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771  2018-09-26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人教版高三)
 文学作品类阅读 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把握散文基本特点与类型,掌握各类散文阅读方法及其命题类型;

2、熟悉规范的答题模式,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 

复习重点:

阅读方法,命题类型,答题方法技巧。

一、考情解读

《考纲》要求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层级B,”感受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D。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所以,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言的表现力,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这里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动的态势,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

散文的语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它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从历年各地高考题来看,命题者主要从以下两大角度进行考查:一是词句的含意;二是词句的表达艺术。题型主要包括分析结构思路,内容要点概括,理解词义、句意,鉴赏形象、技巧,探究。

二、散文的基本知识

1、散文基本特征:

(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富有抒情性,形散而神不散);

(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

(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2、散文的分类(传统的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

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叙事散文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和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鲁迅的《五猖会》

⑵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

写景散文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对景物加以生动得描绘,可以起到下列的作用:

①交代背景  ② 渲染气氛  ③ 烘托人物思想感情  ④ 铺垫情节  ⑤ 更好地表现

主题如老舍的《想北平》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⑶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抒情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

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陆蠡的《囚绿记》、周国平的《面对苦难》。

3、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散文不像小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循,它的内容广泛,跳跃性很大,可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国计民生,花鸟虫鱼等诸多方面。

“形散”主要表现在:

1、时间跨度大。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

2、空间转换广。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大陆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一下子写古人如何听雨,自己童年如何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如何听雨……

3、事件牵涉多。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4、表达方式活。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神不散”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增加了散文的阅读难度,考场上有的同学读了一篇散文后,往往不知所云,不得要领。这样硬着头皮去答题,结果自然是答不到要点上去,多为无效答案。“形散神不散”的特征更是命题人设题问题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考生只有依据文体特征分析散文的形式、内容以及主题,才能理解文章,提高答题准确率。

三、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高考试卷中的散文阅读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命题 

2、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 



展开全文阅读3、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4、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5、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解题方法点拨

(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类

【命题角度】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语境义)

答题步骤为: 

①本义入手,追根溯源。根据词语的本义,从上文中找到相关语境。

②关键句子寻线索。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验其情感。

③思路延伸得情感。通过类比联想,借鉴同类文章的写作特点找到答案 

【命题角度】2.与本文主旨相关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明确词语地位。与文章主旨相关的词一般是文章的核心概念,看清它是文章的标题,还是主旨词。

②分析结构抓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看清作者写了几个层面 

③抓关键词句,概括要点。从体现几个层面的关键句子入手,抓关键词概括出答案。

【命题角度】3.表达段中、文中核心概念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审清题意明区域。看清答案从段中找,还是从全文找。

②整体把握,分清层次。给段落或文章分层次,找全词语的内涵层面。

③锁定关键词。由体现词语层面的关键词概括出答案 

【命题角度】4.含义特殊、反映深层意义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结合文意定层面。结合文意,分清该词语包括几个层面的意思。

②立足全文,锁定区域。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各个区域,锁定关键句。

③归纳概括。从关键句中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关键词,归纳概括出答案。

【命题角度】5.需要概括含义要点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明确地位,审清题意。分析题干要求,看清需要概括含义的词语是文章的标题,还是段落中心词。

②分清层面,概括信息。立足全文,分清词语包含的层面意思,总结概括出含义要点。

【命题角度】6.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指代义)

【答题思路】

①理解词语本义。所谓词语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理解其本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其临时含义。

②圈定特殊语境。圈定特殊语境,即圈定该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如此,方可能便捷地理解词语的临时含义产生的环境。

③联系语境分析。联系特殊语境中所写的内容,如背景、目的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恰当解释词语的临时含义 

【命题角度】7.运用了修辞的词语(修辞义)

【答题思路】

①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

②联系语境析修辞。任何修辞离开了具体语境,便不能发生作用,显出功能。故而,联系题干中要求解释的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有效阅读区间),分析它运用了何种修辞格。

③瞻前顾后断深意。在有效阅读区间内,在该词语的前或后皆有对其进行直接阐释的句子、段落。抓住了这些阐释性语句、语段,便找到了打开词语修辞义大门的钥匙。

④概览全文看表里。若在有效阅读区间内没有对须释义的词语的阐释性语句、语段,可联系全文主旨,分析文章表面上(表)写什么,实际上(里)写什么,而后由表及里,联系修辞方法分析该词的修辞义 

【命题角度】8.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锁定有效阅读区间。根据题干提示,找到需要解释的词语在文中对应的位置,从而缩小搜索答案的范围。

②抓住关键词句分析。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文本中的相关区间中,一般都有与试题答案相对应的阐述性、表述性词语、句子。抓住它们,便找到了答案的核心内容。

(二)“表达技巧”鉴赏

1.从审题入手,善于从题干及选项中获得答题的信息

  要善于揣摩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准确地找到答题的切入口,从而比较准确地找到文中的相关信息区间 

  在题干中,常常会指明问题的区间和考查目的及要求。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平时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很快找到答题的切入口。

  阅读解题的核心是“提取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的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题干上,充分发掘题干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是正确解题的重要途径。

2.掌握答题技巧,从内容上把握答题的要领 

  认真审题,明确答题方向,这仅仅是答好题的必要前提。要进一步找准答题的信息区间,筛选并整合答题的内容,还需学会答题技巧,善于借助原文内容,把握答题的要领  

  命题所涉及到的信息区间,它可以是一个小节,可以是两个小节,也可以散见于全文的相关区域。“概括”就是根据命题要求,运用求同思维从不同的信息区间,抽象出相同点。这是一个分析综合的过程。有些考生由于寻找相关信息的失误,而导致概括的内容完全脱离命题的要求;由于运用概括方法的不当,而导致概括的内容舍本逐末,或不够全面。由此可见,掌握准确寻找相关信息的方法,提高分析综合的能力,在概括中注意到概括角度的一致性、涵盖内容的全面性,就能减少答题的失误。 

