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846  2019-01-08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奥斯维辛的历史。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分析富有意蕴的句子,概括本则新闻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的使命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教学重难点:分析富有意蕴的句子,概括本则新闻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探究法、对比阅读法。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声乐图文,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看一组图片。(多媒体演示并播放音乐《John Williams- 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 ( 提前已让学生观看了影片 《 辛德勒名单》 》 )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杀人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是——奥斯维辛。(板书标题中的“奥斯维辛”)

      1939 年——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 61 个国家,伤亡人数达 9000 余万,仅在奥斯维辛死亡人数就达到了 400 万,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震惊的数字啊。因此,奥斯维辛一出现于人们的视野,关于它的新闻就铺天盖地。(板书标题中的“新闻”)

      美国记者罗森塔尔在二战结束 13 年后,参观奥斯维辛纪念馆,写了一篇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作者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奖。(板书“罗森塔尔”“没有什么”及“普利策奖”)

      二、标题质疑,初读文本

      (一)思考质疑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个标题。这是一个充满悬念的标题,它有没有让你产生什么疑惑呢?

      预设:

      1.既然没有新闻,那么文章写了什么? 

      2.既然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

      3.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4.奥斯维辛是什么?

      (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答案和预设相差不大 ,基本上是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的。 。 )

      (二)初读文本

      请同学们带着上述问题走进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默读思考前面的问

      题。 

      要求:抓住关键语句,筛选有效信息,从文中寻找答案。

      (对于没有解答的问题暂时存疑)

      三、对比阅读,合作探究

      (一)阅读教师改写后的对比材料,和文本作比较。

      师:课前老师在读这则新闻的过程中,也跟随罗森塔尔,和参观团一起参观了奥斯维辛纪念馆,也写了一篇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请大家读一读,边读边跟罗森塔尔的新闻作一个比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波兰布热金卡电 8 月 31 日,奥斯维辛参观团参观了世界著名旅游中心——布热金卡。

      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奥斯维辛大约有 12000 名居民,距华沙 120 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纳粹在这里进行了惨无人道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做的各种试验,共有 400 万人死在这里。

      参观团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长廊纪念墙、绞刑室等多处遗迹。毒气室和焚尸炉的玻璃窗内有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女牢房中陈列着一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 英尺宽,3 英尺高,这么小的盒子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长廊两边的纪念墙上,有数以千计的已经死去的囚徒的照片,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微笑着的姑娘。

      奥斯维辛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二)探究

      师:假如你是“普利策新闻奖”的评委,收到这两则新闻,你会把奖项颁发给谁?

      ( 小组讨论 ,预设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对比出两则新闻之间的不同 ,进而发现罗森塔尔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的特点。 。 )

      1. 细节的刻画


展开全文阅读
      引导:文中哪些细节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这里预设是想让学生发现改写的新闻就是缺少了细节描写 ,才显得干巴巴 ,没有情感 。但是从教学过程来看 ,这个引导的预设是多余的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了罗森塔尔的新闻中有大量的细节描写。 )

      预设: (1)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一边是残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勃勃的生命。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地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残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2)“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写得越美,越让人震撼。美好的生命就是这样被践踏和毁灭的!这就是人世间最大的悲剧。(补充“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给人看”)

      小结:人性有残暴的一面,美好的生命永远不会终止。这是作者对生命的高度赞美,对人性的深刻思考。正是因为细节描写,才让文章更加细腻,更加深刻。

      (在细节描写中,学生注意到了这两处细节的描写,也存在着强烈的反差,进而引出了下面的内容——强烈的反差,这个和预设的相差不大,基本是按照这种思路进行的。)

      2. 强烈的反差

      首先 PPT 呈现电影《辛德勒名单》剧照

      “天真的红衣女孩,也要被送往焚尸炉化为了灰烬。”学生对这种反差一下有了一个更为清晰地认识。

      ( 这个预设 ,引起了学生的 极大兴趣 ,当他们看到自己所看的电影居然与语文学习有了联系 ,他们也更加活跃了起来。)

      引导:集中营恐怖的过去和现在的反差对比。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 可怕的事情是这里 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 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 不该有阳光照耀, 不该有光亮, 不该有碧绿的草地, 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 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挑学生读,突出加粗字词,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师:只沉溺于美好的现在,后辈就会忘记历史,灾难可能就会重演,这是作者不愿看到的。这一点在新闻的结尾再次提出。作者正是借对现状的描写委婉地表达强烈的主观感情,警示世人永远牢记这段惨痛的历史。

      3.  独特的视角

      (1)参观者的感受

      引导:①找出描写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的句子,在书上画出来。

      要求格式:参观 时,他们 。

      学生简答。

      参观 毒气室和焚尸炉 时,他们 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参观女牢房时,他们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

      参观试验室时,他们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

      参观绞刑室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跪了下来,在自己的胸前画十字。

      ②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应?

      学生简答。预设:这些地方阴森恐怖,他们十分恐惧;这些人们太可怜了,他们非常同情;这些暴行令人发指,他们极度痛恨;人性沦丧,他们深感惭愧……

      老师:作者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多么阴森恐怖,他的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读者,引起读者共鸣。

      ③在众多的参观者中,作者特写了一个“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的参观者,这位虔诚地跪下祈祷的参观者在祷告什么?

      上帝,请保佑受难的灵魂安息,请原谅人类的残暴。

      师:一位思想家说:“看了奥斯维辛,我为自己是一个人而惭愧,因为我从来都不知道人是这样一种罪恶残暴的动物。”

      师:罗森塔尔从参观者感受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入手,传达的不仅仅是对灾难的记忆,更是对人性的自省,让新闻也有了温度,对奥斯维辛的悲剧来说,这比一般新闻冷冰冰的客观报道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2)作者的角度

      引导:第六段是否可以删掉?

      罗森塔尔觉得作为一名记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创作这篇文章是作者那不安的心情和使命感使然。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鲁迅 《 记念刘和珍君 》

      ( 前面刚上过鲁迅的 《 记念刘和珍君》 》 ,使学生将前后的知识对应起来 ,在一定程度上也吊起了学生的兴趣。 。 )

      四、借颁奖词,小结文本

      颁奖词:它 突破新闻 “零度写作”原则,着眼 细节,以 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 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 灾难的记忆,关于 生命的思考,关于 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慑生者的心灵,成为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

      五、 升华主题,总结启发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故事确实已经距离我们很遥远了,但生命和人性没有时空,不论国度。“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面对历史我们要正视,面对战争我们要反思。一个没有良心的人是可耻的,一个没有良知的民族就更是罪恶的。我们当在良心的拷问下生活,在不断反思中进步。今天我们成长在和平年代,更应该珍惜这幸福的生活和学习时光。面对动荡的局势,我们应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呼吁和平。

      六、布置作业

      导学教程(小册子)P124

      一、基础巩固;

      二、探究阅读;

      四、语言运用。

      (这是一节公开课,但是在作业布置上,我依然坚持着常规教学的作业布置方式。)

      七、 板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普利策奖

      独特 的 视角 人性

      刻画 的 细节  战争

      鲜明的 反差 生命 

王掌存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奥斯维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李祯《六国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下一篇:萧氏梅亭记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