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课堂实录
阅读:1271  2018-06-24
标签:课堂实录 高一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一课堂实录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精彩教学镜头集锦及特级教师点评
教学镜头一:震撼心灵的声音

      湖北孝感航天中学 陶加辉

      师:赋予北大灵魂的蔡元培在就任北大校长时北大的现实是怎样的?

      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学习动机不纯。

      生:“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唯争分数之多寡”,学习风气不正。

      生:还有“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只顾个人。

      师: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学生?

      生:这是一群学习动机不纯,学习风气不正,只想做官发财、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只考虑自己的学生。

      师:大家找的信息很准确。北大的学子怎么会是这样的?仅仅是他们个人的原因吗?我们再找下文中体现时代背景的句子。

      生:“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

      师:筛选信息很到位。提取一个关键词“道德沦丧”。蔡校长清醒认识到,此时中国真正的危机,是道德和信仰的危机。蔡校长直面沉疴弊病,提出了三点希望,这能看出演讲词的什么特点?

      生: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师板书:针对性)

      师:蔡校长提出三点希望“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为什么要先讲“抱定宗旨”?为什么将“敬爱师友”放在最后来谈?(生讨论)

      生:“宗旨”就是做事情的初衷和目标。一个人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何谈发展?何谈未来?而且这个目标必须是正确的、充满正能量的,既“宗旨不可以不正大”。

      师:是的,“宗旨”是行为的起点。那“砥砺德行”为何紧跟其次?

      生:学识高深的人不少,但如果不能走正路,不务正业,一定会惹大祸,造大孽。当下有个说法:“小偷不可怕,就怕小偷有文化。”所以品德修养很重要。

      师:对,你的总结很精炼、形象。“德行”是行为的保障。那“敬爱师友”为何放在最后?

      生:“敬爱师友”是一个人接人待物的涵养,是情商。

      生:对,人智商高是好事,但情商低真的很麻烦。就像有些同学性格孤傲,或者脾气火爆,同学关系没处理好,影响学习,影响进步。

      师:如此,蔡校长的三点希望是循序渐进,不能随便颠倒顺序。蔡校长发自内心的生命律动充满了理性的光辉,这也体现了演讲稿的另一个特点——

      生:逻辑性。(教师板书:逻辑性)

      师:有的同学质疑:演讲词是讲给别人听的,语言要浅显通俗才会让听众理解,然而本文是半文言文的,有些词句不太好懂。所以本文不能算是优秀的演讲词。请同学们帮蔡校长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生:演讲要看对象,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本次演讲听众是北大的学生,有文化基础。

      生:结合时代背景,1917年,白话文运动才刚刚开始,还没有形成潮流。所以,人们的书面表达还有浓厚的文言色彩。

      师:所以,这篇用浅易的文言文与口语糅合而成的演讲稿在当时听众听来应该是符合演讲词特点——通俗性的。(板书:通俗性)

      师:在演讲中,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蔡元培先生百年前在北大的就职演说,不仅唤醒了当年的北大学子,也打动了我们的心灵,请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那一句。

      生:“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蔡校长对学生有批评和担忧,恨铁不成钢,这体现了他金刚怒目的一面,爱之深,方能责之切。

      生:“不唯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

      师:你感受到蔡校长的什么情感?

      生:蔡校长劝勉鼓励学生在德行上共同进步,寄寓他深切厚望,语重心长。

      师:类似这种情感的还有吗?比如说在“抱定宗旨”这一部分。

      生:“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问心无愧,于我何损?”

      师:你觉得这一句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生:对广大学生的期望,对别人的看法,不要过份在意,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就可以了。

      师:激励之情,对吗?大家看看“弭谤不如自修”什么意思?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

      生:消除别人对自己的诽谤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师:说得非常好,消除诽谤最好的方法是加强自我的修养,老师注意到这句话的人称代词是“我”,这本应是校长对学生说的话,应该用“你们或诸君”才对呀。“弭谤莫如自修,人讥诸君腐败,而诸君不腐败,问心无愧,于尔等何损?”这样改好不好呢?


展开全文阅读
      生:不好,用“我”能体现蔡校长与学生站在一条战线上,共同面对外界的指摘,拉近了他与学生的距离。

      师:你是一个很善于体会别人内心的人,这正是蔡校长设身处地的忠告,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蔡校长是痛心中有希望,愤怒中含激励,所以,演讲最震撼人心灵的不在于文辞的华美,而在于什么呢?

