多科学。通过这些监控,也是为了督促判卷老师保证质量,保证我们的工作能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而老师们也都是来自一线的老师,都理解学生的苦,对这种监督机制也都理解,有了问题,都能虚心寻找自己工作的不足。使我对我们老师们都有了一股敬意。

关于审题和立意,套句老生常谈的话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用不少于十分钟的时间把话题考虑透彻。

首先说审题,什么叫相信自己?

如果你自认为不能准确把握意思,而又不能查字典,你可以用这个词多造几个句子,也就是利用你的语感,调动你的大脑储备,前文我曾说过学生作文的问题是“才识”的问题,但并不是说所有写不好作文的学生才识一定差,还需要再付出很多努力才能有拥有写好文章的“才识”,其实学生上了十几年的学,将近二十年的阅历,他们已经有了相当的才识,足够作文,就看你是否能把它们从脑海深处,从记忆仓库调出来。我这里有一个办法就是造句法。如:

相信自己能够考上大学。

相信自己敢做这项工作。

相信自己完全能够处理好各种关系。

相信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相信自己的路是对的。

相信自己就是……

我们从这些例子中可以总结出“相信自己”可以是在能力的方面相信自己,还可以是指勇气、自信、有主见,那么放到整个话题关系中“相信自己还是听取别人的意见”,这里的“相信自己”只能是“有主见”,连“自信”都不够准确,“自信”的内涵要不同于“相信自己”,比如我们可以说“我自信我能成功”就不能说“我有主见我能成功。”因为自信是一个态度问题,而有主见是一个认识问题。在心理学的认知、情感、态度上它们分属不同的领域。

再者,“听取的别人的意见”是不是一个“谦虚”的问题呢?我们也可来造句体味一下:

因为他能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所以他是一个谦虚的人。

这个因果句合理吗?似乎不合理,因为谦虚一个态度问题,而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是一个认识的问题,仍是一个认知的问题。只能说它们相关。

当然在这里并不是要让考生如此这般的咬文嚼字,但做为审题的一个办法就是,多造几个句子,体味一下,你对话题的理解是否圆融贯通。

其次说立意。这里反璞归真的方法就是结合议论文的结构上的三部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思考,我们可以通过分析问题来立中心,提几个分论点,也可以通过解决问题来立中心,提出几个分论点。如考生中有这样的中心:

相信自己为主,听取他人的意见为辅。

相信自己和听取他人的意见同样重要。

相信自己是成功的关键。

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不是全盘接受别人的意见。

要处理好相信自己和听取他人的意见的关系,一定要以实际情况为准。

在信己和信人之间,我只相信真理。

分析这六个论点,前两个是从析问题的角度提出的,中间两个虽偏重一方,只能算是“基本符合题意”,但仍是从分析问题的角度论述的,而最后两个则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提出的。

然后就是论证的过程,我一向认为在800字内论述问题,如果不能找到三个分论,就不会深刻,或者不会很全面。在判卷过程中,也发现凡是文章写得好的,经过深思熟虑的,至少都有三个分论点来支撑,需要指出的是,有的考生分论点的意识不够强,话虽说到了,但并不是其本人有意说的,那么文章的结构就显得不是那么严谨和照应。

今天判卷时,我的临座的判卷老师还遇到一首诗,大家都觉得不错,给了满分,(当然一个老师给满分,并不能保证这个学生最后是满分,因为不能保证另随机分配给的别一个老师也能给满分)我把它抄了下来。

奔腾吧,黑马

一匹黑马,

滚爬于马厩中,

没有暧逸的哺乳和温存的真情,

没有人告诉它

自己是什么,

一只马说,

我们是骡,

“吃”是主人的施舍,

“干”是我们的天责。

没有自由的奔腾,

只有无言的沉默;

你望着那奋飞的鹰,

及那绮丽的云朵,

笑一声,

我不要可怜的施舍,

也不要那给我的堕落。

一个农夫说,

没有前途的市肉,

马厩是你注定的宿命,

一位智者说,

好一匹黑马,

张开你奔腾的翅膀,

开拓你自己的天涯,

深邃的蓝天和

绮丽的云朵。

映你自然的目光,

点燃你奔腾的火焰,

遥远的地平线,

载着你终生的宏愿,

道一声,

奔腾吧,黑马。

人生太多的坎坷与崎岖,

成为你前途的羁绊,

无路处的艰难与荆棘,

钩起你对家的思恋——

同伴真诚的劝慰,

让你不再残喘。

在你回头的那一刹那,

天空依然是那样蓝,

心底一个声音,

切断你可怜的虚幻

——奔腾吧,黑马。

于是,你抖落负载的尘汗,

重装理想的食粮,

一鸣冲天。

然而,

陡峭的山路使你身心疲惫,

岁月的磨轮使你跫音渐坠,

终点处的断崖使你望而生畏,

“宿命”一词缚你奋发的双腿,

纵使崖对岸风景绮丽优美。

成败在此一举,

……

桀骜不驯的本性和坚强的自信,

告诉你,

必须要飞!