解答表达技巧类试题时,一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考虑,侧重内容的一般是证明观点,或者增强表达效果,侧重形式的一般是使用什么手法和表现方法?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具体,不要笼统地贴标签 

3.语言的运用,力求准确、精练、概括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以主观表述题为主要的考查形式,要求考生自己组织语言来解答题目,所以如何组织好答题的语言,把筛选整合好的内容准确、精练、概括地表述出来,就显得非常重要。 

①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组织答案。

一般来说,答案所涉及到的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就能“抠”出答案来。当然找出的词语、句子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需经过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比较接近标准答案。

②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从适宜的角度作答。

即:怎么问就怎么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有时在原文摘取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的内容,但不能从命题者所“问”的角度作答,如果直接使用会使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因此,一定要紧扣题目的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排列组合,特别注意用句式的变换来重组,使之成为与命题提问角度相契合的答案。

③ 语言表述力求精练。

这对于受字数限制的表述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高度概括的题目,当我们筛选整合好文中的相关信息之后,要把具体、形象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的语言;对于解释、阐述、评价性的题目,我们可删去描述性的修饰语、较长的限制语,或合并同类项,或改字缩词,或使用指代词,使语言的表述高度浓缩,以符合题目的要求。顺便提醒,对于不受字数限制的题目,不妨多答些(不能过份),在踩“点”给分的批阅方式中才能避免吃亏 


展开余文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首先必须理解、把握作品的基本语汇、句段、结构、章法。其次是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表述能力,懂得一定的写作技法。再次是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归纳能力,能根据整体阅读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文学知识去分析评判作品的相关内容。同学们只要认真训练,是一定能提高解题能力的 

(三)“表达作用题”类

1、人称表达类

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下表:

第一人称 便于直接抒情

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2、修辞方法类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这类语句作用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点名所用的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些细微的差别,现将《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八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列表如下:

比喻 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夸张 表达感情更强烈

拟人 表达亲切,有情趣

对偶 整齐,有节奏感

排比 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反复 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反问 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

设问 突出强调

(3)确认修辞手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3、表达方式类

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如下表:

表达方式 主要作用 表达方式 主要作用

肖像描写 以形传神 工笔细描 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

动作描写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细节描写 准确传神鲜明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插叙 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倒叙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叙后议论 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白描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3)确定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4、行文段落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如下表:

开头段 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过渡段 承上启下(或启下)

结尾段 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回答。如前例答为:①照应开头,呼应前文;②深化主旨,说明恩师高尚的品德将代代相传 

5、表现手法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表:

象征 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 衬托 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

扬抑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渲染 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以小见大 小中见大,表现人、事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6、物象类

(1)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如下:

结构

开头结尾的谋划

详略主次的安排

行文线索的贯穿

过渡照应的勾连

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思考角度

①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②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③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④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部分重要作家散文风格

鲁迅:观察冷峻,讽刺辛辣,批判严峻。             

巴金:真挚朴实,富有激情,寓深刻于平淡。

季羡林:“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本色天然,朴实无华,小中见大。   

冰心:清婉明丽。

秦牧:知识丰富,观察细致,构思精巧,文采精丽。   

李乐薇:写景优美,诗情画意,超凡脱俗。

林清玄:恬淡自然,蕴涵哲理;醇厚浪漫,宽容博爱;朴素浅易。     

贾平凹:清淡古雅。

毕淑敏:比喻形象,文笔流畅,情感真实,富含哲理。                

史铁生:沧桑内敛。

余秋雨:语言通俗,散文小说化;篇幅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四、真题体验

(2017课标全国Ⅱ,4—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4分)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8193;(  )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

3.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1.答案    B 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据全文尾句“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可知,作者认为,外出旅行未必能深入认识事物人情,故选项“通过……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的表述曲解文意。

2.答案 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词语丰富意思的能力。“窗子”含意指向本文标题的含意,文章二至五段侧重写向窗外看到的不同的现实生活图景,且二至五段的结尾反复强调“铁纱窗”“玻璃窗”“窗子以外”等;再结合尾段“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隐隐约约”等信息可知,作者笔下的窗子,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有形的窗子指向具体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窗子,无形的窗子指向人的不同的精神世界。


展开余文
易错警示 细描(详写)的标志

不少考生认为A项“笔触细致”是错误的,因为第二段仅用三四句就描写了四个乡下人的打扮装束。但细描并非一定要浓墨重彩,只要能抓住几个典型细节来描写就可以了。如作者在描述乡下人的头巾时,用“黯黑的白布”(而非白布)、“褪色的蓝布”(而非蓝布),可见作者观察、描绘之细致入微。

疑难突破 体会词句七关注

①表层意;②深层意;③比喻意义;④象征意义;⑤反语意义;⑥讽刺意义;⑦双关意义。

3.答案 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

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解析 作者在首段就提出问题,运用第二人称来叙述,设置了和读者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情景。第二段主要运用第一人称,第四、五两段转换为第二人称,这三段细腻描写了“我”与“你”看窗外或远或近的情形,体现了作者对“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的理性审视。第六段中“你”和“我”两种人称交替出现,从“气闷”“受不了”“换个样子过活去”等可看出作者的自我嘲讽与反思。

知识拓展 三种人称视角作用的区别

人 称 作 用

第一人称 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增加真实感、可信度,便于自由表达情感

第二人称 以对话的口吻叙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亲切自然,便于交流情感, 增强感染力

第三人称 以旁观者的口吻叙述,不受时空局限,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便于全面、客观、灵活地反映现实生活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2019高考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人教版高三)
下一篇:2019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