      生:感情的真挚 。(板书:情感性)

      -------------------------------------

      教学镜头二:一个“抱”字定宗旨

      山东省淄博第六中学 刘永胜

      师:如果让大家在“定宗旨”前面替换一个动词,大家会选用哪个字?(生讨论)

      生:我会用“立”字。“立”可以与“定”组成“立定”一词。(生笑)这里,“立”是“确立”的意思,“立定宗旨”就是确立明确的宗旨。

      师:可不可以把“立定”理解成大家首先想到的意思,它就是一个口令,命令行进的人停下并立正呢?

      生:(灵机一动)完全可以!在确立的宗旨面前“立定”,表现出宗旨的正大高妙,也表现出人在宗旨面前的虔敬和敬仰之情。(鼓掌)

      师:说的真好!这名同学发现了一个问题之后,又在此基础上灵机一动,发现了新大陆。其他同学的答案呢?

      生:我会用“守”字。“守”是“坚守”的意思,“坚守宗旨”,就是无论在多么困难、多么不易的情况下都要守住宗旨,不忘初心。用一“守”字,表明了作为一名大学生对知识的极度渴求。

      生:我会用“咬”字。(生笑)我们学过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咬定”指的就是竹子的根扎的特别结实;“咬定宗旨”,就是宗旨在内心极度稳固、扎实,而且“咬”还能让人想到咬牙坚持的场面,和刚才那名同学讲的一样,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都得坚守宗旨。

      师:大家选的都非常好,选好了动词后,对自己的选择作了充分又新颖的解释。蔡元培先生却用一“抱”字,大家觉得与我们所选用的词语相比,妙在何处?(生讨论)

      生:“抱”字显得特别有安全感,(生笑)而且表现出对宗旨的全力付出。就像我们对于一个孩子,最好的感情表达方式就是拥抱他,这样孩子会感到特别安全和温暖,我们也觉得特别放心。一名学生“抱”定宗旨,这个“宗旨”就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生鼓掌)

      生:“抱”还可以理解成“怀抱着”“心中存着”的意思,那么,“抱”定宗旨,“宗旨”就不仅仅是外在的东西,而是一个人内心坚守的、恒定的理想信念。成为信念,更能指引人的行为。

      师:说的真棒。请大家伸出胳膊,做一个紧紧抱东西的动作。(生纷纷做该动作)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最后,你的右手放在了什么地方?

      生:胸膛。(生笑)

      师:胸膛里面是什么?

      生:(异口同声)心脏!

      师:对!当你紧紧拥抱一样东西的时候,最后会把手落在最靠近心的位置,就好像一个人怀着最虔敬的心情去祈祷着什么,带着最坚定的信心从事着什么。一个“抱”字,宗旨就从一个目标变成了一种信念。因为,“抱”字连心。(生频频点头)

      师:蔡先生要求学生们抱定怎样的宗旨?

      生:为求学而来!

      师:抱定了求学的宗旨,会有怎样的结果?

      生:宗旨既定,自趋正轨。

      生:则其造诣,容有底止。

      师:用现代汉语说就是——

      生:学有所成!

      师:如果没有抱定求学的宗旨,会有怎样的后果?

      生:宗旨既乖,趋向自异。

      生:误己误人。

      师:蔡元培先生明确大学的性质,直指当时的学风存在的问题并大谈其危害,就是要树立学术至上学问为先的大学风气,扭转当时学校里乃至社会上存在的求学为升官发财的不正之风,让百废待兴的学术气氛百废俱兴。在他的聘请下,李大钊、胡适、鲁迅、辜鸿铭等学术大腕,纷纷走上北大讲台,传播文化知识,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战场。一批又一批的北大学子,成为了学界泰斗,诸如俞平伯、茅盾、朱自清等等,不可胜数。这就是蔡先生想要建成的北大,这就是蔡先生想要培养的学生。可以说,先生改变了北大,北大改变了中国。(生频频点头)

      师:蔡先生要求学生为求学而来,他自己是不是这样一个能“抱定宗旨”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从蔡先生的开场白可以看出来。一任新校长初次亮相,非常有必要介绍自己。但蔡先生的亮相,没有炫耀自己的学识,也没有炫耀自己的履历,而是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用简洁明了的话语表明自己的工作作风。而且他给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是以求学为宗旨,并且放在了第一条,还占用了最大的篇幅。

      生:从文章最后一段可以看出来。蔡先生说他上任之后的最需做的两件事:改良讲义,添购书籍。这两件事都围绕学习,与自己所提倡的学术至上、求学优先的原则完全一致。

      ……

      ----------------------

      教学镜头三:以“问句”为切入点深读

      辽宁盘锦辽河油田第一高级中学 景慧颖

      PPT:

      “问心无愧,于我何损?”