长吼破天的一声吼叫,

伴着你矫健的一跃,

冲过天空的宿命,

到达了理想的天空,

——奔腾吧,千里马!

这首诗到底怎样,我们给满分合适吗?欢迎您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6月15日 时晴时阴

我所以这么关心天气是因为温度和我们的生活关系太密切了。我是第一年参加高考判卷,特别是今年我省是由考试院组织的判卷工作,来省会之前,我曾想是不是可以“腐败”一次,我们会受到很好的招待吧,结果报到之后,才知道我们住的是学生宿舍(学生都放假回去了),火食费理,在报到处先交了150元的火食费,洗澡要到住处对面的大澡堂。看到这种情形我觉得有点失落,不过在报到第二天开动员时,我也理解了,将近一千人,人家也招待不过来。所以我特别关心天气,好在这几天,风调雨顺,晚上睡觉比较凉快,我已经很满足了。

今天,我想谈谈学生的材料和抄袭、情况。

为了论证“相信自己还是听取别人的意见”的观点,考生们用了大量的材料,不过几天下来,总结一下,用得最多的是以下的材料:


展开余文
商纣王与比干妲己、屈原与楚怀王、邹忌与齐王、刘邦与项羽、关羽失荆州、刘备的火烧连营、马谡与诸葛亮、唐太宗与魏征、岳飞与宋皇帝、毛泽东、邓小平等。

加利略、哥白尼、布鲁诺、哥伦布、比尔·盖茨弃学办微软、小泽征尔怒摔指挥棒、一个美国小学生不顾教师的轻视最终办起了自己的农场等

父子骑驴(马、牛)、龟兔赛跑、小马过河、唐僧孙悟空白骨精、父母老师的话、三个筛子(面对他人的话,思考三个问题:它真实吗,它重要吗,谈论它是否有恶意)

以上这些材料基本都是能够联系话题证明观点的。不过还是在作文中也发现了不少境界不高的材料,如在考试时看到别人的答案和自己的不一样,特别是那同学比自己学习好,是相信自己呢,还是听取别人的意见,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在考场上一定要相信自己,不能被别人意见左右?幼稚低级。还有的自信表现在卖彩票用哪个号码呢?相信别人还是听取别人的意见呢?简直是在搞笑嘛。

下面我想我想谈一谈如何大量地占有材料,也就是议论文材料的搜集和调动。学生写作文总说脑子里没有材料,写作文时什么也想不起来,有些关于作文教研的文章也说学生阅读量少,知识面窄,好像当前的教育制度下,学生没有时间看课外读物,那么学生写作文没有材料也就是当然的了,那么学生作文提高也就没有希望了。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对,作文就是生活,那么中学生有没有生活?有生活就该有材料,我们说中学生是没有轰轰烈烈的生活,但是谁整天轰轰烈烈呢?难道我们这个时代还不够轰轰烈烈吗?所以关键是“发现美的眼睛”。

如何培养出“发现美的眼睛”呢?那就是形成自己的作文材料库的搜集方法:

1、充分利用语文课本资源,还有历史书,政治书等

2、以时间空间为轴,按古今中外的线索逐一理清脉络,整理材料。比如说关于相信自己的材料我们按古代、外国的线索来找一下试试,哪个外国呢?比如英国,政治上有丘吉尔、撒切尔,经济上有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合作和竞争,科学上有牛顿瓦特,文化上有莎士比亚,军事上有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最后的孤岛。这里“古代”不应是个束缚思路的东西,只要能启发我们找到材料就可以,写到这我想起我们与英国关于香港问题的争执,就不能找到“相信自己”“听取别人的意见”的角度吗?

