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722  2018-10-29
标签:导学案设计 九年级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导学案设计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精品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学习重点】

      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预习导学】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琼(         )  绮(       ) 婵娟(     ) (       )  阙(       )

      2.作者链接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 堪称全才。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 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 主张“神似”。

      3.背景链接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 宁九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39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七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合作探究】

      学习《水调歌头》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读通词意

      (二)文本探究

      1.词的上下两阕各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2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有何深意?

      3.词中蕴含生活哲理的诗句是什么?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三)名句赏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拓展延伸】

      话说《水调歌头》。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说得虽然有些过头,其他的词也在继续流传,并没有作废,只是有些相形见绌罢了。仿佛是群星灿烂的天空出现一轮明月,其他的星宿 马上显得黯淡无光了。也可看出这篇词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一天,神宗问现在外面最流行的曲子词是什么,太监便把这首词抄给了神宗。神宗看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几句时,深有感慨地说:“苏轼终究是爱戴君王的。”于是下诏把苏轼调到离京师比较近的汝州。苏轼因这首词的创作而得以迁往内地,也算是因词得福吧!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九年级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导学案设计 苏轼《水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下一篇:《故乡》第二课时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