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789 2018-07-26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逍遥游》名师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题目 《逍遥游》 六课时
学习目标
1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庄子的思想,熟悉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2)了解《逍遥游》的逻辑关系及包含的哲理;
(3)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
(4)背诵并默写《逍遥游》。
2、教学重点:背诵并默写《逍遥游》。
3、教学难点:(1)了解《逍遥游》的逻辑关系及包含的哲理;(2)背诵并默写《逍遥游》。
学习疑问
1如何让学生了解《逍遥游》的逻辑关系及包含的哲理;
2、如何扎扎实实地落实背诵并默写《逍遥游》的教学目标。
学习建议
1、注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分层逐段背诵默写。
2、注意对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帮助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课文意思。
【知识链接】
1、作家及时代背景:(1)庄子(公元前约369一前约286年),姓庄,名周。他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很小的蒙国(位于今山东省、河南省交界)人,在那里过着隐士生活,可是他的思想和著作当时就很出名。庄子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否志焉。”(《老子韩非列传》)
(2)先秦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8226;文概》)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 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分为:外篇、内篇、杂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1)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
2、解题:“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3、【预学能掌握的内容】
(1)阅读作家作品介绍,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2)认真阅读全篇,正音并解释下列词义
北冥有鱼( )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我决起而飞( )
抢( )榆枋( )
宿( )舂( )粮
有斥鴳( )笑之曰
蟪蛄( )
上古有大椿( )者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
未数数然( )也
泠然( )善也
第一节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教师范读课文,进一步感知了解课文。
四【探究】学生自读课文,小组朗读交流课文,并推选一位同学在班级朗读。
五、作业:熟读课文,解释下列各组句中画线词语并翻译全句。
(一)
1、北冥有鱼(“冥”通“ ”: 。 翻译: )
展开全文阅读
2、而后乃今培风(“培”通“ ”:凭。 翻译: )
3、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反”通“ ”: 。 翻译: )
4、小知不及大知(“知”通“ ”: 。 翻译: )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 ”: 。 翻译: )
5、而征一国者(“而”通“ ”: 。 翻译: )
6、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 ”: 。 翻译: )
7、御六气之辩(“辩”通“ ”: 。 翻译: )
(二)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 ;今义:泛指海上运输。翻译: )
2、野马也尘埃也(古义: ;今义:野生的马; 翻译: )
3、适莽苍者(古义: ;今义:原野的景色迷茫 翻译: )
4、腹犹果然(古义: ;今义:副词,与事实相符 翻译: )
5、小年不及大年(“小年”古义: ;今义:农历腊月;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就在这天祭灶。 “大年”古义: ;今义:丰收年;农历十二月有30天的年份;春节。翻译: )
6、众人匹之(古义: ;今义:多数人,大家。翻译: )
6、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古义: ;今义:羊的角。 翻译: )
7、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 ;今义:转折连词,用于上一个分句。翻译: )
8、至人无己(古义: ;今义:没有自己。 翻译: )
9、神人无功(古义: ;今义:没有功劳 翻译: )
10、圣人无名(古义: ;今义:没有名声。 翻译: )
11、之二虫又何知(古义: ;今义:虫子。 翻译: )
12、穷发之北(古义: ;今义:头发。 翻译: )
第二节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探究点一】1、生生互动:交流学习成,翻译第一段文字(北冥有鱼……去以六月息者)。
展开余文
2、以小组为单位背诵这一段文字。
3、以小组为单位默写这一段文字。
二、【探究点二】1、生生互动:交流学习成,翻译第一段文字(野马也……亦若是则已矣)。
2、以小组为单位背诵这一段文字。
3、以小组为单位默写这一段文字。
三、巩固提高:将以上两段文字连起来背诵默写 。
四、作业:1、继续背诵默写以上两段文字。
2、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的词类活用并翻译全句
(1)彼于致福者( 。翻译: )
(2)而后乃今将图南( 。翻译: )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翻译: )
展开余文
(4)德合一君( 。翻译: )
(5)而征一国者( 。翻译: )
(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翻译: )
第三节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探究点一】1、生生互动:交流学习成,翻译第一段文字(且夫水之积也不厚……而后乃今将图南)。
2、以小组为单位背诵这一段文字。
3、以小组为单位默写这一段文字。
二、【探究点二】1、生生互动:交流学习成,翻译第一段文字(学鸠笑之曰——之二虫又何知)。
2、以小组为单位背诵这一段文字。
3、以小组为单位默写这一段文字。
三、巩固提高:将以上两段文字连起来背诵默写 。
四、作业:1、背诵默写第一段。
2、先将下列句子还原为正常语序并翻译全句。
(1)而莫之夭阏者(正常语序: 。翻译: )
