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课堂实录
阅读:1440  2018-07-26
标签:课堂实录 七年级课堂实录 人教版七年级课堂实录
《木兰诗》课堂精彩教学镜头集锦及名师点评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中学 高鑫

      师:在之前交上来的预习小纸条中,一位同学这样写道:“‘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我觉得这个‘赴’字写得很好。”但很遗憾的是,她没有写清楚为什么这个字用得好,谁来赏析一下“赴”字?

      生:老师,我觉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赴”字有一种毫不犹豫的味道在里面,就感觉木兰在战场上,无所畏惧,那种战场的惨状也包含在里面了。

      师:喔!从一个细微的字中看到了木兰的优秀品质,很会读书啊!木兰“赴”戎机,其实就是“赴”勇气啊!她还“赴”了什么?大家在文中的段落旁边试着写几句类似的批注。

      (PPT 木兰赴戎机,其实就是“赴”勇气!

      木兰赴 ,其实就是“赴” !)

      生思考几分钟。

      生:木兰赴点兵,其实就是“赴” 胆量,她一个女子,竟然在可汗征兵时挺身而出,一般的女子肯定做不到这一点。

      师:为什么要这样一位女子挺身而出?现在假设你是木兰,说说你的原因。

      生:军中的文告不停地催我父亲去当兵,父亲已经年纪大了,我上面也没有哥哥。

      师:一方面是急如星火的征兵令,另一方面却是家中男丁无法奔赴前线,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生:绝不能让父亲去残酷的战场!父亲年事已高,怎能吃得消打仗!

      生:如果父亲去当兵了,很可能再也见不到父亲了。我要替爷征!

      师:木兰代父从军,不光是由于胆量,还因为什么?

      生:她担心父亲有个三长两短,有一颗孝心。

      师:孝心催生出责任感,所以木兰很坚定地“愿”为市鞍马。如果说这段话之前的几句还有紧张和焦虑存在,那么至“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就要读得分外坚定,分外有力!全班一起来读!

      (全班齐声朗读)

      师:大家继续谈你们的批注!

      生:木兰赴明堂,其实就是“赴”封赏。木兰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但由于她在战场上骁勇善战,征战多年,战功卓著,最后得到了天子的召见,而且可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师:喔,木兰奔赴战场,不光是尽孝,也是对国家的尽忠。现在把天子对木兰的欣赏和肯定送入到“策勋十二转和赏赐百千强”中,再读一次,读出那种明朗喜悦的味道。

      生:老师,我觉得不能把木兰赴明堂和“赴”封赏划上等号,这会显得木兰有功利心,但事实不是这样,因为文中很明确地指出了“木兰不用尚书郎”,这么大的官,木兰都不想当。刚刚那位同学那样批注,没有抓住重点,重点应该是“木兰不用尚书郎”。

      师:所以,你觉得可以怎么批注?

      生:木兰赴明堂,其实就是赴辞官。

      师:同学们,很多人打了胜仗,是希望光宗耀祖、衣锦还乡!但是木兰却拒绝“尚书郎”的封赏,竟然辞官,她这是怎么了?

      生:老师,这一点都不奇怪,木兰是一个女子,女子本不该赴戎机,当初,她担负起奔赴战场的重任时,就是因为考虑到了父亲的年迈,所以当她还朝后,她的第一个愿望肯定是要先见到自己的父母,见到自己的亲人啊!这是她的初心啊,她肯定不为功名利禄所吸引的。

      师:“初心”这个词真好啊!如果说之前“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愿”有一种为“尽孝”而离别的悲壮感,此时,“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愿”则带有可以重新回到父母身边“尽孝”、侍奉双亲的幸福甜蜜之感。全班一起来读!

      师:同学们的批注分享很精彩,大家接着谈!

