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师随笔
阅读:633  2018-11-16
标签:教师随笔
肖培东语文教学的三心二意——谈语文教学之道(教师随笔)
周建标

      何谓好的语文课,见仁见智,比如叶澜教授对好课有三条标准:有意义,有效率,生成性。贾志敏对好课概括为:以学生为本,以训练为主,以鼓励为主。名师王崧舟认为一堂好课有三个味:语文味,书卷味,人情味。不管怎么说,好的语文课应该在语文本身,应该着力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应该注重语言文字的品析,应该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一句话,语文应该姓语。

      那么,肖培东老师眼中的好语文课是什么模样的呢? 当然,他追求一种更纯正的语文,“有琅琅的书声,有真诚的对话,有主动的揣摩,有深刻的反思,有精神的升华”,他追求“大气、简洁、清晰、深刻”“有细节之实,有灵动之美”的语文课堂。有人评价他的课:于平常处见奇崛,他把对文字的热爱、对教学的求索,对青春、生命、真善美的讴歌,都倾注在课堂里了。我最赞赏的不仅是他炉火纯青、臻于高妙的教学技术,更是那“行人更在春山外”的非语文因素,我谓之语文更在语文外——其实,对于他来说,还有什么不是语文呢?诚如他所说的:哪条路,哪道水,不关联语文?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教学?我们的生长,我们的忧愁,化成课堂上学生的生命。

      对于一名优秀的语文人来说,也许应该像肖老师那样追求“三心”“二意”。

      好语文应该是有一颗甘愿等待的耐心。他走进了这样一个班级:都不举手,不愿抬头,偶尔一个被无奈叫起,老大不情愿,沮丧,旁边立马传来一阵阵嘻笑。老师也是凡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见此情景,谁不想抱怨、宣泄一下?但肖老师告诫自己:必须平静面对一切,谁叫我是他们的老师呢?他依然面带微笑地提问学生:“你在哪里找到了春天?”学生不愿回答,依然懒洋洋地耷拉着眼。他鼓励,他启发,他坚持不懈,终于迎来了课堂的春天,孩子们七嘴八舌地闹开了。等待,是难的,因为它往往意味着冷场,意味着尴尬,对惯于追求热闹喧腾气氛、行云流水节奏的老师而言,这似乎是一种课堂不成功的表征。但肖老师却说,语文课堂在静中显得博大与深邃。他可以花十分钟让学生默读,可以十几次反复阅读标题,可以不厌其烦地启发不愿回答的学生。他让学生慢慢读,细细品,缓缓想,轻轻说,让他们感受到课堂的温润气息。肖老师多次由衷地表示,安静的课堂,让他如此迷恋。他静静地看着学生静静地思考、阅读、写作,就是一种美丽迷人的语文姿态。他甚至说,语文思考不是带学生进入喧嚣,而是回归孤独,如此,孩子离开课堂,就能够享受孤独阅读与寂寞思考。又说,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最有意义的享受是寂寞中的阅读与歌唱。

      我想说,安静的等待,是教学的沉淀和消化,是师者的尊重与宽和,是教育的人性化体现。教学是慢的艺术,语文更应是闲庭信步,从容自在。在当下浮躁而功利的社会,要保持如水的静心、如山的耐心和云淡风轻般的淡泊之心,委实不易。唯有大追求者,方有如斯情怀;唯有大情怀者,方能炼成如此境界。