3、从典故、名言、神话、寓言中搜集材料。

我想每作一次文,都如此这般地思考材料,材料怎么能不够用呢?下面我推荐一篇在判卷时发现的文章,其中用到如此丰富的材料,真是令人赞叹:

朱熹的《观书有感》“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尽信书不如无书

两脚书橱

接舆与孔子

张旭草书的由来

推敲的典故

美伊战火

台独分子

我给这个学生53分,分项分别为内容17,表达17,发展我给了他19分,材料够丰富,当然会深刻。从这个学生使用材料来看,此生读书是比一般人多,更重要的是他用的这些材料基本上是别人没有用过的,可见这位同学也是动了大脑筋的。

这次评卷中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抄袭和仿写。

经老师提出由判卷领导讨论最后组长宣布的抄袭文有三个题材:

以《〈宽容〉序言》中的故事来应付高考作文的。

长在山崖上的百合花。

还有“沙漠的绿洲”据说是辅导材料上的文章

组长说了,见到这些抄袭的文章,12分以下打分。

这三种内容的文章,我只见到了“百合花”,可能也是被抄袭的最厉害的文章,因为我就见到两篇,说得是百合花不怕打击,最终长成一个洁白漂亮的百合。其实就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童话的翻版,真是所谓的第一人如是说的是天才,安徒生是天才;第二人如是说的是人才,百合花的作者是人才;第三人如是说是蠢才,抄袭的考生之谓也。我们先不从道德的角度谈,单从我们这个时代太需要创新的人才了这个角度,我们也要严厉打击抄袭,让这些投机取巧妄图不劳而获取高分的考生没有出头之日,这是对所有参加考试的考生的公平。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穿靴戴帽式的仿写,虽然宣布的规则是三等以下给分,也就是最高不能过33分,但我看到这类文章,顶多给25分,包括父子抬驴、龟兔赛跑、小马过河等,所谓付出多少收获多少。我在教学中也深深地发现一个爱思考的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而又能用在学习上的学生有多么难得,又是多么得重要啊。

最后单就材料的新鲜性说两句,我在判卷过程中发现这样一份卷“英美联军所以陷入伊拉克战争的泥潭,不就是因为他们太听信自己的情报机关的汇报而不能听取世界上其它正义国家的意见吗?”这材料用得十分贴切,现实性也强,说明这位考生在选材上用脑了,这种用脑应包括两方面:第一有联系现实、思考现实的意识,第二化繁去简围绕中心选材。我在判卷过程中凡看到使用这个材料而分析合理的都在发展等级上给了17分以上。这样的材料不得17分,孰得17分?

6月16日  阴雨连绵,十分爽快

今天是判卷的第六天,刚到阅卷点,组长就一人给我们发了一瓶“润舒”,是的,狭小的空间,闪烁的屏幕,我的眼睛昨天就开始有疲劳症状了,有时会不由自主地抽搐,也就是痉挛,为了缓解眼疲劳我还把电脑屏幕的底色换成了灰色,亮度也调到了极低。用组长的话说就是健康第一,保护自己就是保护生产力。然后组长简单地总结了一下工作:

1、根据电脑的评估,大家的阅卷是合乎正态曲线的分布,说明大家的工作是认真的、负责的。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希望大家再接再厉。

2、再次强调纪律,也就是阅卷期间,讨论的声音不要太大,还有就是必须关闭一切交通工具。

3、希望大家在阅卷期间,在任何场合都不要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另外管文教的省长今天要来慰问大家。

我们没有见到省长,但是我在楼下时还碰到了一位挎着相机拿着本的记者,老远就给我拍了张照片,他问我是不是判卷老师,我为了省事,手一挥说不是,他也没有了别的办法,虽然我的脖子上挂着判卷老师的标志。

今天我们说一下发展等级的评分吧。

今年关于发展等级的分值是个大变化,原来是10分,今年似乎是没有任何先兆就一下子提高到了20分。每一种变化都是观念的转变,同时也会带来教学的变化,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嘛。作文由分项分等到分出发展等级,由占作文总分六分之一分到占作文总分的三分之一分,每一次变化,都是作文评价指导思想的变化和进步,我想都应该是本着一种对个性的尊重和鼓励吧。比如把发展等级提到20分实际上就是把学生个性的分值比重加大了,从而使那些既使文章写跑题了的学生如果的确写作水平高的话,那么也能保证你得36分,就像去年的费滢滢即使跑题,在理论上也能得45分一样。比如某考生审题偏向一方了,只写了相信自己或听取别人的意见,但内容较充实,感情真挚,我们在内容上给他三等中间分9分,他的文章结构不错给二等中间分14分,有文采或有创意,给二等中间分14分,那么他也能得37分。总得来说,就是降低了内容的比重,提高了个性的比重,使那些作文有一定特色的学生不会因表现个性而被埋没。这就指导我们曾经十分看重的是不是跑题了的观念要扭一扭了,只要你平时的作文基本功扎实,只要你的作文表明你有达标的文字表达能力,跑题也不会就此落入地狱。