      生:木兰赴家园,其实就是赴团圆。“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每个人都希望早点见到木兰,越快越好。

      师:你有没有发现句式的特点。

      生(略沉思):喔!我发现这里用了排比的句式!从爷娘写到阿姊,又写到小弟,烘托出欢快喜庆的气氛。

      生:我也有补充,木兰赴家园,其实还是在赴“自我”。作战的花木兰,得男扮女装,多不得劲啊!现在好了,总算可以画出美美的妆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回家的细节写得太细致了,其中的互文修辞手法也让我们看到一个笑逐颜开、活泼俏皮的木兰。看来,木兰不喜欢女扮男装啊!

      师:从一个“赴”字,同学们读出了木兰对父母的孝、对国家的忠,以及她征战沙场的勇敢。更妙的地方在于,木兰是一个不忘女性本来面貌的女英雄啊,既有英雄气,又有女儿情,这就是她的魅力!

      “不闻”“不用”中的小趣味

      乐继平 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师:老师发现这首中有一些否定句。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些句子有什么共同之处?


展开全文阅读
      PPT: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生:句型上来看是表并列关系的,有点类似于那种“不是……而是……”的句型。

      生:这些句子在内容上有些雷同之处,都是否定一件事,再肯定一件事。

      生:我也感觉都是先否定一种情况,然后再给出真实情况。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比如:第一句中,否定听到的声音是机杼声,肯定这种声音是叹息声。第二句中,否定听到的声音是爷娘唤女声,肯定那种声音是黄河流水声。剩下两句也差不多。

      师:大家的感觉很敏锐。确实如大家所说,这些并列关系的句子都否定了一种情况,同时也给出真实情况。如果将句中表示否定的那些小短句去掉,好像并不影响我们的理解,反而可以使句子更加简练,使文章更加简洁明了呢。

      (PPT: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唯闻女叹息。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可汗问所欲,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师:大家读读看,是不是去掉否定的部分,换成肯定句型更好些呢?

      生自由读。

      师:谁来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觉得去掉一些内容后,读起来没那么舒服,不是那么朗朗上口。

      师:恩,在韵律节奏上确实感觉缺了些什么。缺了什么呢?

      生:原文在句式上对仗,内容上相关。所以读起来比较有节奏感。

      生:我觉得阅读时的感觉也没那么好了。

      师:阅读时的感觉?你能不能挑感触最深的一句具体谈一谈?

      生:唧唧复唧唧,按常理会觉得如果有声音,应该是机杼的声音。一句“不闻机杼声”,却引发我的好奇,织布时怎么可能没有织布的声音呢?再看到“惟闻女叹息”时,心中恍然大悟,原来是有心事织布织下去啊。被你改了后,读来就少了点细读时的波折了。

      生:一开始,就故意来点小悬念,让听故事的人被吸引住,更听得下去。所以原文更让我感觉作者应该是会讲故事的人。

      师:这一处否定带来了阅读体验的波折,开篇引人入胜。

      生:我还要补充一点。“叹息”与“织布”不冲突,叹息时其实也是可以织布的。心事沉重,连驾轻就熟的织布都完全织不了了,更可见她对家人的关心。

      师:原来此处否定还可以读出木兰的浓重心事和对家人的关心。

      生:我觉得“不闻爷娘唤女声”也不能去掉。木兰听到的是黄河流水和燕山胡骑发出的声音,但是她内心所想的还是自己的父母。虽然行军地点在变换,但是两处“不闻爷娘唤女声”反复出现,可见她一直想念家人和故乡,让人感觉到她的孤寂与辛苦。

      生:两处“不闻爷娘唤女声”背后,有地点的变换和时间的推移,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有对亲人故乡的思念。这样一看,木兰女儿家的一面就更突显了。

      师:还能从声音效果上做分析吗?