      好语文应该是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善心。走进学习基础较弱的高三(9)班,室内昏暗,一片阴沉。肖老师点亮了灯,让学生拉开了窗帘。他看到了教室后面一期以“迎接中秋”为主题的黑板报,写着醒目的四个大字:望月怀远。他决定改变原定的教学计划,就从这四个字入手,夸赞黑板报出得漂亮,学生心间如同注入一缕阳光。他如月光一般宁静地微笑,不急不躁地提问:望月为什么可以怀远?怀念远方的什么呢?循循诱导,丝丝入扣,学生原本封闭的心敞开了,原本阴暗的心明朗了,他们发现了自己身上从未发现过的美,原来自己也有这般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皇帝的新装》教学尾声,让学生对大人说句话,一男生口不择言地说道:“大人们,你们要洗心革面!”肖老师一惊,怎么把在场的教师说成坏人了?他灵机一动,顺势解释:“是的,洗心革面,就是要洗去尘俗之心、功利之心,洗出一颗纯洁的童心,丢掉虚伪的面具,换上一张婴儿般纯真的笑脸。”那男孩扬起了头,骄傲地站着,是这个叫肖培东的老师赐予了意想不到的力量和美好,他也许会铭记一生。肖老师坚持认为,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而要做到这一点,又需要童心。肖老师觉得这个世界最珍贵的就是一颗纯真的童心,把自己教成一个学生,教回到童年。唯如此,语文课,才能让我们变得“高贵、善良和丰富”。

      真的,教师俯下身子,听一听来自学生的声音,才会体味到学生的努力和不易,才会善待学生的不足和缺陷,语文的表情才是柔和的、阳光的。只有眼里有人的教学,才是尊重的教育,民主的教育,充满人性的教育,弘扬个性的教育,才会让课堂变得温暖、宽容和博爱。如果语文教师眼里没有“人”,没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还会有语文课的活力和生命力吗?还会有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眼睛吗?

      好语文应该是有一颗足够强大的自信心。面对余光中的《假如我有九条命》,肖老师感觉有些棘手。这是一篇结构形式简单,各段行文雷同,很难上出彩的文章,该从何处入手呢?他一遍遍地问自己。他突然发现,从网上下载的文章只提到八条命,另一条无端消失了。而另一同行的老师下载的文章却有九条命,孰是孰非?更糟的是,第二天拿到的课文与前面网上的两个版本都不一样,完全推翻了先前预设的教学思路,此时离正式上课时间已不足二小时。但曾经沧海的他并未被这团混水搅乱,而是从不同版本的文字入手,借力打力,微笑自信地走进课堂,引导学生去领略“九条命”的精彩。这种剽悍的自信心源自哪里?源自左右逢源的教学悟性。而这种悟性又来自何处?说到底,还是靠教师努力去阅读,去学习,去思考,去想象。肖老师以为,没有难上的课,只有不悟的心。最需要反思的,是自己为语文教学准备了什么。他自述教学心得:要深入地读书,读出自己的发现,再与名师大家的精深观点碰撞,找出自己的得失,更准确自信地解读文本,预测学情、灵动调整,并准确拿捏课堂流程的分寸。


展开全文阅读
      课堂四十分,课外四百分钟,不,是每日不辍地学习、研思。教师是用一辈子的功力在备课。肖老师曾说,读书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是最基本的教学方式。此言的是!一个不读书、不思考的教师很难成为一流的优秀教师。难怪李镇西老师如此断言,一个真正有学问、有情趣的教师,无论他怎么教,哪怕有时候“满堂灌”,都叫“素质教育”。优秀的语文人,总是不忘读有字之书,研无字之书,炼心灵之书。唯有像余光中先生说的“书要教得好,也要全力以赴,不能随便”,方能教出满满的自信。

