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351  2018-06-11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苏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声声慢》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

      1. 诵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品读赏析,学习本词寓情于景,层层渲染的写作手法。

      【资料链接】

      走进作者,背景介绍: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朗读全词,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思考:那些景物触动了词人的愁思?

      二.赏析全词1.齐读上阙。

      2.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 惨惨戚戚”,为全词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反复 品读,体会本句的表达效果。 B级(点拨:结合写作背景、作者 当时的处境进行理解)

      3.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传达出词人怎 样的思想感情?C级(点拨:可联系我国古典诗歌中“酒”的象征意义来体会)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旧时相识”的雁触动了词人怎样的情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思?C级 (点拨:联系词人前期词作《一剪梅》中的句子来理解,“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二)赏析下阙

      1.齐读下阙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一句描绘出词人怎样的生活状态?C级 (点拨:黄花即菊花,词人在《醉花阴》中曾用“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描写思 念丈夫的闲愁,注意对比两首词的不同。)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大胆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诗意的语言还原此句描绘的情景。梧桐材质清脆,古时常用来制作古琴,叶子硕大茂盛,落叶较早,有“一叶落而天下知秋”之说,因此雨打梧桐容易引起人的愁思。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一直到黄昏都没有停止。一滴滴、一声声,滴进她的心坎,敲击震撼着她的心扉,不得安宁,无 法解脱。秋风带来寒意,秋雨带来惆怅,落叶让人更感失落。风声,雨声,落叶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伤心。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作者不由得发 出一声叹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有时放,自然而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只能是却 道天凉好个秋了。 

      [研读探究]:有人认为,李清照后期词作中的愁绪,只是抒写了她作为一个落难贵妇人 的个人哀愁,是低沉的、消极的,对此你是如何看的?

      【学习总结】鉴赏诗词要注意到几个问题:

      1、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结合身世背景解读。

      2、研读关键词句,如诗眼、抒情句、意象。

      3、发挥联想,还原画面,揣摩作者意图。 

      【当堂检测】背诵并默写全词。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苏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声声慢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下一篇:《登高》优秀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