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文言文阅读翻译
阅读:1703 2018-06-06
标签:
文言文阅读翻译
贞观政要•论俭约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 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 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 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徵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必须贵顺物情 物:人
B.宫中卑湿 卑:地势低下
C.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 品秩:品级身份
D.每节己以顺人 节:节约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
B.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固请至于再三
C.请营一阁以居之 每节己以顺人
D.竞为无限,遂至灭亡 若遂来请,糜费良多
10.以下六句话,全都是唐太宗崇尚俭约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②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 ③财帛富饶,无饥 寒之弊。④若遂来请,糜费良多。⑤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⑥公所奏对甚善!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⑤⑥
1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A.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B.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C.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
D.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
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疾 病困扰也决不造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
D. 魏徵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3)
(2)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3)
(3)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3)
【参考答案】
8. D(解析:D 项,结合上下文可知,“每节己以顺人”的意思是节制自己来顺应他人。“节”应译为“节制”。)
9. C(解析:C项,两个“以”均为连词,“来”。A项,第一个“故”是名词,原因,第二个“故”是连词,所以。B项,第一个“固”通 “故”,所以,第二个“固”,坚持。D项,第一个“遂”,最终;第二个“遂”动词,顺遂,这里可译为“同意”。)
10. C(解析:从原文来看,③句是崇尚节俭的结果,④句是崇尚节俭的表现,⑥句是唐太宗对魏征劝谏的评价。这三个句子都不是“唐太宗崇尚俭约的原因”,因此凡是选项中有这三个句子中任何一个的,都不是答案。故答案应为C项。)
展开全文阅读
11. 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云”是“说”的意思,其后应断开,故可排除BD两项。比较AC两项,“无益害有益”应是“做”的宾语,“可欲”是“见”的宾语,所以“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后应分别断开,据此可推断句意为“古人说:‘不要做无益的事来损害有益的事’。‘不寻求那些满足私欲的东西使民心不乱’”。故答案应为C项。)
12. D(解析:D项,“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不当,由原文“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可知,魏徵认为,隋炀帝喜欢奢侈,他为了奢侈而滥施刑罚,导致亡国。并非从 “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 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 比即能发现问题。)
13.(1)我的德行比不上汉文帝,而兴建的费用要超过他,难道是作为百姓 父母的君主所该做的吗?
(2)帝王之所以希望这样,是为了放纵逸乐,百姓之所以不希望,是因为劳苦疲累。
(3)拿自己的欲望顺应民情的就会昌盛,靠百姓来博取自己欢乐的就会灭亡。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逮”,比得上;“费”,耗费;“过”,超过;“为人父母”,此处指当皇帝;“岂……也”,难道……吗?(2)“放欲”,放纵逸乐;“劳弊”,劳苦疲累。(3)“以”,拿;“从”,顺应;“昌”,昌盛;“乐”,使……欢乐。)
【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从古帝王凡有兴建营造,必须重在依顺民心。当
年大禹开凿九山、疏通九江。使用人力极多,而没有怨言,是因为民心希望这么做,而为 大家共同享有的缘故。秦始皇兴建宫室,而百姓多指责议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和大家共同享有的缘故。古人说:‘不要做无益的事来损害有益的事’。‘不寻求那些满足私欲 的东西使民心不乱’。可知见到那些能满足私欲的东西,心就一定会乱了。至于精雕细刻的器物,珠宝玉器和服饰珍玩,如果任意骄奢下去,那么国家危亡的日子就会立即到来。从王公以下,住宅府第、车服、婚嫁、丧葬,都得按照品级,不应服用的应一概禁绝。”这样20 年间,社会风俗崇尚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没有饥寒之苦。
贞观二年,公卿大臣上奏说:“依照《礼记》所说,夏季最后一个月,可以居住在台上的楼榭里,如今夏署尚未消退,秋季绵绵细雨刚刚开始,宫里低下潮湿,请营建一座楼阁来居住。”唐太宗说:“我有气息不顺的毛病,怎适宜于住在低下潮湿的地方?如果同意奏请, 就会花费很多钱财。从前汉文帝准备兴建露台,因为不愿用掉相当于 10 户人家家产的经费而作罢。我的德行比不上汉文帝,而兴建的费用要超过他,难道是作为百姓父母的君主所该做的吗 ?”公卿大臣们再三恳请,太宗始终没有同意。
贞观四年,唐太宗对 侍从的大臣们说:“宫室殿宇盖得宏伟装饰得华丽,游览玩赏水池楼台,是帝王所希望的,是百姓所不希望的;帝王之所以希望这样,是为了放纵逸乐,百姓之所以不希望,是因为劳苦疲累。孔子说:‘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那就是恕吧! 自己 所不愿做的,切记不要强加给别人。’劳苦疲累的事情,实在不该强加给百姓。我被尊为帝王,富有四海,什么事情都凭我一句话,我确实能自我节制,如果百姓不想那么做,就一定顺应民情。”魏徵说:“陛下本来爱怜百姓,经常节制自己而顺应民情。我听说过:‘拿自己的欲望顺应民情的就会昌盛,靠百姓来博取自己欢乐的就会灭亡。’隋炀帝一心贪得无厌,专门喜欢奢侈,主管部门每有供奉营造,稍微不称心,就要施加严刑峻罚。上边有所喜好,下边必然做得厉害,大家争相无限制地放纵淫逸,很快就会导致灭亡。这不是书上写的,而是陛下所亲眼目睹的事实。正因为他无道,所以上天才让陛下来取代他。陛下如果认为已满足欲望,那么今天就不仅仅是满足了,如果认为不满足,再超过现在万倍也不会满足。”太宗说:“你的奏对很好!不是你,我怎能听到这些话呢?”
标签:
文言文阅读翻译
贞观政要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中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及扣分禁忌
下一篇:
记叙文阅读知识与答题技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