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师随笔
阅读:531  2018-11-16
标签:教师随笔
肖培东老师情感启悟教法初探(教师随笔)
胡文婕

      肖培东老师说:“潜入文字,就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情感。所以情感是读出来的,是找出来的,是品出来的。”我把肖老师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情感启悟的做法进行了梳理,大致有以下几种:

      1、反复诵读法

      肖培东老师认为,诵读是最朴素的,又是最关键最实用的学习方法。几乎在肖老师的每一节课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他对诵读的重视。学生们跟着老师一遍又一遍地诵读,一次一次地走进文字,一点一点地咂摸着文字背后的情感。

      肖培东执教《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时异乎寻常地强调诵读。诵读方式非常多。“轻声读”“大声读”“默读”“散读”“学生齐读”“老师范读”“学生个别读”“男女生配合读”等读法。从全词读,到部分读再到读句子。总之是一读再读,不厌其烦。

      而且,肖老师对学生的诵读有很细致的指导。

      学生初读文本时,他告诉学生:“这首词每两句换一次韵,且仄韵、平韵、仄韵、平韵,重复回环,有复叠之美。”“诵读时,遇平声韵‘天’‘眠’‘乡’‘肠’应拖长音,稍作停顿;遇仄声韵如‘好’‘老’‘月’‘雪’等则应急促些。”学生诵读时语速快,他说:“古诗文诵读一定要耐得住气,要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

      读到词中“江南好”的部分,肖老师每一步都有诵读的指导:

      读出韵律美,还要读出画面美。

      对好的事物、美的事物,在朗读的过程中读出憧憬、向往、期待。

      要细细地进入文字当中,仿佛自己已经融入到江南的山水之间,所以每一个字都要很真很真地去读。

      “眠”字读得时候尤其要沉得住气。声音慢慢地由高到低,由微到无,要“眠”到心里面去,然后垆边那个人就站出来了。

      读“春水”的“春”字的时候,一幅江南美景刚拉开,这个时候所有的希冀、憧憬、期待也刚刚拉开帷幕,因此这个“春“字的情绪尤其重要,它要引出整个江南好。

      2、切身代入法

      文学类文本的情感领悟,很多时候需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肖培东老师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将学生自身的情感经历与文本中作者的情感相融合,这时候,学生即作者,学生情感的代入,能有效地体悟到课文的情感。

      肖培东执教《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时说过,品读,就要进入文字现场,有属于你自己个人的想法。他让学生们想想:茫茫的江水,闭上眼睛,一艘船,一阵雨,闲适地在这里听,安逸以外,还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们静下来,闭上眼,慢慢想,慢慢悟,读出难受、淡淡哀愁、思乡、孤独……

      肖老师执教《春酒》时,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末句“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他启发学生:这句话你在读的过程中,你能不能想到一些什么场景呢?学生们设身处地,将自己代入文字中,好像看到了作者正在找春酒的画面,进而领悟到作者那份找寻之心,“那就是守望、等待,那就是思念”。

      3、两相对比法

      在肖培东老师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老师引导学生将文本文字进行对比,有的是与其他文本进行对比,有的是用替换方式进行对比,还有的是将文本内容前后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感知作者对于情感对象的情感态度。

      肖培东执教《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时,将韦庄写江南的诗句“春水碧于天”与白居易写江南的诗句“春来江水绿如蓝”进行对比。经过讨论,最后学生们发现,白居易的诗句强调春水的颜色好而韦庄的诗句更强调春水的浩荡广阔。

      肖培东执教《始得西山宴游记》时,老师先引导学生一步步读出柳宗元醉西山、知西山、归西山的情感,然后引出第一段中作者对州中其他山水的游览。两相对比之后,学生们感悟到两类游览的不同:西山之游,他是神游;而对州中其他山水的游览,是一种形游。“因此,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唯有西山之宴游,才是他人生宴游之开始。”

      4、补充留白法

      诗词中的留白,表现在文字上,就是诗句之间有跳跃有间隙,需要阅读者通过想象来补充完整。肖培东老师在诗词教学中能够细致地引导学生补充这方面的空白,领悟诗人幽微的情感。

      肖培东执教《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时,提醒学生:从“垆边人似月”中看出,它暗藏了诗人的一种什么行为?学生们恍悟:喝酒。既而领悟到词人借酒浇愁,悟出此句有对家的思念。

      在教学本词时,肖老师有一种特别的设计:

      老师:面对江南之好想起家乡之景,那遥远的家乡此时会是怎么样的一番光景呢?(要求学生细读、思考、想象、表述,接续:

      师:江南“春水碧于天”。家乡却-----

      生1:家乡却血流成河、一片战乱、天地昏暗。

      师:江南“画船听雨眠”。 家乡却-----

      生2:而家乡却是一片打打杀杀的声音。

      生3:家乡原本也有这样的悠闲,也可以和家人一起在船里听听雨声,可是,战乱改变了一切,家乡再也不见这样的情趣,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哭声连天。(学生鼓掌)

      师:江南“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家乡却-----

      生4:家乡的美人却在战火中蓬头垢面,生活困窘,唉,人身处战乱,哪里还有昔日容颜啊。可是,诗人是那么想念她。

      肖老师通过对诗词文本留白处的内容进行细致挖掘,由现实的江南,引导学生想象出词人思念中的家乡,丰富且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标签:教师随笔 肖培东老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言兵事疏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下一篇:沉潜到深处的词语教学——肖培东语言教学探微(以《猫》教学片断为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