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575  2018-09-23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浅说一首清明绝句》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文艺评论,学习写作文艺评论。

2.使学生掌握品味关键词语,运用联想和想像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欣赏诗歌的方法,培养学生文艺鉴赏的能力。

【教学难点】

对诗中“断魂”情景和感受的理解,及对“遥指”所创造的意境的感悟。

【教学方法】

1.借艺术家、文学家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文艺评论的兴趣。

2.利用词语替换法、比较法、联想和想像法,感悟文学作品语言的精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朝诗人杜牧的绝句《清明》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佳作。这首诗浅显易懂,明白如话,同学们一起朗诵。

此环节由学生熟悉的诗人引出他的《清明》绝句,进一步调动全体同学因对旧知识的熟悉而产生的亲切感、愉悦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1.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这首诗。

向学生明确他们的发言就是文学评论的雏形,从而打消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向学生展示形形色色的文艺评论,使学生对文学评论有感性认识。本文是一篇文艺评论,今天我们借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一篇《浅说一首〈清明〉绝句》来学习怎样对一部文艺作品进行评论。(课件展示)

2.读准字音。

邈然(miǎo rán) 趱路(zǎn lù)料峭(liào qiào)(课件展示)

3.如何进行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可分四步进行:初读,再读,又读,最后读一遍(课件展示)。

第一步,初读,形成画面轮廓,进入情境。

请学生朗读课前预习作业:你试着将这《清明》首绝句改成一篇小散文。(提示:在散文中应交待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主题,还应有适当的想像。)

第二步:再读,抓关键词语,品味语言。

先介绍杜甫、贾岛、王安石讲究遣词造句、字斟句酌的典故(课件展示),使学生认识到品评文艺作品的意义,体会“一字惊人,意境全出”的神韵。再请学生勾画出《清明》绝句中用得精妙的词,用替换法让学生讨论:若不考虑韵律要求,将“纷纷”改成“绵绵”或“渐渐”,将“遥指”改为“远指”,对诗的意境有无妨碍? 

要求学生把以上欣赏体验以评析《清明》的形式口头表达出来。

学生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有些矛盾了,可以交给学生讨论明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环节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作业

将口头评论写成文。为下节课与作者的评论进行比较做前期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复习提问:进行文艺学评论分几步?第一、二步是什么?

2.请学生读自己的评论文章(作业),然后教师从中发现问题,如学生往往眼界窄、思路窄,就诗论诗,拓展不开,无话可说。

3.怎样使自己的评论深入浅出、说理透彻、入木三分,能够侃侃而谈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如何进行文艺评论。

二、继续学习怎样进行文艺评论

第三步:又读,比较、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课件展示)

1.从文中找出对 “纷纷”、“行人”、“断魂”、“遥指”、“杏花村”等词的赏析语句、段落,然后让学生与自己的赏析作业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学生能够总结出,周汝昌先生并具有丰富的历史和人文知识,在评论中用到大量比较、联想和想像,学生觉得眼界开阔。 

具体分析后明确:评论对“纷纷”一词用比较法从雨的特征、精神和境界上品味,还从行路人的心情上加以品味。作者细细辨析“春雨”与夏雨、秋雨、冬雨的不同,引导人们体会清明雨细、柔、密的特点以及那种“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而正是这种境界,才触发了诗人的情怀。所以,作者就此断定,“纷纷”表面写雨,实际上写的是行路人的“心情”。

2.提问:按照作者对清明节风俗的介绍,这一天是个大节日, 除了上坟扫墓,还能休假、游赏、全家团聚、游春逛景,人的心情应是愉悦的,“行人”却为什么 “欲断魂”呢?

学生可能对行人的心情尚未理解,向学生明确,这一理解正是作者的新观点,引导学生重点读课文第6段,可以明确:这里的行人并非指所有在清明节这天出行的人,而是指那些感情丰富,或一个人出门在外的羁旅之人,这些人往往容易“触景伤怀”,“惹动心事”。作者对“行人”一词是运用比较法从行人特定的情境上加以品味的。

3.提问:“断魂”一词是“失魂落魄”的意思吗?

学生发言后明确:“失魂落魄”的“魂”应指人的灵魂,“失魂落魄”的意思是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如一个人心怀鬼胎被他人察觉会表现为“失魂落魄”;或犯罪分子作案后潜逃被警察追捕期间常常表现为“失魂落魄”。作者认为在诗歌中“魂”多半指的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断魂”就是指当时的行人因为心情的繁杂,加上细雨,春衫尽湿,更增添了一层愁绪,是一种极强烈的感情。作者对“断魂”是从情感、心情上加以品味的。

4.作者评析“遥指”时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第11段明确:联想到了酒帘、“杏帘在望”、《小放牛》中牧童的话语,在联想中通过“不远不近”令人遐想的距离感加以品味。