具体说来,发展等级特征也是包括四方面分四等:

一等文,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

二等文,较深刻,较丰富,较有文采,较有创意;

三等文,略显深刻,略显丰富,略显文采,略显创意;

四等文,个别语句有点深刻,个别细节例子很好,个别语句较精彩,略显个性。

其中,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以“有文采”“有创意”为重点,可根据下列“特征”4项15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关于这几点的具体诠释如下:

内容上“深刻”,体现在三个方面:(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2)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表现上“丰富”,体现在三个方面:(1)材料丰富;(2)形象丰满;(3)意境深远。

语言上“有文采”体现在三个方面:(1)词语生动,句式灵活;(2)善于运用修辞手法;(3)文句有意蕴。

写作思维上“有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1)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2)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3)有个性特征。

关于发展等级的评分具体操作,我不想多说,因为涉及的面比较大,一是没有办法逐一说清楚,另一方面在前文也多有涉及,如比喻的手法是文采的表现,材料的问题是丰富的问题,也是深刻的问题,还可以是创新的问题。我这里重点说的是考生存在的问题,因为我们学生学习期间,学习的过程往往就是模仿的过程,而同学们如果在创新上不“务本”的话,单是追求一种创新的话,一种模仿的创新,结果往往有二,要么是“鸡蛋里挑骨头”,要么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先说“鸡蛋里挑骨头”,我在判作文中发现这样一段文字:

有人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假如我们都不顾及别人的看法,我行我素,那么我们社会上的人还能融洽相处吗?自己还能有上进的机会吗?

再说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这样的说法百分之百合理吗?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不少问题,不少的路要问,但凡事都要问,自己还需要什么吗?那你还有自我吗?违背了人作为人的基本原则。

我们说名人名言,不光是因为是名人说的,而是有它的产生背景和说话的语境的,是人生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试图对这些名言提出挑战,往往是蚍蜉撼树,特别是如果你的语言没有表现出理性的思考,不能全面地把握名言的核心和本质,只是为推翻它而推翻它,那就成了没话找话,所谓“为赋新词强说愁”,又如下面这段半文不白的文字,我没有看到创新,只看到了“马脚”:

若人无主见,事事皆要请问他人,放屁、拉屎之举皆一一询问,那也太过纯迟呼(原文如此)。人之精神何在,人之个性何在?

我想起一位前辈在谈高作文时说,高考应试作文就三分钟的生命,在三分钟内你能吸引住老师的眼球,让判卷老师青睐你,就是写作才能,而这时最忌的是“露马脚”。中国古代科举考试选出那么多人才,没有听说几人的科举文章流传千古的,苏轼有名吧,科举文章没名,李白也参加过科举考试,但不知其科举诗什么样的。况且高考作文的生命有三分钟那么长吗?

再说“画虎不成反类犬”,比如我在判卷过程中看到为数不少的书信体载的文章,书信体的好处是语言自然贴心,语气亲切,感情亲密。有的同学不能把握这种语言特色,不过是一篇议论的穿衣戴帽,所谓“沐猴而冠”,那么我觉得还不如本色一点,写一篇议论文算了,就不要在形式上求创新了。还有相当多的辩论会体裁,一开始是主持人说,然后是甲方说,乙方说,甲方再说,乙方再说,最后老师总结,但是800字的文章,想表现一次辩论会没有有一定的材料剪裁功底是不行的,所以这些文章往往是辩论者言不尽意,或前详后略,虎头蛇尾,老师的总结也是草草收兵。所以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写作上的本就是吃透课本,多读书,当然还有多思考,多实践。

我在判卷过程中见到这样一篇文章:

题目:信自诚可贵,纳言价更高

浪花淘尽英雄的故事,古老的春风吹不老倾城的容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的长河低低地向我们诉说:信自诚可贵,纳言价更高。岁月的长河缓缓地流淌着……

