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746 2018-05-14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苏轼《定风波》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一、目标解读
知识与能力: 1.领略苏轼豪放雄健的词风。
2.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 并熟练朗读背诵。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讨论、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难点:1.重点: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2.难点:体会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
二、合作探究:
(一)自主预习:
1、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定风波》是一首记 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 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2、定风波词牌的由来:《定风波》又作《定风波令》,唐教坊曲。
(二)、合作展示:
1. 首句“莫听穿林 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
答案:
2. “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答案:
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答案:
4. 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明确: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
明确:
6、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明确:
7、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三、内化巩固:高考链接: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2)请 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四、知识积累(面对逆境积极心态的 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 春 。[唐]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陆游的《过山西村》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五、质疑反馈
《定风波》导 学案答案
(二)、合作展示:
展开全文阅读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
答案:雨骤风狂。
2. “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答案:闲适、坦然的心态。
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答案:词 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4. 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明确: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
明确: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6、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明确: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7、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三、内化巩固:高考链接:
【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分)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侯晓旭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苏轼《定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王冕传(诸暨田家子)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下一篇: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