5.提问:“杏花村”一词是一个地方的名称吗?从文中找出本文作者的观点。

明确:“杏花村”在文中是虚写而非实写,指不远处杏花深处的村庄。

总之,语言的品味全不拘泥在字面意义,而在于语言背后的境界。写诗要有联想和想像力,读诗、品诗也要有联想和想像力。这篇评论的一大特点就是富于联想和想像。作者从二十几个字组成的一首短诗中想像出一幅过程完整、层次复杂的活动画面,对一些关键细节,联想到不少古今相关历史知识与艺术片断,来帮助理解。如由“纷纷”春雨联想到“淅淅沥沥”的秋雨,联想到“纷纷扬扬”的大雪;由牧童联想到《小放牛》;由“遥指”想像出红杏梢头、酒帘,联想到《红楼梦》的“杏帘在望”等等,融知识、趣味于赏析中,扩大了诗的感染力。


展开全文阅读
三、联想与想像拓展练习:

阅读《瓦屋听雨》片断,对从文中抽出来的ABC三句诗展开联想与想像,并放回原处。(课件展示)

此环节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四、怎样进行文艺评论之第四步——最后,理性评价议论,感受艺术。

提问:在对诗歌的意境进行充分赏析外,本文又是如何从整体上评价《清明》的艺术特色的?仔细阅读课文第15、16段进行概括。

学生发言后明确:作者在文中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的理性评价可归概括为语言自然之极;音节和谐圆满;形象清新生动;境界优美隐跃;结构起承转合。(课件展示)

五、小结(课件展示)

《清明》仅有4句28字,而周汝昌先生就诗的形象、意境、语言展开评论,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我们通过欣赏实践和阅读课文内容知道,欣赏评析诗歌应做好艺术欣赏的必要准备,即在脑中形成画面概貌,进入诗歌特定的情境中,走近诗人;其次要善于抓关键词进行语言品味,透彻地分析出词语的表面含义及言外之意;再者要有比较能力、想像力,并善于联想现实历史生活的场景、人文知识及其他艺术形象,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活动着的画面,填充诗歌留下的想像空间,扩大诗歌的魅力;最后,加入理性评价,使我们既体味到诗歌的意境又领悟其艺术特色。

六、阅读叶圣陶先生的《文艺作品的鉴赏》(课件展示)。

让学生接受大文豪的理论指导,使学生明确,作为评论者或鉴赏者,对于一部文艺作品,不但要知道它好或坏,还要说出它好在哪,不足在哪,这才是真正的鉴赏。

七、作业(课件展示)

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仿照课文试写一篇文艺评论。

【附1】材料:

“孤松矮屋板桥西” “十亩桑荫接稻畦”,“桃花流水鳜鱼肥”……许多佳句寓形象美于语言美,诗中有画,脍炙人口。但仔细分析,其中主要还是偏文学的意境美,如从绘画的角度来看,连片的桑园接稻田可能很单调;孤松、矮屋与板桥的形象结构是否美还须具体环境具体分析;桃花流水的画面有时抒情,有时腻人,通俗与庸俗之间时乖千里,时决一绳,文学修养不等于审美眼力……

——《吴冠中的画韵美文》

【附2】材料:

实际上,一个人愿意坐下来静静地听一会雨,他的心中一定有了某种牵念和感喟,尽管有时是淡淡的,连自己也不轻易察觉。雨丝最能扯动昔日的情思,雨声也最易叩响感情的门环。垂老的将帅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回味,迟暮的美人有“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幽怨,多情的诗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遐想。当然,在人的种种倾诉中,应数爱情最令人心动勾人魂魄了。作为男性,我时常把雨声想象成顾盼生辉的少女在舞蹈。他们的舞步时而齐整,时而凌乱,时而轻盈,时而沉重,传达出变化多端的情感体验。有时候,像在诉说喃喃的情话,有时又像在焦急的呼喊,想要答应,又辨不清是谁的声音……  

——朱胜国《瓦屋听雨》

【附3】材料:

文艺作品的鉴赏

叶圣陶

文艺鉴赏并不是摊开两只手、专等文艺给我们一些什么,也不是单凭一时的现象,给文艺加上一些形容词语。文艺中间讲到一些事物,我们就得问:“作者为什么要讲到这些事物?文艺中间描写风景,表达情感,我们就得问:作者这样描写和表达是不是最为有效?我们不但说了个好就算,还要说得出好在哪里,不但说了个不好就算,还要说得出不好在哪里。这样才够得上称为文艺鉴赏。这样,从好的文艺得到的感动自然更深切。文艺方面如果有什么不完美的地方,也会觉察出来,不至于一味照单全收。

鲁迅的《孔乙己》,现在小学高年级和初级中学都选作国语教材,读过的人很多了。读过的人说:“这样一个偷东西被打折了腿的瘪三,写它有什意思呢?”但是,有耐心去鉴赏的人不这么看。有的说:“孔乙己说回字有四样写法,如果作者让孔乙己把四样写法都写出来,那就索然无味了。”有的说:“这一篇写的孔乙己,虽然颓唐、下流,却处处要面子,处处显示出它所受的教育给与他的影响,绝不同于一般的瘪三,这是一篇的出色处。”有一个深深体会了世味的人说:“这一篇中,我以为最妙的文字是‘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上官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浅说一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浅说一首《清明》绝句 优秀教学设计
下一篇:《士兵突击》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