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404  2018-05-29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四《离骚》第1课时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屈原生平点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   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qing导入 (1)衷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2)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3)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 4)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 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

      (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的。 

      二、解题

      1、关于作者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1953年,屈原以诗人身份同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的文学家拉伯雷,古巴的作家和民族运动领袖何塞•马蒂一道,成为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 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 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中国大百科全书》屈原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 、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 ,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 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 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 、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抱石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展开全文阅读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 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出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及其势力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2、简介“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楚辞》的编纂始于西汉,汉成帝河平三年,文学家刘向领校中秘书衔,负责整理屈、宋作品,编定《楚辞》。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 ,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 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 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楚辞在汉代又被称作“赋”,如司马迁在 《史记》中称屈原“乃作《怀沙》之赋”。实际上,楚辞作为一种产生于楚地的独立诗体,是不应与汉赋混淆的。汉赋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称“带韵散文”的作品。赋一般用主客问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楚辞则不同,它虽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致,含有叙事成分,但它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是一种诗歌。】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以屈原为代表所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总之:“楚辞”既是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也是一种文学体制的名称。

      3、关于《离骚》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离骚,即遭忧。明己之遭忧作辞也”。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离,别也;骚,愁也。即别愁,离别君王后的愁思”。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但一般认为离骚:离 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2462字,分93节(全诗373句,2490字,分93节)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 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

      二、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提示:“兮” 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3)质疑释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

      ①重要词语(投影) 

      苗裔(yì):后代子孙    孟陬(zōu ):正月     揆(kuí)揣度    扈(hù)被、披 


展开余文
      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    汨(yù):水急流貌    搴(qiān):攀、折 

      阰(pí):山坡、岭上    骐骥(qíjì)骏马   申椒(jiāo)申地产的椒 蕙茝(chǎi)香草名 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    惮(dān):害怕 

      捷径:比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zhǒng):脚后跟     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jiǎn):忠贞的样子     羌(qiā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 赐给 

      辟:通“僻”,幽僻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正 通“证”

      何桀、纣之昌被兮  被通“披”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 命名 

      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 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④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 /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 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 / 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的文章 

      纯粹:美德,完美 / 1、不搀杂别的成分 2、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捷径:邪出的小路 / 近路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 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 / 关于军事的 

      ⑤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全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 后置 

      (4)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苏教版必修四《雷雨》优秀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下一篇:苏教版必修四《离骚》第2课时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