小标题:青冢犹识路

“我愿意!”一声娇呵响彻云霄。“妹妹别去,那可是大漠呀!”“这人真傻,放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不过,偏要去大漠受苦!”在朋友的劝说和讥笑声中,昭君微笑着走了……

可惜因为判卷任务重,我没有全部抄下来。这段文字有创新吧,看题目,化用“生命诚可贵”句而来,前言部分有着苏轼的《浪淘沙·大江东去》的痕迹。昭君故事的想象,一声“妹妹别去”,而不是“姐姐别去”,为什么?表现了一种长对幼爱护的意味,全段使用的还是倒叙的手法。体味这位同学的创新才能,或许能给我们其它备考的学生以启发,读透你读的文章,包括课本,创新能力会不邀自来,谁这个道理明白得早,谁受益就早。

6月17日  天气晴朗,或者说是闷热,早晨知了就开始烦人的叫起来了

在我去阅卷点的路上从物理系办公室前过,看到其门上写着“物格无极限,理运有常时”,心有所感,暂且记下。

今天是结束判卷工作的倒数第二天,我们也都有了疲惫的感觉了,有许多老师抱怨腰酸,我看到许多人都用一个手垫在腰和椅背之间,还有的说脖子受不了了,那是颈椎增生的反应,老师的职业病之一。组长一方面给我们打气,另一方面不知怎么发现了我们判卷教师中间有一个京剧人才,那位老师也的既相信自己,同时听取大家的意见,大家一鼓掌他就上了台,也就是上到讲台上,为们高歌了两曲,一是《范进中举》,一是《沙家浜》什么的,听不太懂,只是觉得很有韵味,唱完后,大家鼓掌,纷纷表示,表达分20分,发展分20分,至于内容嘛,因为听不太懂,就给他个三等中间8分吧,一合计48分,还不少呢,看我们都职业病了。

今天我想说一下48分作文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人人生考场上都得48分。

前面我说过,“物格无极限,理运有常时”,不知那位高人这么精练地概括了物理学的特点,其实推而想之,我们的作文不也是一方面文无定法,千变万化,贵在创新,另一方面到今天我已经判了两千多份卷了,这是我前所无有的经验,在学校也常判作文,但一个年级几百人,几个老师一块判,平均一次也就是两百来份。熟能生巧,熟能生智,在后来判卷过程中,面对某些考生的作文我就想,如果这里能多发挥几句内容就更充实了,如果这里能过渡一下就更流畅了,如果这里能剪裁一下,就更简洁了,克服了这些缺点,这些文章往往就是一等文。说明什么呢?说明学生心中的总体把握文章的意识还欠缺。下面我以试卷样文作个例子把我的想法总结一下。

题目:到底是相信自己还是别人呢

秋风萧瑟,北雁南飞,群群大雁执著地向着它们心中的圣土——南方飞去。

点点驼铃,驼队有条不紊地穿行在大漠中,向着目的地进发。

泉水叮咚,丝丝泉水正唱着欢快地歌,向前快乐地奔跑。

大自然万物生灵也好,没有生命的物体也好,无不遵循着它们自己心中最完美的、最正确的路去走,无疑它们是美好的、幸福的,但是作为充满智慧的我们究竟应如何去做呢?是像它们一样,固守自己心中的判断,还是对别人给你的意见书一概听取,轻视自己的主见呢?我觉得自信为主,听信意见为辅,这才是人成功的一个要诀。

自古以来,大凡有所作为的科学家,无一不是充满自信的。法拉弟发现了光是电磁波,试想当时他如果听信当时的权威而放弃自己的理论,那么这项伟大的发现恐怕就不复存在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他若不是对此深信不疑,怎么会有之后的太阳系、银河系等等一系列重大发现。海森堡的量子力学,如果不是它有充满的自信支持它,恐怕早就被牛顿的经典力学的支持者推翻了。所以,人类首先有自信,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别人无法达到的成就。

当然,这里所说的自信,也是有条件的,是对自己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而具备的一种必然,而不是所谓的盲目自满,对自己所作所为一概肯定,自以为是等等。如果这样,等待你的是只有失败。那你可能要问,如何才能避免它呢?这就是别人的意见。

自古就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在对自己不甚了解时,只有虚心听取,采纳别人的意见,才能使自己摆脱失败的泥潭,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唐太宗虚心听取魏征的“诤言”,及时改正治国上的偏差,才有了日后的“贞观之治”。正是由于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才成就了一代春秋五霸。正是由于邹忌的虚心纳谏,使齐王发出“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才有了所谓的“战胜于朝廷”。