      生:爷娘呼唤自己女儿的声音应该是温柔的,而黄河流水的声音是巨大而冰冷的。

      生:胡骑发出的声音不仅刺耳更让人多了一份临近战事的紧张。所以,爷娘唤女声与后两种声音形成巨大反差,让我感受到木兰的柔弱一面。

      生:听到黄河流水时,可能木兰只是思念家乡、行军艰苦而深夜难眠。听到胡骑之声时,木兰又多了一份担忧和恐惧。然而面对这些,木兰仍然义无反顾。这里,我看到了既柔弱又坚强的木兰。

      师:你们对木兰心境的体会特别细腻。原来这两处重复的否定,让我们读到更丰满的木兰形象。

      生:“木兰不用尚书郎”也不能去掉,“不用”是简单决绝、毫不含糊地拒绝。这让我看到木兰视荣华富贵如粪土。在她心中,回到故乡与亲人长相守比做大官重要多了,可见她是多么重视亲情。

      生:木兰不想当官的,就是因为孝顺,替父从军才会毫不犹豫。

      师:不慕名利、衬托亲情,确实读到不少信息。

      生:继续刚才那句,我还读到木兰在战争中的骁勇善战、功勋卓越。不然在论功行赏的时候,也不会提到“尚书郎”这个大官职了。

      师:确实,简单的一个否定句,还蕴含了很多我们容易忽略的内容。

      要读出场面的仪式感

      于保东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

      师:读的第二节中,你认为那句话最重要?为什么?

      生:我觉得“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最重要,这是木兰下决心替父出征。

      师:你用木兰下决心的方式再读读这两句,揣摩一下该怎么读。

      生: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师:这是木兰对谁说的话?为什么这么说?

      生:从上文看,应该是对父亲。只有坚定信心,才能让父母放心。

      师:你在其他的场合见过类似的出征之前情景吗?这样的情景给你带来什么感受?比如电影、电视中。

      生:见过,战前都是要做动员的,战士们要宣誓,有的战士还写血书。我觉得应该是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有时我都看得热血沸腾。

      师:你知道的还真不少,战前动员、宣誓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不解)我们每周一都要进行?

      生:升旗仪式。

      师:对,“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就是木兰具有使命感、责任感、担当感的宣誓仪式。下面请同学们再满怀使命感、责任感、担当感齐读这两句。

      生齐读。

      师:在这篇课文中还有几处具有仪式感的场面描写,下面我们通过读的方式来体会仪式中是如何传情达意的。


展开余文
      PPT呈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生齐读。

      师:这是写木兰战前的准备。古人出征前,在仪式上是先祭祀,后誓师。祭祀要祭天、祭地、祭祖等。誓师则是告知出征之目的及意义,战前动员并教育,君王将象征权力的某物当众授予统帅,鸣炮出征。木兰准备出征的过程同学们觉得应该怎么读?

      师:如果是你,在执行一项重大的任务之前会是什么心情?

      生:紧张。

      生:认真准备。

      生:还要做得详细。

      师:要是面对的可能是牺牲呢?

      生:老师,我怕死!

      师:可是为了不死,或者为了更多人的幸福呢?

      生:那我就得做好准备,或者轰轰烈烈地去死!

      师:毛主席曾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PPT呈现)请同学们再次带着庄严、紧张、认真、悲壮的心情齐读这部分。

      生齐读。

      师: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木兰才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战争的残酷与隐身于男人之间艰难,这样描写也为木兰胜利归来做了很好地铺垫。下面我们来齐读第三个场面。

      生齐读: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PPT呈现)

      师:归来封赏这个仪式应该读出什么?

      生:读出庄严、神圣感,说明天子对这个仪式很重视。

      师:为什么重视?

      生:因为木兰的功劳很多、很大。

      生:我感觉这个场面还很有秩序、很和谐。

      师:我们就再次带着庄严、神圣、和谐的感觉齐读这部分。

      生齐读。

      师:诗中还有哪部分仪式显得非常和谐?

      生:回家,还有梳妆打扮恢复女生形象这部分。

      师:我们先齐读回家这段。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PPT呈现)

      生读。

      师:木兰不用尚书郎,返乡归来,全家欢迎的是英雄归来吗?你能想象这个仪式是什么氛围吗?

