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524 2018-12-02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名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一、积累古汉语词汇
二、分析人物形象
三、体会说话技巧
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 体会说话技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唐雎,也作唐且。魏国人,是安陵君的臣子。战国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一场外交斗争。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出色的完成了自己肩负的使命,使秦王吞并安陵国的企图落空,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成为我国历史上外交使节中的杰出代表。 了解唐雎和背景,导入新课。 先熟悉人物和背景,快速进入情境。
作品介绍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根据战国末年著作整理而成,共33篇。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反映了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耐人寻味的幽默,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的影响。 了解作品 了解作品
初读课文 一、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二、小组内部分角色朗读,再全班展示。
三、小组合作,译读课文,不懂之处做好标注。
四、通读全文
1、自己译读课文,识记重点词语。
2、老师抽测 。
五、抽测重点字词。
六、复读课文,合作学习:
1.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唐雎出使秦国战胜秦王,捍卫了国家领土。
2.梳理文章结构。
(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2、3)写唐雎和秦王斗争的经过。
(4)写斗争的结果,唐雎取得胜利。
3. 用白话文编写剧本,并表演。 朗读体会
理解文意
合作探究 朗读体会
理解文意
整体把握全文思路
细读探究 一、为什么说唐睢不辱使命?
唐雎奉命出使秦国,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战胜秦王,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捍卫了国家领土,出色地完成了安陵君交给他的使命。
二、唐雎是怎样战胜秦王的?你能简述斗争的主要经过吗?
唐雎用“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断然拒绝易地要求,揭穿秦王骗局。
针锋相对,以“布衣之怒”“士之怒”对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表示自自己将效仿三位壮士,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针锋相对,以“布衣之怒”“士之怒”对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表示自自己将效仿三位壮士,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三、你能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几个人物形象吗?
安陵君头脑清醒、识破诡计, 敌强我弱,为争取周旋余地,只能婉言拒绝,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秦王是一个阴险狡诈,骄横狂暴,傲慢,贪得无厌、贪生怕死,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盛气凌人、恃强凌弱、欺软怕硬、前倨后恭的封建统治者。
唐雎是一个爱国忠君、正气凛然、不畏强暴、沉着冷静、从容镇定,勇于献身、智勇双全的外交家的形象。
四、文章主要运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1、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2、对比手法。 合作探究
小组展示 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写作方法。
研读揣摩 一、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
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二、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有名的外交家?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
参考答案见课件。
三、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只有用心揣摩,方能领会真实意图。试体会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展开全文阅读
(1)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我发怒的话,就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
(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将要与你同归于尽。
(3)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如果安陵君违抗我的意愿,也会遭到像韩国和魏国那样灭亡的下场。
四、简析下列对话的言外之意。
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总理:提起这支笔啊,那可就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
①美国记者:中国人连钢笔都生产不出来。
②周总理:派克钢笔是战利品,美国只不过是中朝人民的手下败将。 品读说话技巧
探究潜台词 学会说话技巧
能知晓别人言语之中的言外之意。
拓展延伸 一、这么机智勇敢的唐雎,你认为他能够永保安陵吗?为什么?
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二、课堂练习
具体内容见课件 思考,表达 补充课外知识
课堂小结 《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篇文章。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最终折服秦王,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文章内容精彩,情节完整,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生动,秦王的色厉内荏、前倨后恭,唐雎的不畏强暴、英勇沉着,都写得栩栩如生。 用自己的方法总结 总结巩固
板书 一(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二(2、3)写唐雎和秦王斗争的经过。
三(4)写斗争的结果,唐雎取得胜利。
侯晓旭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唐雎不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海燕》优质课教案
下一篇:
《唐雎不辱使命》精品教案及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