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930  2018-04-24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与教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李玉叶 

      【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教材内容分析】

      《河中石兽》是人教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版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笔记小说。第五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与“科 学”有关密切关系,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1)、熟读课文;(2)、把握文章条理;(3)、理清作者思路。

      【考纲及考题分析】

      安徽2016语文考试纲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如下要求:

      1.知道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2.正确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句子。

      3.概括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4.初步领悟古诗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安徽中考文言文阅读考题紧扣考纲,考查范围从2008年开始限定在课标推荐的16篇范围内,以单篇或对比阅读的形式呈现,近三年连续为单篇考察。考查的题型和考点比较稳定,分值稳定在15分。

      例证试题:2016安徽语文中考题

      [三](15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合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1)豁然开朗 豁然:____________ (2)阡陌交通    交通:____________ 

      (3)悉如外人 悉:               (4)泉香而酒洌   洌:               

      (5)杂然而前陈者 陈: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对文言实词理解能力的考查。要结合语境解释词义。如第(1)题中的豁然,不能理解为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而是指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第(2)题中的交通也不能简单理解为我们现在日常所说的交通,而是交错相通的意思。

      【答案】(1)宽阔明亮的样子。(2)交错相通。(3)都。(4)清,清澈。(5)摆开。(共5 分,每小题1 分)

      15.解释下列句子。(4 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如下重点词要译出:第(1)句中的“平旷”和“俨然”;第(2)句中的“临”。

      【答案】(1)(这里/桃花源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规则整齐。 (2)到溪水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共4 分,每小题2 分)

      16.《桃花源记》选段已用”//”分为两个层次,请分别概括其内容。(2 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答案】第一层: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第二层:渔人在桃花源中看到的美好景象。(共2 分,意思对即可)

      17.两段选文分别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请简要概括。(4 分)

      《桃花源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醉翁亭记》: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注意题目中要求的是作者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答案】《桃花源记》:没有压迫、剥削和战乱,民风淳朴,人人自由平等,安居乐业的社会理想。

      《醉翁亭记》:百姓生活太平祥和,官员能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共4 分,每小题2 分,意思对即可)


展开全文阅读
      【学情分析】

      1. 学生处于好动思维活跃阶段但往往在学习上针对问题的思考方向会产生较大偏差,所以需要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答题方向,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先行预习课文的文句,再通过熟记词句意义和熟读背诵激发学生兴趣。

      2. 对于简易文言文,实词的释义不可小看,应该以学生初步接触的视角来耐心讲解,多结合古意,有趣味地讲述补充相关课外知识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布置简单的实词解释,简易文言文给学生练习。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语,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1.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1.了解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他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本文选自他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2.交流学习,读准字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柿(fèi)         

      湮(yān)啮 (niè)溯(sù)   欤(yù)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山门圮于河 (    )(2)阅十余岁 (    )

      (3)曳铁钯     (    )(4)湮于沙上 (    )

      (5)尔辈不能究物理 (    )

      (6) 如是再啮   (    )(7)不更颠乎(    )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

      答案:(1)倒塌(2)年(3)牵引,拖着(4)埋没(5)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6)冲激(7)颠倒 (8)按照

      文言文重在读,今天我们就以读为主,按以下四步来进行,这也是我们的学习目标,即:朗读(体会情味)——译读(理解内容)——品读(美点赏析)——背读(积累语言)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体会 

      听音频朗读,要求学生轻声跟读,注意标注字音、句子停顿以及语气语调的变化。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把握朗读节奏停顿。

      (3)通过齐读、分组读、指名读等多种朗读形式,整体感知课文。朗读中要求读出感情,师生进行多方位评价。

      5.译读课文,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小组长整理准备发布,小组合作解决。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2)点拨强化重点词语及句子含义。

      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之”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但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  

      (3)找生通译全文,同桌互译,确保学生通译全文,了解文意。

      6.重点探究

      (1)质疑: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 识的原因及性格分析。  

      三、展示成果,分享快乐

      1.讨论并归纳几类人打捞石兽的方法及结果:: 

       寻找的位置 理由 结果

      寺僧

       求之下流 以为顺流下矣 寻十余里,无迹


展开余文
      讲学家

       求之地中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众服为确论(实则找不到)

      老河兵

       当求之于上流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果得于数里外

      (1)寺僧

      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性格:“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2)讲学家

      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 ”了。

      性格:“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3) 老河兵

      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根据多年经验认为: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当求之于上流 。

      性格: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2.质疑:故事是 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3.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 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4.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 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四、拓展延伸 总结提升

      1.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明确: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 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 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示例:遇到问题要具体考虑,不能想当然。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出真知。希望同学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少闹那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讲学家一样的笑话 。

      2. 课文的结构是怎样安排的,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

      3.写法探究 

      (1)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2)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如讲学家的“笑” 

      (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 (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五、巩固新知 有效练习:

      1.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

      沉焉 古义:________       今义:并列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      今义:一种学科 

      (3)是非木柿    古义:________    今义:判断词  是 

      (4)阅十余岁 古义:________      今义:阅读 

      (5)盖石性坚重 古义:________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6)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_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答案:(1)一起(2)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3)代词,这(4)经历(5)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6)只,仅

      2.布置作业: 

      (1) 熟读背诵本课。 

      (2)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教学反思:

      难点的突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教学这一环节应进行调整:可以先让学生按照老河兵的分析自己去探讨,解读老河兵的分析过程。让小组合作讨论并画出示意图,进行展示交流。最后再出示动画效果,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印象。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河中石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河中石兽》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下一篇:《河中石兽》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