      生:是父母迎接女儿回家,阿姊迎接妹妹回家,小弟迎接阿姊回家。这是欢乐、热闹的场面。

      师:上了年纪的爷娘闻女来,亲自出郭相迎,拉着木兰的手嘘寒问暖,十多年的离别之情、相思之苦、担忧之心千言万语也道不尽;阿姊闻妹来,激动喜悦,用当户理红妆的方式迎接妹妹的到来;小弟闻姊来,用杀猪宰羊的方式庆贺阿姊的回家,全家老少庆贺团聚。如果你是木兰,你还感受到什么?

      生:我被幸福感击倒了。

      众生笑。

      师:对,这部分用“互文”铺排渲染欢乐热闹的场面,全家欢迎仪式热闹、隆重。木兰感到无比的幸福,木兰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幸福感受?

      生:那就是再也不用女扮男装了。

      师:我们先来齐读一遍。

      生齐读。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鬂,对镜帖花黄。(PPT呈现)

      师:这个仪式场面应该怎么读?读出什么?

      指名女生读。

      生:应该用比较轻松、欢快的语气读,应该读出幸福感。

      再指名女生读。

      生:“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读的语速应该快一点,“当窗理云鬂,对镜帖花黄”情绪应该再羞涩一点。

      师:其实就是读出木兰的女儿情态。“当窗理云鬂,对镜帖花黄”的语速应该是快还是慢?

      生:这个,应该是慢点吧。因为,木兰要仔细梳妆打扮,认真对待自己。

      师:好,我们就用轻松、欢快的语气,有快、有慢的节奏,读出木兰终于过上平凡、和平生活的幸福感。

      演读涵咏民歌情味

      江苏省新沂市钟吾中学 陈连红

      师:课后练习题上说,《木兰诗》多以口语化的问答刻画人物心理,从课文中找出一二例,有感情地自由朗读,注意体会其韵律、节奏。

      (生自由朗读体悟)

      生:读第二段,我仿佛看见木兰母女在一问一答。

      师:你的想象力很丰富,读出了文字后面的人物。能不能请你和你的同桌模拟木兰母女的对话呢?

      【一名学生演读木兰母亲,一名学生演读木兰】

      木兰母:我的儿,你这是怎么了?在想什么呀?

      木兰:母亲,女儿没想什么。只是昨夜见到军中的文告,皇上在大规模的征兵,而父亲就在这被征之列呀!可是母亲,你看父亲年迈体弱,怎能经得起如此折腾?

      木兰母:我的儿,那又能怎么办呢?你既没有哥哥,弟弟又那么小,也只能拼得你父亲这把老骨头了!

      木兰:母亲,我从小跟父亲习武,并不比男儿差,我要替父出征,杀敌报国!

      木兰母:那怎么行?你是个女儿家,这可是欺君之罪啊?

      木兰:我可以女扮男装,绝不会暴露女儿身份的。母亲,您就放心吧!

      (母女相拥)

      师:很精彩的一幕白话版课本剧!能不能再来一幕文言版的?

      (两生举手,演读课文)

      生(演读母):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生(演读木兰):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师:比较一下,刚才这两组同学的白话版和文言版的演读,体会这首北方民歌质朴的口语化风格,涵咏这首民歌的韵律、节奏,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学生感情朗读)

      师:这一问一答,我们可以想象成木兰母女对话,也可以看作是叙事者的拟问,看作是画外音的自问自答。请同学们试着以叙事者的角度自问自答,背诵这一段。(生当堂成诵。)

      生:课文第五段,也可以读到文字后面的两个人物:天子和木兰。我们小组愿意即兴表演。

      【一名学生演读传旨官,一名学生演读天子,一名学生演读木兰】

      传旨官: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木兰英勇,功不可没。现授予木兰国家最高奖章——和平奖章;并赐财物百千万!钦此。

      木兰:谢万岁。

      天子:爱卿平身,你还想要些什么,尽管开口!

      木兰:皇恩浩荡,木兰什么都不要!

      天子:要不,爱卿干脆到尚书部当尚书郎吧。

      木兰:谢万岁,木兰一不求财,二不求官,只求万岁赏赐一匹千里马,送我回归故乡,孝敬我年迈的爹娘!