      正是缘于以上“三心”,才会呈现出以下“二意”。

      好语文应该是“随意”的。此“随意”自然非贬义词,而是不经意中的“匠心”,是教学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是临时起意,随机应变。如此“急中生智”“突然变卦”的案例在肖老师的教学生涯中是屡见不鲜的。因为他铭记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学自然也是千变万化的。譬如,他听《祝福》,那天刚好下雪,他便有了这样的教学设想:这篇小说是怎么写雪的呢?先找出写雪的句子阅读。学生读出了阴冷的基调、悲惨的氛围。祥林嫂的故事发生在风雪中,其实她本人就是一个一路风雪的可怜人。转到祥林嫂一生经历的苦难,活在凄凉中的她就是一片漫天飞舞却不知飘落何方的雪花,虽洁白无瑕却终究被弃尘渣。整堂课简化成了“雪”的课。还有他教学《孔乙己》,就从学生当天送他的生日卡片导入,围绕“记得”与“忘记”结构教学,浑然一体,一气呵成。他的许多课都是临开场才决定的,睹物起兴,任性自如。优秀的语文教师大多不“循规蹈矩”,不按部就班,不矫揉造作。他们总是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力和洞察力,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看似随意地一个应景式切入,却蕴含着巧妙的教学智慧。这些教师有着强大厚实的“内功”,能敏锐地捕捉地教学契机,善于利用一切教学资源,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自然切入,天衣无缝,令人击节赞叹,叹为观止。

      好语文应该是富有“诗意”的。无庸讳言,语文课正逐渐演变为边缘化、休闲化的课程,学生昏昏欲睡,似听非听,一只眼睛窥探教师动向,一只手偷写其他学科作业。这也不能全怪学生。因为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太多了,照本宣科的,支离破碎的,碎问碎答的,故弄玄虚的,牵强附会的,机械呆板的,一成不变的,毫无语文的姿色和魅力。肖老师的课就像一块强大的磁铁,牢牢地粘吸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连小差都舍不得开。他的课时而如静湖泛舟,温婉平和,不疾不徐;时而如坐春风,令人神怡意惬;时而如密林探险,愈进愈迷人;进而如曲径通幽,总有意外之喜。他喜欢教学生诗歌,比如,他推荐给孩子一首叫《秋叶》的小诗:坡上/坡下/秋天的微笑/散落一地。他隐去第三句,让孩子们填写。孩子们的眼睛亮了,心湖活了,他们天生就是诗人,一句句美好、机慧的诗汩汩地冒了出来:时光的碎片/来年的春天/秋天的眼泪/大树的孩子/鸟儿的窗帘/秋天的烟火/秋天的诗句······他教学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他没作过多的技术化分析,没作深刻的背景介绍,只让学生读“一”,读着读着,学生读出了作者的孤独寂寞,遗世独立;让学生品“与”,品着品着,学生品出了天人合一,悲喜人生。“我忘记了是在上课,只觉得,我们都荡漾在那晚的小舟上,覆盖船身的,是漫天的风雪和孤独的文字”。肖老师如是说,他已经物我同融,古今化一,把学生搬到了张岱所处的风雪世界。这样诗意的课堂怎不让学生如饮甘醪,如痴如醉?

      说到底,好语文的主人应该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性情中人。教学是一种修行,也是一种活法。暑假开始,肖老师去旅游,去乡村;去陪伴家人,去和孩子玩乐,去约会朋友;去听听音乐,去看看心仪的书;还有去打球,去爬山,去烧菜,去侃大山。他说,教学的灵感,一半在课堂,一半在生活。又说,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在书香里浸泡出来的淡定宁静,才是我们幸福的真正源泉。还说,面对这个世界的丰富和灵秀,技法永远是苍白的。是的,纯粹讲技巧的语文课也是不能持久吸引学生的。生活,是更广阔的语文世界,只有用整颗心去关爱学生、酷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教师,才能上出一堂堂真正令学生喜爱的语文课——这显然不仅仅囿于语文范畴、教学技巧了,而是上升到做人、做事、三观的人生高度了。

      正如王君评价肖老师:他活得很简单,很纯粹;他的激情和他的淡定,水乳交融。简单才能专注,纯粹才能极致,简单、纯粹的肖老师本身已外化为随心所欲、诗意盎然的语文,诗意地栖居着。
标签:教师随笔 肖培东语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秋天的遗憾,散落一地——肖培东《美丽的颜色》诗歌创作教学案例
下一篇:精彩课堂随教师而来(肖培东)(教师随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