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248  2018-11-07
标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精备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 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课堂导入】

      本单元还要学习四大名著中的两篇文章。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 作品,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此四部巨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难分高低的,都有着极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细致的刻画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都为历代读者所称道,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可谓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座伟大丰碑。《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  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成就最高。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罗贯中是吴承恩的老师。

      【故事背景】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课文初探】

      初识文本听朗读,完成字词积累,初步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故事情节

      1.字词积累。

      【理解词义】

      拜谒:拜访谒见。

      如雷贯 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贯:贯穿,进入。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屏:使回避。促:靠近。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经世:治理天下。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顿: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

      【层次划分】

      2.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①):写第三次顾茅庐之前,关张持有不同态度,刘备力排众议,决定前往。

      第二部分(②③):写刘备第三次拜谒诸葛亮得以成功遇见,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为其谋兴邦定国之策。

      第三部分(④):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故事情节】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刘备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拜访两次都没有见着。

      经过:刘备第三次去拜访,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又等了几个时辰才同诸葛亮见上面,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

      结果: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人物形象分 析】

      4.本文篇幅不长,但人物个性却十分鲜明,请结合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张飞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刘备:

      (1)刘备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在诸葛亮未应出山时,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是以苍生为念,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


展开全文阅读
      仁心爱人。

      (2)刘备为见得诸葛亮,不顾帝王身份,“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诚。

      诚心求贤。

      (3) 刘备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诸葛亮,言“开备愚鲁而赐教”,可见其请教虚心。

      虚心求教。

      (4)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备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 

      待人宽和有耐心。

      (5)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诸葛亮:

      诸葛亮出场前,小说还写了那些事?

      1、司马徽初荐(刘备初得诸葛亮的消息。“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只知其有安天下之才。最先涂上了神秘 色彩。

      2、徐庶走马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3、司马徽再荐(“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4、一顾茅庐(农夫作歌、博陵崔州平——隐者形象):突出诸葛亮的隐者形象。

      5、二顾茅庐(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感叹世无英雄,

      赞赏独善其身:渲染诸葛亮求之不易。 诸葛均、黄承彦——

      其诗为诸葛亮形象的良好写照。

      这些人物,每个人都不能真正反 映出诸葛亮的面貌,但每个人身上都有诸葛亮的影子。 

      渲染、烘托   铺垫、蓄势 (侧面描写)    

      诸葛亮登场后的刻画: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

      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茶罢, 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

      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表现出“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的雄才大略。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正面刻画

      (1)诸葛亮有一身才华,却甘心做“南阳野人”,刘皇叔若非一片赤诚,不能邀其出山,可见其本心也不愿流落世俗,是高风亮节之行。

      淡泊名利 高风亮节。 

      (2) 刘皇叔以天下苍生为念,诸葛亮方表 示愿效犬马之劳,这是儒者大义,足见其一片仁义。

      仁心爱人。

      (3) 一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智慧的宣言,不出茅庐,而已知“三分天下”,足见诸葛亮之智。

      满腹经纶  聪睿过人。

      张飞:

      在第一部分中,找出描写张飞的句子,想想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来描写张飞的?张飞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通过语言、神态描写的方法,直扬言将诸葛亮“用一条麻绳缚将来”,足见其行事鲁莽。表现了张飞的粗暴、急躁而直率。

      本文写张飞对表现刘备的性格特征有什么作 用?

      用张飞的粗暴和急躁来衬托刘备求贤的真诚和谦恭。

      【课堂小结】

      刘备: 仁心爱人  志向远大  礼贤下士   求贤若渴

      诸葛亮:才略高超 满腹经纶 淡泊名利  智慧过人

      张飞:   言行鲁莽  性格急躁直爽

      【深入探究】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去拜访诸葛亮?

      明确: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留下一段佳话。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和敬重 ?