      “又何必来此大学?”

      “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

      “又岂本心所愿乎?”

      “岂非与原始之意相反乎?”

      “况堂堂大学生乎?”

      师:此篇演说,多有问句,请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具体说一说这些问句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生:强化自己的观点,使得自己的观点更为鲜明。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全文条分缕析地围绕“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在演说,六个问句又散落在这三部分,都是在强化自己的观点。

      生:这种问句增强了演说的针对性,也必然会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引发听众的思考的。给平稳的演说,带来阵阵的波澜、起伏。


展开余文
      师:在情感态度方面,这六个问句可以如何分类呢?

      生:这六个问句,要么是劝勉鼓励的,例如;要么是质疑强调的,例如;要么是奉劝提醒的,例如。

      师:这种分类不错,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角度。不过,大家还可以有别的分类。(思考5分钟之后)有没有同学要说一说自己的分类。(没有同学发言)那么,这个问题留到课后再充分思考。

      生:老师,我说的不是分类,但是我注意到这六个问句,潜藏着“对比”,一正一反,一对一错,再加上问句所具有的天生“吸引力”,听众不自觉地会进入演讲者所设定的演说目的中去。在不知不觉中,听众就会受到启发、震撼,演说的目的就顺利地实现了。

      师:是这样的!这种“疑问”加“对比”的组合,使得整个演说更为生动、精彩,使得论说的“道理”更为明晰。这六个问句,在语气上,一定是有差异的,大家思考一下。(思考5分钟之后)哪位同学谈一谈?

      生:较之其余,质疑语气更为强烈,这两句反问一说出,当时现场必然是短暂的鸦雀无声的。

      师:这两处语气为什么会如此强烈呢?

      生:这两处是针对当时北京大学学生群体中,“学”与“德”出现严重问题而说的。一部分学生,“平时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一部分学生为当时社会“败德毁行”的流俗所染。这些是让蔡元培最为憎恶的、担忧的,也是务必要革除的。因此,强烈的质疑反问语气不仅有对一部分“学、德”出现问题学生的警告,也是在提出要求,重振学风、校风。

      生:我补充,这两句都用了“岂非”,翻译成“难道不是”,再加上后面“?”号,双重否定表肯定,其语气必然强烈。

      师:我注意到这两句都说了“求学初衷”、“原始之意”,这两个词语显然有一致性,那么到底什么是北大学生应该有的“求学初衷”、“原始之意”呢?

      生:求学初衷、原始之意应该在于“研究高深学问”,济世报国,不在升官发财;在于砥砺德行,力矫颓俗,而不在于安逸享乐。

      师:回答得不错。

      生:老师,我觉得这六个句子根本不是问句,而应该是感叹句。教材应该将这六处问句,直接变成感叹句,这样效果应该会更好。

      生:我不同意,因为这是演讲,这里的问句,就包含了感叹语气,何必要改!如果要改,演说缺了质疑语气,其教育效果就会被削弱。

      师:我的观点也是保留问号更好,但是也很欣赏刚才那位同学的大胆修改!

      师:今天,通过对这六个问句的理解分析,就能立体式地感受到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决心与意志,他对中国教育风气的改革具有重要的价值。正如梁漱溟所说:“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学问,不在事功,而只在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世。”(《纪念蔡元培先生》)

      ------------------------------------------

      教学镜头四:最后一段是“画蛇添足”吗?

      刘波 陕西绥德中学

      生:老师,我在阅读中有个疑惑,可以说吗?

      师:请说。

      生:蔡元培先生在前几段中已经将自己对北大莘莘学子的要求交代得很清楚了,最后一段是不是有点“画蛇添足”?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也是我想提问的。同学们也想想。

      学生思考。

      生:我认为不是,最后一段开头“余到校视事仅数日,校事多未详悉,兹所计划者二事”,表明这一段中所说的是蔡先生即将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做的表态。就职演说不能只有对他人的要求,更要有自己对有关问题的表态才行。

      师:很好,这位同学抓住了最后一段的中心句,从就职演讲的结构上分析,认为最后一段是蔡先生的就职表态,不能缺少。那蔡先生做了什么表态?

      生:改良讲义和添购书籍。

      师:下来我们一起朗读“改良讲义”这段文字,并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理解。

      (师生朗读)

      生: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和中学、高等院校的学习不同,大学生不能只依靠老师的讲授来学习。

      生:对,要靠自己潜心学习,才能创新。

      生:大学里那些高深学问的“细微末节,以及精旨奥义”,只能靠自己的潜心学习,才会有自己的独特心得。老师的讲义只能是参考,太多、太细了,有时会像我们现在的参考书一样,会造成思维定势,妨碍思维创新,显得不实用。

      师:哦?看来蔡先生的讲义改良不仅对大学生的求学很实用,更重要的是对北大学子的求学做了科学指导。那蔡先生在“添购书籍”中,力求“典籍满架”,但是“广为购办”的却是“新出者”书籍,大家认为他说的这个“新”字又指什么?

