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386 2018-06-23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苏武传》学生导学案(四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的能力和习惯。
3、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4、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知识链接】
(一 )作者及《后汉书》: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二)寻背景:
1、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 。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苏武年轻时凭著父苏建的庇荫,与兄苏嘉、弟苏贤皆为郎,后升为栘中厩监。时汉朝不断讨伐匈奴,多次派使节互相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人,汉朝也扣留匈奴使节以相抵。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苏武回到长安。昭帝下令苏武带一份祭品拜谒武帝园庙。官拜典属国,俸禄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官田二顷,住宅一处。常惠、徐圣、赵终根都官拜中郎,赐丝绸各二百匹。其余六人因年老而返乡,各赐钱十万,终身免徭役。
苏武活到八十余岁,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去世。
(三)人物传记常用词语积累:
(1)跟官职有关的:(见《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
(2)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3)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4)表人物地位的:贵、贱、卑、官绅、豪
(5)表人物个性的:埂、鲠、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骨鲠、正直、恺悌、鲠切、聪、慧、敏、木讷、奸、佞、诈、狡猾、危坐(俨然)、阿谀、献媚、谄谗、谲
(6)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7)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
(8)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9)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10)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11)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12)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13)表喜乐的:乐、欣(然)、悦 (说)、欢
(14)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切厉、骂、责、罹、戾、诟、谩
(15)跟马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16)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遽
(17)表揭发的:劾、讦、揭
(18)跟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浩、(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19)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2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第、登第、 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21)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22)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23)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24)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25)表监狱的:囹圄、狱
(26)跟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27)表布匹的:布、麻、匹 、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 、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28)表穿戴的:纨绔、布衣、结、履、印、绶、冠、冕、巾、弁、弱、冠、笄礼、免冠、带
(29)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30)跟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
(31)跟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荒、凶、歉
(32)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预学能掌握的内容】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①稍迁至栘( )中厩( )监( );
②数( )通使相窥( )观;
展开全文阅读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 )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 )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归汉;
⑦置煴( )火,覆武其上;
⑧拥众数万,马畜( )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
⑩毕今日之驩( )
2、填空: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 体 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 ”为“志”,取消“世家”并入“ ”,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 ”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第一、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1、激发兴趣:
2、明确学习目标:
二、【合作学习】
(一)【自主探究】熟读课文,初步疏通词句。
【环节一】
诵读第1--2段,学生自主翻译2段译文,提出不会的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1、重点词语及翻译:(自主总结归纳)
2、重点句式及翻译:(自主总结归纳)
【环节二】
诵读第3--8段,学生分组、分段翻译这部分译文,提出不会的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1、重点词语及翻译:(自主总结归纳)
2、重点句式及翻译:(自主总结归纳)
【环节三】
诵读第9、10段,学生自主翻译这2段译文,提出不会的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1、重点词语及翻译:(自主总结归纳)
2、重点句式及翻译:(自主总结归纳)
第三、四课时
一、【合作探究】生生互动:交流学习成果。
1、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2、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3、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二、【当堂检测】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1、通假字: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意思。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②与旃毛并咽之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⑤信义安所见乎 ⑥法令亡常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⑧武父子亡功德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⑩始以强壮出
2、古今异义: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古今意。
(1.)卧起操持 操持:古义: 今义:
(2.)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义: 。今义: 。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 。今义: 。
(4.)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 。今义: 。
(5).独有女弟二人。女弟: 古义: 。今义: 。
(6.)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古义: 。今义: 。
(7).武等实在 。实在:古义: 。今义: 。
(8.)稍迁至栘中厩监。稍: 古义: 。今义: 。
展开余文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 古义: 。今义: 。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 古义: 。今义: 。
(11).此必及我 。及:古义: 今义:
(12)会论虞常。论: 古义: 今义:
(13)以货物与常。货物: 古义: 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3、词类活用: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2)空以身膏草野
(3)反欲斗两主 (4)单于愈益欲降之
(5)何久自苦如此 (6)王必欲降武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 (2)羝乳乃得归
(3)杖汉节牧羊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4、特殊句式:指出下面各句式的特点并翻译句子。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为降虏于蛮夷
何以汝为见
子卿尚复谁为乎
何以复加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非汉所望也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见犯乃死,重负国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皆为陛下所成就
一、【总结提升】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 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
展开余文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 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 绐:欺骗
D.吾亦恨之 恨:痛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上发兵以御之 ②杀之以应陈涉
B.①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①其意不在错也 ②齐国其庶几乎
D.①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②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 辞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4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 )
①错为人峭直刻深
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③迁为御史大夫,请渚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⑤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能。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二、【写作素材积累】
永远的苏武(高考满分作文)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 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旄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才是历史的永恒;铭记,才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 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侯晓旭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苏武传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张衡传》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下一篇:
《张衡传》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