      明确:

      (1)上路之前: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比较朗读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

      (2)“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

      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可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3、第③段文字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肖像、语言描写。

      表现了诸葛亮儒雅脱俗、胸怀天下、洞察时世、足智多谋、见识卓越的特点。

      4、第③段中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分析天下形势的?

      曹操占有天时,不能与之争锋;

      孙权占有地利,可为援而不可图;

      刘备占有人和,大业可成。三分天下,成三足鼎立之势。

      【交流讨论】


展开余文
      1、文章主要写刘备与诸葛亮的见面,却多次写到张飞,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点拨】文章多次写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是通过写张飞的急躁、鲁莽来反衬刘备三顾茅庐的耐心与诚心,表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美好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2、文章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点拨】小说通过典型的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如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为了见到诸葛亮,他甘愿立上“半晌”“一个时辰”,态度十分恭敬,张飞则是粗犷豪放,莽莽撞撞。诸葛亮则是一个经天纬地之才,从他未出茅庐而能对天下形势正确分析即可看出。

      3、诸葛亮出山后,给刘备出了什么计策?

      【点拨】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   取胜的策略。

      4、诸葛亮为蜀国做了哪些具体的事?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点拨】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坡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剑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故事都证实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料事如神,胆大心细。

      【课文总结】

      《三顾茅庐》这是篇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赞美了刘备的求贤若渴、诚心诚意以及诸葛亮的雄心大略。        

      【艺术特色】

      1.铺垫、渲染巧妙运用

      2.运用诗歌巧评价

      3.运用对比显特色

      1.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前叙述描写属于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铺垫渲染  例如,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等。

      作用: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3、4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

      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用诗句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评点,又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3.试分析本文鲜明的对比的运用。

      答案示例:①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这一对比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②张飞与刘备是结拜兄弟,诸葛亮是一位与刘备素未谋面的草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③刘备“拱立阶下”、等了“半晌”“犹然侍立”,刘备是当时汉献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亲 国戚,而诸葛亮是一介草民;当时刘备47岁,诸葛亮只有27岁,一个是长辈,一个是晚辈。就这样,刘备“拱立阶下”、等了“半晌”,从而刻画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尊重人才的人物形象。

      【课堂拓展】

      1.与所学课文《智取生辰纲》相比,本文的语言并不是纯粹的白话语言,而是通俗语,请你说说为何《三国演义》的语言不用白话语。

      涉及史料,难以用白话演绎。

      2. 探究《三顾茅庐》故事经久不衰之秘:

      ①《三顾茅庐》的情节在史书中仅有寥寥几笔,但在罗贯中笔下,这个故事丰润起来,并随着《三国演义》的感染力一同为人熟知。

      ②《三顾茅庐》的“隆中对”部分,表现了诸葛亮之智,又因其类似于总纲内容,给人深刻印象,因此经久不衰。

      ③古代士人都有一个择贤主而事的梦,求贤若渴也是贤君的表现,这正是士大夫乃至平民百姓的理想,因此传唱不衰。

      3.学了《三顾茅庐》后,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交流】

      ①我们对人一定要诚心诚意; ②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③要学习诸葛亮,平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5、说说你知道的。诸葛亮为蜀国做了哪些具体的事?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明确:诸葛亮一出 山就在博望坡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剑、火烧赤壁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故事都证实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料事如神,胆大心细。

      6.了解与诸葛亮有关的风景名胜和历史遗迹。

      三顾堂

      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的纪念堂。

      诸葛草庐 

      公元1987年重建的仿汉建筑,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在此作《隆中对》

      躬耕田

      乐山与隆中山之间的诸葛亮庙冲的一百多亩田地。当年诸葛亮躬耕陇亩于此地。

      六角井

      是诸葛亮当年隐居隆中时生活用水井。

      抱膝亭

      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后人凭吊诸葛亮抱膝长吟之处。

      隆中牌坊

      建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是隆中的标志。

      7.关于诸葛亮的诗歌

      蜀       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史诗。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写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三顾茅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刘姥姥进大观园》精备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下一篇:漫游天下(陈祥书随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