所以,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所作所为有自信,不动摇,而对别人的对自己的劝诫能仔细分析,从中吸取营养,并不断修正自己的路线,那么成功离他就不远了。推而广之,我国的四化建设正是这样,坚持党的方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不动摇,完整信访制度,人大代表的上访等等,听取基层意见,相信成功迟早会来的。

同学们,先坚持好你的路,不动摇,同时别忘了听取意见,及时修正,相信你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们会发现在高考考试中得48分并不是什么难的事。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结构,也就是得48分的密诀。

前三段,优美的文字,抒情的语言,说明自然界的万物都有自己的运行轨道。这种句式是我们仿句练习中常做的,把它用到你的文章中,这也是作这类练习的目的。

第四段,由自然界的物过渡到人,点明观点“自信为主,听取意见为辅”。

第五段,分论点一,凡有作为的科学家无不是充满自信的。三个压缩的以排比形式表达的外国的事例。事例用压缩的、排比的形式来表现出来真是十分的聪明,在阅卷过程中的确见到大量的把一块糖稀释成一盆水的,而这位考生是把三盆水晒成三块糖,哪个让人觉得有味呢?我认为这位考生的做法的最大好处就是“免俗”,事例大家都知道,不知道也在心理定势思考的范围之内,而如果以压缩的形式出现就能取得内容丰富,居高临下之感。这位考生已得材料使用的一个真谛。

第六段,过渡,同时也表现出思考问题的理性和全面。

第七段,分论点二,听取他人的意见。三个压缩的以排比形式表达的中国古代的事例。

第八段,联系现实。这一段特别容易被大家误会成一种抽象的政治口号,实际上此处是机关暗藏的,我们的四化建设一是走自己的路不动摇,相信自己,二是完善信访上访等制度,听取人民的意见,现实联系得多贴切啊。不过我也为这位考生捏一把汗,因为他这段议论太容易让人等闲视之了,如果没有幸运地被评为样文,也许只能给45分左右,我在试评时就只给了他45分,不过我不是因为这一段,而是在他文章中有几处文字表达的硬伤,另外两组六个事例都有顺序的问题,不过评卷组组长说要在判作文的过程中贯彻“发现长处”的思想,我想这是对的,那种情境下,那样短的时间,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确不错,而且用“发现长处”的观点去考虑问题,的确是一种新的境界,我在家给学生判作文时,挑毛病的时候多,表扬的时候少,所以越判越郁闷,毛病挑多了,学生的兴趣也低了。

6月18日

今天上午我们只工作了一个小时就基本完成了任务,因为系统庞大,所以还有几篇不能及时调处的文章,我们一边聊天着天,一边等候,很久才会有一篇,大部分电脑上都是“正在读取中,请等候……”,大家也有了惜别的意思,毕竟是战斗的友谊嘛,还有互留地址,以期以后联系的。到了9:30的时候,所有的工作都完成了。我一共判了2533份作文,平均分是38.27,整体的平均分是38.46,差0.19分,我认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之内。

后来就是组长总结几天来的工作:

第一,我们的工作是开创性,今年是我省第一年网上阅卷,而我们就是这项开创性工作的参与者,我们将与我省高考改革的历史同在。(说得我不由得把腰都挺直了)

第二,合作意识极强,责任心极强,本着对每一个考生负责的态度,遇到不好把握的文章,有疑则问,既相信自己又能听取他人的意见;工作认真,富于敬业精神。(这一点我也深有同感,特别是在最紧张那几天,偌大的机房一百三十多人,只能听到键盘“噼哩啪啦”的声音,组长说令他想起了“木兰当户织,唧唧复唧唧”)

第三,我们的工作是保质保量地完成的,没有一个考生因为我们工作的失误而影响了前程。(我觉得这话一点都不夸张,没有参加过高考判卷总对高考判卷有这样那样的猜测,经过这一次判卷我认为那些传说都是不攻自破的,因为这些一线来的老师,知道学生学习的难处,是十分敬业的,况且今年是四评制,如果几个老师同时冤枉了你的作文,是不是也有本人的问题呢?)