      生:做学问不能只注重“旧”,还应该关注“新”,“新”指最新学术动态。

      生:我认为“新”还应该有当时最新的时政动态,在文章前部分的“诸君告”三件事中,蔡先生是紧紧结合时代背景展开论述的。

      生:新不能单指中国的,还应该有外国的。蔡先生执掌北大后,请来了潜心旧学的刘师培等,也请来了代表新文化的陈独秀、鲁迅等,更请来了留美博士胡适,当时欧美的著名学者杜威、罗素等。

      师:大家对“新”的理解很到位。我们的分析是否可以总结为:求学还需关心时政,古今中外兼容并包?

      生齐答:是。

      师:从蔡先生表态的两件事中,大家总结一下他关注什么?要求如何去做?

      生:求学,要科学、实用,兼容并包,有自己的创新。

      师:当时的北京大学百废待兴,蔡先生为什么要首选做这两件事?

      生:蔡先生说自己“到校视事仅数日,校事多未详悉”,初来乍到,不熟悉情况,自然说的少。但是作为前清翰林,加上外出游学多年,他对求学很熟悉,所以避虚就实,说明他为人实诚,不空谈。

      师:从写作背景中我们已经知道,蔡先生决定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前,有许多亲友劝说他不要去,更有很多社会人士认为他会将自己的清誉毁于一旦。那么,蔡先生去北大前,真的对当时北京大学的情况不知情吗?

      生:不是,我想蔡先生就任前是做了很多调查的,也思考了很久,才做出决定的,不然他不可能很有针对性地“更以三事为诸君告”,提出“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对当时的北大学子从大学的认知、人生志趣的取向和个人品德的修养提出要求。

      生:蔡先生是谋定而后动的,不然他也不会在最后一段中从讲义改良、添购图书方面对学生的求学进行有意引导。

      生:是啊!我明白了,明志、修德之后,必然是求学,最后一段中的两件事是蔡先生结合自身求学所得,对北大学子做出的求学指导,这是对前文明志、修德的有效补充,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生:将第一句“余到校视事仅数日,校事多未详悉……”和最后一句“今日所与诸君陈说者只此,以后会晤日长,随时再为商榷可也”放在一起,更可以看出他为人谦逊、治校民主,在谈到如何治理学校,蔡先生认为大家可以随时商议。

      师:大家的讨论让我对最后一段的作用逐渐明晰了,哪位同学帮老师从文章结构、内容主旨、人物形象等方面梳理一下答案?

      生:最后一段从结构而言,自我表态是就职演讲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内容而言,科学实用、兼容并包、追求创新的求学是对北大学子明志、修德之后的必然指导;从人物而言,体现了蔡元培先生为人实诚、谦逊,治校民主。最后一段不仅不是“画蛇添足”之笔,反而有“画龙点睛”之妙。

      --------------------

      语文教学有“三告——《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镜头点评/肖培东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蔡元培先生在1917年就任北大校长时发表的就职演讲,指明了教育的宗旨和教育的方向,脉络清楚,一气呵成。文章字字珠玑,处处闪耀着教育的智慧的光芒,是一篇经典的演讲词。“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这“三告”在当时更是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不仅唤醒了当年的北大学子,开启了北大一个新的纪元,在我们今天看来仍很有意义,可谓历沧桑而弥新。细读本期镜头,仿蔡元培先生之“三告”以做点评。