      天子:爱卿为国尽忠,且不忘孝顺双亲,真是忠孝两全啊,朕就封你为忠孝将军,衣锦还乡!

      木兰:多谢万岁。

      天子:爱卿既然去意已决,朕也就不强挽留了,速速回家去吧!

      师:演绎得合情合理。看看这里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节奏明快;

      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十二转”是说木兰战功卓著,官爵越升越高;“百千强”是说木兰受到的赏赐很多;

      生:“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千里足”借代“千里马”,特征代替本体,形象地表达了木兰急于返回家乡的心情。

      师: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这首北朝民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五言与七言句式的自然变换,也使本诗读来琅琅上口,丰富了民歌的表现力和韵律感。试着背诵。


展开余文
      (生当堂成诵。)

      生:诗的最后两句,也以口语化的问答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我们组演读。

      【一个学生演读换回女儿装的木兰,三个学生分别演读伙伴甲、乙、丙】

      木兰:伙伴们,知道我是谁吗?

      (众伙伴,摇头。)

      伙伴甲(试探地问):你——是木兰?

      (木兰点头)

      三伙伴:啊?真的吗?

      伙伴乙:十二年了!

      伙伴丙:十二年了,我们竟然都不知道你是个女英雄!

      木兰(神气自豪地):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师:这两句除了口语化的对话,还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人物心理。

      生:“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运用了顶针,环环相扣,流畅自然。

      生:“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雌雄双兔比喻木兰的女扮男装。

      生:同时还是反问句,表现了木兰的英雄形象。

      生:伙伴的“皆惊忙”还反衬了木兰的聪慧机敏,竟然能十二年出生入死不露痕迹!

      师:是啊,全诗悬念至此解开,原来十二年里,木兰是女扮男装从军征战。这一节最具喜剧效果,是全诗高潮。能背诵出来吗?

      -----------

      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镜头点评(肖培东)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读木兰,辨雄雌,既能感悟木兰的女儿情怀,又能体味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从而更深刻地感受这个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所以,对这首乐府民歌的教学,教师多从木兰的“雄雌”角度来引导学生阅读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而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其实,教学《木兰诗》,我们可辨的真不只是“雌雄”。

      辨用字。古人有“一字立骨”之说,这应该是古人在写作中用字炼字的一种追求境界。《木兰诗》作为千古传诵的民歌,语言生动质朴,极少雕饰斧凿,却又自有其用字炼字的妙处。细细品味,再加以串连,就能以之撑起文章的骨架、内容与神韵。比如“愿为市鞍马”的“愿”,战前准备和战后回归的一“辞”一“归”,还有重复出现的“闻”等等。抓住这些足以“立骨”的字,牵一发而动全诗,走进文本的深处,这应该说是一种教学智慧。高鑫老师敏锐地抓住了 “赴”字以撑起课堂教学,这一灵感来自学生的阅读初感。学生感觉到了文章用字的好,却说不出怎么好,这是最能体现教师教学价值的时候,高老师就以“赴”字为核心,以批注为赏析方法展开教学。“木兰赴 ,其实就是‘赴’ !”的问题设计,前者指向事件行为,后者指向精神性格,学生行走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走进了花木兰的精神世界。“赴”勇气,“赴” 胆量,“赴”孝心,“赴”责任,“赴”封赏,“赴”辞官,“赴”初心,“赴”自我……这一“赴”,“赴”出了阅读思维的美丽火花,尤其是“赴”初心,“赴”自我,更是将文本阅读教学推向最高潮。难能可贵的是,不同的“赴”,很有层次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阅读思维不断深入,让我们看到了思维教学的真正价值,看到了“思维发展与品质”这一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地生根。