(2)彼且奚适也(正常语序: 。翻译: )
(3)奚以知其然也(正常语序: 。翻译: )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正常语序: 。翻译: )
(5)翱翔蓬蒿之间(正常语序: 。翻译: )
(6)之二虫又何知(正常语序: 。翻译: )
第四节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探究点一】1、生生互动:交流学习成,翻译第二段文字(小知不及大知……不亦悲乎!)。
2、以小组为单位背诵这一段文字。
3、以小组为单位默写这一段文字。
二、【探究点二】1、生生互动:交流学习成,翻译第二段文字(汤之问棘也是已——且适南冥也。)。
2、以小组为单位背诵这一段文字。
3、以小组为单位默写这一段文字。
三、【探究点三】1、生生互动:交流学习成,翻译第二段文字(斥鴳笑之曰——此小大之辩也。)。
2、以小组为单位背诵这一段文字。
3、以小组为单位默写这一段文字。
四、巩固提高:将以上三段文字连起来背诵默写 。
五、作业:1、背诵默写第二段,复习巩固背诵默写第一段。
第五节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探究点一】1、生生互动:交流学习成,翻译第三段文字(故夫知效一官……犹有未树也。)。
2、以小组为单位背诵这一段文字。
3、以小组为单位默写这一段文字。
二、【探究点二】1、生生互动:交流学习成,翻译第三段文字(夫列子御风而行——犹有所待者也。)。
2、以小组为单位背诵这一段文字。
3、以小组为单位默写这一段文字。
三、【探究点三】1、生生互动:交流学习成,翻译第三段文字(若夫乘天地之正——圣人无名。)。
2、以小组为单位背诵这一段文字。
3、以小组为单位默写这一段文字。
四、巩固提高:将以上三段文字连起来背诵默写 。
五、作业:1、背诵默写第三段,复习巩固背诵默写第一段,第二段。
第六节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探究点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8226;逍遥游》中“ , ”两句写鲲鹏奋飞时,那展开的双翅就像从天边垂下来的云彩一样大的雄姿。
2.庄周《逍遥游》引用《齐谐》中的话说:大鹏鸟前往南海的时候,“ ,
”,凭借六月的大风才能离去。
3.《庄子8226;逍遥游》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逍遥游》中,巨鲲化为巨鹏,起飞之时“ , ”,这是何等奇雄壮阔的景象。
5.诗人面对高远幽邃深蓝色的天空发出了“ , ?”的疑问。
6.“ , ”表达的是要想飞得远、飞得高,就要获得大的凭借。
7.《庄子.逍遥游》中论证水浅就无法负载大船这个道理的两句话是:“ ,
”。
8.在《庄子8226;逍遥游》中庄子用“ , ”两句说明了大鹏的飞翔必须借助
相应的大风的道理。
9.庄子《逍遥游》中用“水”和“大舟”表现世间万物互相联系的名句是“ ,
。”
10.《庄子8226;逍遥游》指出,“ , ” ,就像在堂
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11.《庄子8226;逍遥游》中 ,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自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 , ”。
12.《庄子8226;逍遥游》中,庄子用出行备粮的例子来反驳蜩与学鸠对鹏鸟的嘲笑,其中“ , , ”用来说明小事“所待”甚小。
(一)学生独自完成
(二)小组内交流完成情况。
(三)教师检查点评。
三、【探究点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3.《庄子8226;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
14.《庄子8226;逍遥游》中以八千岁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 , , !”
15.《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
16.庄子《逍遥游》中的“ , ”启迪世人要认清自我与外物的
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
17.《逍遥游》 中 “ , ”,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18.庄子在《逍遥游》 中认为 “ , ,
”,什么也不凭借,才算是真正的逍遥游。
19.庄子认为真正逍遥的最高人生境界是“ , , ”。
20.庄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鹏鸟与寒蝉、灰雀、斥鴳作比,表明了庄子“ ,
”的美学价值取向,从而讽刺了那些自我得意的“ , ,
, ”。
21.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后人从其中“ ”一句提炼出成语“扶摇直上”。
(一)学生独自完成
(二)小组内交流完成情况。
(三)教师检查点评。
四、作业:背诵默写全篇课文。
一、必做题1:熟读背诵默写课文。
必做题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2005年天津试卷)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孰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 (《庄子8226;说剑》,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为……谋划。 B.请治剑服 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 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 使……较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日夜相击于前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甚矣,汝之不慧
C.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D.太子乃与见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B.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C.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D.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4、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逍遥游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滕王阁序》三步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下一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领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