然后组长就是宣读优秀评卷员,居然没有我,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想这是一个意外。然后大家就领了一下补助,然后就是回家。

现在我已经到家了,经过这近十天的工作,或者对我来说也是一次培训,使我在作文教学上的确学习和思考了许多东西,我想我会把这些思想贯彻到以后的教学中去的。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回来后,有一个我正在教着的,上高二的学生拿来一份她自己说是用一节课加二十分钟写就的高考作文,也就是65分写完的文章,让我打个分。我看后痛痛快快地给了她60分,满分!我想在以前,我可能还要有些“文章好是好,但我要保留我的看法”之类的话,因为她是用武侠小说的形式写的,但有了这次阅卷的体验,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痛快到位,那就不用有什么顾虑,而且我马上帮她输入电脑,转换成印刷文字,以兹鼓励。下面我这附上这篇文章:

题目:无剑道之决战死亡之城

高二学生

阴云压抑着大地,大漠中风烟骤起。夹杂着沙石的烈风拍击着枯树,干燥的空气中弥漫着死亡的味道。这天气本是行旅人的大忌,可武林盟主宝座的诱惑仍使三人不顾暴风的阻挡赶向这里。自前任盟主去逝,此位空有一年之久,人无头不走,所以各门派为此进行了一场争夺之战,死伤无数后,三个人胜出,他们是信之门掌门信己剑客,听之教教主林听剑侠,和一位叫无名剑的年轻人,而今日就是三人相约在死亡城前决战之日。

越接近死亡之城,那种阴寒之气就越重,使人仿佛感到已走在了地狱的边缘。可利益的诱惑仍使三人走到了死亡之城前。虽然三人都以剑闻名,但今天却没人带剑,其实用剑的极致是无剑之剑。内功达到一定高度后,万物皆成剑,甚至于一个信念都可化成剑气,伤人于无形中。而今天三人较量的就是无剑之剑。

空气突然变得紧张,林听剑侠沉不住气了,他首先发了一招“人云亦云”。伴随着这招而来的是林听的狮子吼,“‘人云亦云’是上古中原的招式,集百家之长,取万种精华。古语有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旁观者总是比自己看得透彻,所以别人的话我们都要听。我们听之教之所以百年不倒,也是因为学会了武林各门派的招式,别人的总是对的……”没等林教主发完威,无名剑就用传音入密化解了他的招式。“采百家之长固是好事,但你教中人只采集,不经选择就全吸入体内。虽初学时进步很快,但时间久了都逃不过走火入魔的结局。宋朝时,你教将此功传入宫,结果南宋皇帝习之后,偏听偏信,十二道金牌将岳飞召回,最后不得不在金人的控制下生活,断送了祖国的半壁江山,可有此事?”无名剑这招十分厉害,一下子击中林剑侠之要害,使之深受重伤。

刚刚战完林听,信己的招式随风而至,因为信之门长年深居西域,所以他的招中都充斥着番邦之气和招式同来的是西域自信咒,咒中只有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就是这十一字咒语己让内功深厚的林听侠变得面白如纸。但见无名剑不慌不忙,一招“兼听则明”立刻把自信咒化解于无形中,“此咒本缘自中原,集大成者为春秋时的楚王,但因为他太自信了,而不能听进三闾大夫屈原的劝谏,结果是国破家亡。随后被他的后人带入西域,更名为“西域自信咒”。此招施完,信己侠一口鲜血喷出体外,摔倒在地,数十年功力竟不敌一黄毛小子。

无名剑收招完毕,从怀中摸出两颗药丸,分别塞进两位伤者手中。随后飞身而逝,不见踪迹。正在二侠客惊异之际。大漠中回荡着无名剑的声音:“我本是信之门、听之教传人之子,祖上长居塞外,此次只化解中原武林恩怨,这两丸一丸是‘兼听散’,一丸是‘自信丹’。希望二位服下之后,改变两派陋习,既能集百家精华,又有所选择和自创,从此将中原武术发扬光大。切记,切记,无名剑告辞。”二位伤者对望了一下,随后将药丸一吞而下,一柱香后,二人恢复了内力,相互扶持着出了大漠。

大漠中黄沙滚滚,很快掩盖了剑客的足迹,死亡城又回到了原来的死寂,也许它在期待下次的决战,不过这要再等百年吧!

——全文完——

有以文会友者可以跟我联系,zhyi3401@yahoo.com.cn

 

 作者邮箱: zhyi3401@yahoo.com.cn
标签:高考范文 2004年高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详解(网友来稿)
下一篇: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II详解(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