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891 2018-05-28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氓》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人物的形象、性格和思想感情;
2.掌握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本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梳理《氓》的叙事情节;
3.掌握诗中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导入:
同 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初读文本,疏通了字词并了解了文章大意,本堂课我们要对文章进行美读、细读和研读。
咱们一起先来看一组有趣 的数据,注意看完之后,你要说说你的感受。请看屏幕。
PPT:
据说,一个人朝另一个人由衷地微笑,需要调动30几块面部肌肉;
一个人鼓足勇气对另一个人说声“我爱你”,至少要消耗3只苹果所能提供的热量;
而当一个人决意遇见另一个人并与之白头偕老,则需要花费20年左右的时间来等待,还得用掉六七十年的岁月才会最后完成。
在这个广大的世界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遇的可能性大约是千万分之一,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大约是两亿分之一,而成为终身伴侣的可能性只有50亿分之一。
同学A,你来谈谈你的感受。嗯,跟老师想的一样:在这个世界上,许多看似平凡的东西,实际上却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特别是对待爱情。
但是,自古而今,喜新厌旧,始乱终弃的却大有人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氓》,一起对春秋时期的这种现象作深入地探讨和思考。
二、美读环节:
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篇文章。
大家觉得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注意?
对,就是语气语调。感觉太平淡了,没有抑扬顿挫,感情的表达还不够。那怎么读才能读出感情来呢?首先还是要把文章的内容,主人公的情感先做一个分析。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完成这个表格。
PPT:
内容 感情基调 语气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参考:
内容 感情基调 语气
第一节 求婚--许婚 喜悦 柔缓
第二节 相思--结婚 幸福 急切
第三节 劝诫 沉痛 激动
第四节 控诉 怨恨 沉重
第五节 反省 清醒 低沉
第六节 决绝 刚强 坚定
三、朗读难点探究:
这种前后巨大的命运反差,使女子的心情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对氓的态度也随之改变,这一点,大家不妨仔细关注一下文中女子对负心汉的称呼。
“氓”-----“子”------“复关”——“ 尔”——“士”
从这点上你看出了什么?读得时候又该注意什么呢?
氓:故事的开头,不带过多的感情色彩,属于客观称谓
子:对男子的美称,两人已约定终身,此称呼充 满爱恋的之情。
复关:以地名代人名。表现女子对男子用情之深,爱屋及乌。
尔:你。两人婚事已成,表现女子对男子的亲近感。
士:对男子的统称,感情上已经产生了深刻的隔阂。女子由自己不幸的遭遇,引发对所有女性命运的反思,对男权社会提出质疑和批判。
结论:一篇文章中对一个人的称谓的变化代表着主人公对他感情的转变,读时要注意。
朗读指导:
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入境”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去,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学生活动:
跟随录音一起朗读。
四、深读环节
合作探究——发现别人之所未见:
展开全文阅读
中国两大诗歌流派分别是什么?现实 主义,浪漫主义。
它们的源头分别是什么?《诗经》、《离骚》。
既然《诗经》被称为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而这首<<氓>>选自卫风,风代表着民歌,那《氓》到底要向我们展现春秋时期卫国怎样的社会面貌或社会风气呢?它的现实主义的特点我们要想办法把它挖掘出来。好吗?我们分四个角度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这四个方面分别是:
1、生产生活。婚恋观念。社会风气。女子地位。
下面分组讨论,每一大组负责一个角度开展探究,并派代表上台来作展示。
明确:
1、生产生活:
(1)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
(2)占卜文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3)农业社会时期,种桑养蚕,朴素的比喻。“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4)社会不安下,战乱频繁。“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2.婚恋观念:
(1)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嫁女儿要丰厚的嫁妆。“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3)女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到夫家就成了劳动力。“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3、社会风气
(1)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男子不重礼 仪,“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女子年长色衰后, 男子喜新厌旧,虐待并抛弃了妻子,“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背景介绍:
自西周未年,奴隶制逐渐没落,厉王与幽王统治时期,政治十分黑暗,社会动乱不宁,在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总爆发中。诸侯上僭于天子,卿大夫上僭于诸侯,陪臣上僭于卿大夫。贵族阶级不能自守其阶级统治,本身大乱;庶人崛起而为大地主、大商人,他们在经济、政治上的势力足以威胁诸侯。整个社会呈现出“礼坏乐崩”的混乱局面。
(3)女子被赶回家是一种耻辱,得不到家人的同情,“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家人不体谅,甚至嘲笑,讥讽,女子命运悲惨。
娘家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
4、女子地位
(1)女子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有自由恋受的机会。
春秋时期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郑、卫一带风俗更是浪漫,桑涧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投李报桃,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
(2)男尊女卑,女子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明明是男子失德,三心二意,但受伤害 ,遭驱赶的却是女人。“淇水湯湯,渐车帷裳”。女子回娘家后又不受待见,得不到娘家人的保护和同情。
所以本诗反映了女子在古代的地位。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五、根据以上的分析,大家总结一下女子 被抛弃的原因是什么?请试加以概括。
1、年老色衰,男子喜新厌旧。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2、男子骗情是为骗财,钱财挥霍一空翻脸不认人。
3、男子富而忘义,士,这男子可能后来发达了,就忘恩负义了。
4、女子经济不独立,无权利。
小结:1.有氓的个人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社会原因。男权社会,女子依附于男子,一旦男子变心,女子的生活便得不到任何保障。
2.婚姻的幸福,必须建立在男女人格平等,社会、经济地位等各方面平等的基础上。
象《氓》这样的作品表达两性间哀乐之情的诗歌流露出人性最真实的情感,可以说是《诗经》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分,然这也并不能覆盖生活的百态千姿。
《诗经》的博大海量还涵盖了人民的远征之苦,劳役之怨,国难“黍离”之悲,羁旅怀乡之思,而爱国主义的战争诗与颂扬生活的劳动歌,以及不满黑暗政权官僚的政治讽刺诗,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精彩多面的内容,配以种种绘声绘色的写实手法的调味,使得 《诗经》如一盘百味俱全的盛餐,在文学长桌上香远溢芳,无愧乎中国几千年现实主义艺术的源头。
总结:《诗经》为什么能被称为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通过本文的学习,你了解到了现 实主义的什么特点?
1、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和批判现实;
2、在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文风朴素,语言简洁,比兴巧妙,人物形象真实、自然而生动,生活画面亲切感人等。
六、天下最亲密的关系是夫妻关系,而天下最危险、最脆弱的关系也是夫妻关系。当爱情走入婚姻,家庭怎样才能牢靠?夫妻关系如何才能持久?
请女生从现代女性的角度谈一谈。
请男生从现代男性的角度说一说 。
你会怎么说?两分钟,写好,交流。
世上没有不变的情感,只有在变化中不断更新和不断充实的情感。世上没有架在空中的爱情,只有在实实在在、平平淡淡的度日中生长起来的爱情。涉及夫妻关系的因素实在太多了。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七、总结:《诗经》《氓》里的主人公的悲剧虽然有着那个时代的特殊性,但其实也有一定的普遍性,那么
师寄语:且行且珍惜。不思反矣,亦已焉哉。
对于爱情,她坚贞不渝;对于背叛,她勇敢决绝。
生活是一种妥协的艺术,很多人在其中迷失了自我,向婚姻,财产等低头。“既然你已不再爱我,那我何必再为你苦守”氓的主人公正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从这点上来说,本诗留给大家借鉴的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以自己独特 的视角去探讨。
八、布置作业:课后写一篇短评,字数500字以上。
侯晓旭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氓》优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氓》教学简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下一篇:
《氓》名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