      辨句式。作为民歌,其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其句式使用也很有讲究。长句与短句错落有致,节奏明快和谐。“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等四组否定句,涵盖了木兰从为父解忧开始,到为国立功,再到重回家庭,恢复女子装扮,享受亲情的欢乐的整个过程,凸显了木兰的性格特点。很多老师都注意到这四组否定句的教学价值,乐继平老师用“辨句式”的方式教得更为灵活丰实。乐老师以否定句为切入点,从朗诵感受、阅读体验、人物形象、情节推动、行文特征等多方面对这几句诗句进行解读,让学生从普通简单的句式中读出丰厚和深刻。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否定句式的共同特点,即它们都是并列关系,都是先否定,后肯定,这是由散到聚的初步感受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追问,如果去掉前面否定的句子,直接留下后面肯定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就很自然地引领学生走进木兰这个多面且立体的文学形象。比较是品读语言的很好方法,它涉及的不仅仅是文章是怎么写的,还促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文章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这样的品读就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学生不断的比较品读中,诗歌音韵和谐之美,情节的悬念波折,人物的儿女情长、骁勇善战,渐渐显山露水。其实,这种句式的使用是叙事性民歌的重要手法之一,乐老师的教学紧扣这一手法以辨促学,教得实在。

      辨细节。《木兰诗》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这首民歌的最大特点就是画面感很强,这些画面中往往有十分动人的细节,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完全可以用几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生动画面,串起木兰代父从军的整个故事。决定代父从军、出征准备、归来封赏、迎接归来、恢复女装,于保东老师选择的这五个画面基本涵盖了整个故事。贺贻孙评《木兰诗》说:“叙事长篇动人啼笑处,全在点缀生活。如一本杂剧,插科打诨,皆在净丑。《木兰诗》有阿姊理妆,小弟磨刀一段,便不寂寞,而‘出门见伙伴’,又是绝妙团圆剧本也。”于老师“读出场面的仪式感”,则是另辟蹊径,严谨中见活泼,轻松中含庄严,把生活气息、战场氛围与朝廷礼仪融为一体,可见老师对叙事诗细节解读及教学之匠心。怎样才能读出这种“仪式感”呢?怎样才能用“仪式感”一词引领学生穿梭在木兰的儿女情态与英雄本色间呢?于老师是让学生进入情境角色去体验。“你在其他的场合见过类似的出征之前情景吗?”“如果是你”“如果你是木兰”这些提示性的问话其实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本情境走向人物,在想象中进行角色体验。另外,于老师做到让学生在读中去体验。《木兰诗》的学习离不开朗读,要让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味道,在朗读中感悟人物形象。“怎么读?应该读出什么?”这些富有仪式感的画面,极具震撼力的细节,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沉淀下来。

      辨文体。《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乐府双璧之一,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它“事奇诗奇”(沈德潜《古诗源》),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诗中用拟问作答来刻画心理活动,细致深刻;用铺张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而运用精练的口语,不仅道出一个女子口吻,也增强了叙事的气氛,更显民歌的本色。教学时必须要紧扣“民歌”这一文体,组织学生辨识文体读木兰。其实,《木兰诗》的民歌特色在课后“思考探究”题中都有所提到,但是怎么让学生切实体验、真切感受是需要教师教学智慧的。为让学生体验以口语化的问答刻画人物心理的民歌特色,陈连红老师设计了很有趣味的语文活动,演绎三次对话,再现生动的生活画面。首先是同桌分别以白话和文言的形式模拟木兰母女的对话,其次是天子和木兰之间的对话演绎,最后是换回女儿装的木兰和伙伴们的对话。让学生进入情境,扮演对话角色,亲历对话过程,是体验文本人物心理的有效活动。学生不断地说,不断地读,不断地品,很奇妙地完成了一个从“知道”民歌的语言特点,到潜移默化中深度“体验”这些特点的过程。《木兰诗》写得风趣横生,兴味淋漓,陈老师也是教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

      万“辨”不离其宗,语文教学之“辨”,辨的是语文心、语言力、教学情。
标签:课堂实录 七年级课堂实录 人教版七年级课堂实录 木兰诗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评肖培东《一棵小桃树》教学实录中的“浅”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下一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获奖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