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245  2018-11-21
标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故乡》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故乡》是一篇小说,重在写故乡的人物变化,但是描写少年闰土的片段历来脍炙人口,让人印象深刻。学习这课,首先要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才能更好地阅读小说,分析小说,把握小说的主题。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阅读小说,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本身是首要的,但是得出自己的见解。其三是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分析:

      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和分析能力,也能够独立的思考问题了,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的加深问题的难度,让学生能够有自己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非常关键。于是,根据本阶段学生的特点和教材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与提示,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文章生字新词,并且理清小说的线索和故事发展的情节。

      2.能力目标:学习文中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的表现手法,并且学会运用对比;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深入思考文中人物发生变化的原因理解文章主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故乡的意识,在生活中要勇敢的追求希望,敢于前进。

      教学重点

      1.掌握小说采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1.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日渐衰败和农民生活日益困苦的根本原因。

      2.理解本文结尾的议论:“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的深刻含义与作用。

      教法、学法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体现学生主题,老师主导的学习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准备采用一下的教学方法:

      1.导读式

      2.点拨式

      学习方法:

      1.扫描式(即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摘取有用信息)

      2.讨论式

      3.小组汇报

      教学时数

      二课时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少年闰土的“月下刺猹图”,老师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上闰土的形象特点。

      好,那大家知不知道老师描述的是谁啊?(闰土)。不错,正是闰土,是少年时期的闰土。《少年闰土》是我们小学是学习的一篇文章,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的这篇《故乡》,去看一看鲁迅儿时的故乡是什么样的,当他20年后回到故乡时,自己儿时的伙伴闰土又变成了什么样子?到底是什么使他们发生了如此的变化呢?好,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鲁迅的《故乡》。

      本设计的意图是以图片形式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自己总结小学时学过的“少年闰土”的形象,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背景介绍: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3、作家、作品介绍:

      鲁迅,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此步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己查找资料完成对鲁迅的认识,课堂上让同学们相互补充。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鲁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和文学家,应对作者有更多的了解。

      (二)进入新课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展开全文阅读      第二部分(6-77):“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第一层(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写“我”到家时的情况。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天真无畏、深厚的友谊;对杨二嫂的比照--小市民习性更厉害。

      第二层(到“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全文重点)闰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社会根源)

      第三层(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告别闰土与故乡。

      第三部分(78-末):“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把握文章内容,给学生一个“初步”的印象。

      (三)疑难探究

      1. 分析闰土人物形象: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闰土的相关语段、语句。

      润土前后30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1)外貌变化:

      (2)动作、语言的变化:

      (3)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变化:

      (4)小结:

      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作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卑观念愚弄淳朴的农民。见“我”时,强自按熄霎时间闪现出来的真挚友谊的火光;见面时一系列精神变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尊卑观念给闰土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对香炉和烛台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他虔诚地渴望神灵的赐福,摆脱贫困与苦难,这样描写,可清楚地看到:闰土对苦难根源有直觉,但不理解;希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他憧憬未来,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

      2.杨二嫂人物形象: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杨二嫂的句子。

      文中对杨二嫂进行了那几方面的描写?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此题意在让学生探讨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抓住题干对这类人生活的概括进行合理的想像和补充;可以反思闰土的现实生活,构建“新”的生活。

      (四)课堂小结

      本文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

      在鲜明的对比中,塑造了杨二嫂的形象: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1 

郑白炼

标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故乡》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走一步,再走一步》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下一篇:《中国石拱桥》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