      一曰抱定宗旨。钱梦龙老师在进入教学过程之前,总要这样自觉地问问自己:“我教的是一门什么课?为什么要教这门课?这样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什么意义?”这也是在提醒我们要坚守语文教学本真,遵循语文教学规律,追寻语文教学真谛。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传承、弘扬本民族的母语,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抱定宗旨,通俗地说,就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游走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纷争之中,使得语文教材、语文教师在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语文知识时发生了异化,课堂上盲目追求形式,却不注重实效,出现了一些非语文现象。蔡元培的这篇以北大为背景以长者的殷殷期望为主要内容的就职演讲,就很容易教成北大历史课或者班会德育课,或讲北大的前世今生,或论当今大学的现状,或谈对蔡元培提的“三事”的理解、启迪等等。这样,回忆历史代替了咀嚼文字,热闹的讨论代替深情的朗诵,语文的世界单薄而乏力。本期镜头,让我们读出的是语文的表情和语文的本色。四位老师紧紧抓住课文演讲词的文体特点,围绕蔡元培先生的“三告”,精准定位教学内容,一边体会演讲词的特点,一边领会蔡老对青年学子的良苦用心,让人本与文本不断碰撞,情感和思维相得益彰,是在实实在在地教语文。陶加辉老师的镜头其实是一堂完整课的微缩版,教学他紧扣演讲词的文体特征,引导学生从针对性、逻辑性、通俗性和情感性等角度去归纳演讲词的特点,稳稳当当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陶老师的设计并不新颖,但这种不刻意追求新颖却成就了课堂教学的实在与纯粹。不过,陶老师其实是可以做得更艺术灵动一些的。他的镜头题为“震撼心灵的声音”,是从罗家伦先生的回忆语中引出的,“那深邃的、无畏的而又强烈震撼人们心灵深处的声音驱散了北京上空密布的乌云”。陶老师完全可以抓住这个“震撼”来组织教学,以引出对演讲词的特点和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精神的探讨的。


展开余文
      二曰砥砺语言。从语文课程的性质来看,语文教学重在进行语言训练。语文课要回归语言的本质,我们就必须将语文教学深深地根植于文本语言之中,去揣摩、品味和感悟语言,将语文的教学重心切切实实落在让学生亲历阅读的全过程中。一个“抱”字定宗旨,刘永胜老师对这个“抱”字的砥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让大家在“定宗旨”前面替换一个动词,大家会选用哪个字?这一问激活了课堂,激活了学生。“立”“守”“咬”等字纷纷亮出,看似换一个字,其实是帮助学生理解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和教育信仰。学生对这个“抱”字的理解也很有生活体验,比如“抱”字“显得特别有安全感,而且表现出对宗旨的全力付出”,比如“可以理解成‘怀抱着’‘心中存着’”,而老师“抱”字连心的理解更让人感动。这一“抱”,由“抱”一词一句到“抱”全文,则更见刘老师的巧妙用心。景慧颖老师则是在演讲词的主要句式上加以探讨。“此篇演说,多有问句,请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具体说一说这些问句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通过对这六个问句的理解分析,立体式地感受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决心与意志。这则镜头中,我最期待的是景老师如何解决学生提出的“这六个句子根本不是问句,而应该是感叹句”这个疑问,遗憾的是老师快速滑过导致错失了教学最精彩的时机。这个极有嚼头的问题,原本是可以连接这篇演讲词的诸多特点的。这说明教学的“深读”还有待开掘。最后一段是“画蛇添足”吗?刘波老师的镜头关照的是课文的篇章结构。演讲词的最后,蔡元培告诉在座的青年学子,自己近期要做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个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正是北大学子们最迫切需要的。作为一个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得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细。刘老师引导学生从结构、主旨、人物三个方面展开了分析,较好地理解了最后一段的“画龙点睛”之效。如此砥砺语言,使得对关键字词、篇章结构、语言风格、句式特点、手法运用的赏鉴成为这堂课的核心内容和任务,语文教学的学科属性和价值才能凸显。

      不过,遗憾的是,作为演讲词,四则镜头都忽视了本课教学最重要的语言学习和运用的方式,就是朗读。《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文采用浅易的文言写作,具有古朴典雅、浅显易懂,语重心长、情感真挚、逻辑性强的语言风格和特色。要真正体会作品的这一风格和特色,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实践,深入品味演讲词的语气、语调、重音和停顿,从中细腻体味演讲人的思想情感。不读,品不深“抱”中的内涵。不读,悟不到句式的语气和语调。不读,蔡元培的“画龙点睛”缺失真诚的感受。不读,同样不能深刻体会演讲词的特点。品读品读,品中读,读中品,这样,才能真正达成对文本语言材料的玩味涵泳,对文本的文体特征的认识和对作品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的具体理解和赏鉴。

      三曰尊敬学生。语文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重视学生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认知,鼓励学生就教材或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刘永胜老师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有些镜头,还是少了点教学的迂回,少了点对话的碰撞、交锋,少了点学生的实实在在的阅读。教学还是要多从学生立场方面去做思考做研究,让课堂真实地发生,让学习真实地存在,教育的智慧就在其中。

      如此,抱定宗旨,砥砺语言,尊敬学生,语文教学有“三告”。
标签:课堂实录 高一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一课堂实录 就任北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中考作文,写个“球”——肖培东
下一篇:用心灵赢得心灵,心与爱一起飞扬(教师随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