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510  2018-06-10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雨霖铃》名师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义乌六中 朱晓冬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柳永词作的特点及创作风格。

      2.积累字词及名句,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感受意象,领会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体会作者沉重伤感之情。

      2.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2.感受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2.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1.感受《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别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江淹曾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柳永笔下的离别《雨霖铃》。

      (二)作者背景介绍

      1.作者介绍

      柳永 (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原名三变,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

      2.写作背景介绍

      本词是作者晚年赴屯田员外郎任所作的。柳永屡试不第,一生落魄,到了晚年宋仁宗景祐元年才考上进士,却并没有得到重用,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官途失意的压抑,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内心充满哀怨,于是作此《雨霖铃》已寄别恨。

      (三)解题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翻制而成。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纠正字音,把握节奏。

      2.初步把握本首词的感情基调和主题。

      (五)具体分析

      1.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实写为主。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写了地点(长亭)时间(晚上)季节(秋季)。寒蝉,是蝉的一种。《礼记》中说:“孟秋之月,寒蝉鸣。”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叫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首句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凄切”。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这句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 “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留恋处,兰舟催发”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5)总结:上片写离别时难舍难分心情。

      2.下片分析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下片开头写情,泛论离愁别绪自古如此。“伤离别”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寒蝉凄切) 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展开全文阅读
      (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更加突出了离愁之深。

      (4)总结:下片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六)整体归纳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中暗含无限情思。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别时场景实写,别后情景虚写,虚实相结合,层层铺写,营造出一种哀婉、无奈、凄清的别离氛围。

      (七)总结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词。

      2.用细腻形象地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文体不限。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雨霖铃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晏殊《蝶恋花》精品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下一篇:《蝶恋花》名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