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2212  2019-02-20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2019年高考新闻热点作文素材积累
整理人:董营涛

胜负之征,精神先见”(人民论坛)

李慧勇

2019年02月19日06: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读唐代魏征所写《述怀》中的诗句,很难不被作者的格局与胸怀所感染。人生路漫漫,能不能砥砺志气、激发意气,的确影响着个人的成长发展、精神境界。

  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纵观历史长河,那些经得住岁月冲刷的,往往是“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那些能让后人启迪思维、浸润心灵的,大多是清正风气、嘉言懿行。从“三过家门而不入”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抚今追昔,种种凛然意气、凌云志气、冲天豪气,长存于人们的记忆中,为一代代人标定了精神坐标。

  有什么样的精气神,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工作状态。意气风发还是颓靡消沉,局面肯定大为不同。一个人如果干事创业缺乏意气,就容易踟蹰不前、安于平庸。现实中,一些人混混沌沌,蹉跎岁月,逐渐消磨了意气,拼劲松了、干劲弱了、闯劲没了。或是患了“守摊病”,工作力度递减,降低标准、坐吃老本;或是得了“不为病”,工作束手束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或是生了“畏难病”,缺乏直面困难、解决矛盾的担当和勇气,遇到问题绕道走、碰到难题就低头。在这些人身上,暮气沉沉、缺乏朝气,做工作自然难以迸发锐气。

  “气者,人之根本也”。葆有强大的意气、志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始终拥有往前冲的力量。风沙中,焦裕禄斩钉截铁,“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浪涛里,王继才意志如钢,“我一定把岛守好,直到守不动为止”。一首经典老歌有这样几句歌词:“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岭!”为什么革命人能永远年轻?就在于他们在拼搏中投入了情感的力量,在奋斗里保持了激情的状态,由此激荡起枕戈待旦的干劲,蓄积了舍我其谁的意气。

  古人云:“胜负之征,精神先见。”做人做事,都应该有那么一股子气。“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为?”前进路途中,我们纵然会遭遇改革的“拦路虎”、发展的“绊脚石”,但即便千难万难,也要像“站立在海中的岩石”那般,经得起海浪的冲击。坚定意志、弘扬正气,不为利益所困、不为得失计较、不为私利左右,拒绝知难而退、患得患失,警惕固守陈规、疲沓飘浮,就不会被困难所扰,才能意气风发阔步向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就应该有雄心壮志。做改革开放过程中冲锋陷阵的“闯将”,当民族复兴进程中攻城拔寨的“尖兵”,尤其需要凛然意气、凌云志气、冲天豪气。意气常存,如朝阳始起;踔厉风发,似蓓蕾初绽。唯如此,船到中流才能勇立潮头,人到半山才能愈战愈勇,凝聚起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

敢于奋斗,就会有成长的机遇(新语)

刘  阳

2019年02月19日07: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多元的发展机会和自由的成长空间,是时代给予每个追梦人的馈赠;而每个追梦人在前进道路上迈出的每一步,也都在推动时代的进步

  最近几天,连续听闻了几位年轻人的成长故事。

  从黑龙江省集贤县永安乡富民村走出的90后周天宇,3年前怀揣着“我要拍电影”的朴素梦想来到北京。不是科班出身、没受过系统培训的他,凭着对电影赤诚的热爱,拍出了一部讲述北漂年轻歌手故事的纪录片,引起了电影投资人的关注,从而获得了拍摄网络电影、实现梦想的机会。

  90后漫画家林远志从小热爱动漫,大学期间开始创业的他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的井喷期,和几位朋友开发了一款叫作“脸萌”的应用软件,下载人次多达1亿,登顶当时应用软件全球下载量榜单。之后,他创作的漫画作品在网上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追捧,又成了动漫界的“网红”。

  近几年,越来越多年轻人成长了起来。《流浪地球》《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等广受好评的国产影片,都是由80后导演创作出的。在一次次采访中,他们无不提及时代进步给他们成长带来的机遇。更加丰满的生活、更加公平的环境、更加广阔的空间、更加多元的渠道……都为今天的青年文艺爱好者、文化工作者提供了尽施其才的舞台。年轻人展露才华的机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人才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国社会近年来的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发展理念的变迁、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开放心态的增强,都为青年创作者的多元发展培育了沃土。他们成长于中国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既对这个时代饱含深情,又与他们的受众之间有着强烈的共情与共鸣。正因如此,他们的创作也更贴近时代,更具号召力和感染力。尤其是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可以说,只要敢于奋斗、敢于拼搏、敢于创新,展露才华的机会就不会缺失。

  时代的机遇不仅属于青年文艺爱好者、文化工作者,更属于奋斗在任何行业的每一个年轻人。多元的发展机会和自由的成长空间,是时代给予每个追梦人的馈赠;而每个追梦人在前进道路上迈出的每一步,也都在推动时代的进步。这是这一代青年的幸运,也昭示着这个时代的希望。

有爱的旅途不孤独(暖闻热评)

施 芳

2019年02月19日06:3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物】北京313路公交车司机刘宝中

  【故事】北京313路公交车全程15公里,是卢沟桥农场家属院、北天堂村等地居民出行的唯一公交线路。因为路程相对较短,313路只有一名专职司机、一辆公交车。2008年,刘宝中从师傅手中接过了方向盘。他熟知每位老乘客,乘客们也有他的电话号码。工作之余,他给乘客充公交卡、替老大爷捎药、帮老奶奶接孙女;大妈心疼他出车早,给他带来亲手做的早点,得知他住院,乘客们纷纷到医院看望……当选2018年度“北京榜样”的刘宝中,在10年间,把小小的车厢打造成了“温暖的家”。

  【点评】

  一条线路、一辆车、一位司机,10年风雨兼程,显得有些孤独;嘘寒问暖、唠唠家常、搭把手儿,车厢温暖如春,感觉亲如一家。北京313路公交车,犹如爱的传送带,司机刘宝中载着每一位乘客,带着暖意抵达前方。


展开全文阅读
  心有爱意,再普通的工作也会有温度。刘宝中就有“一团火”的精神,带着满腔热情工作。冬天冷,他就把暖风开久一点;座位硬,自己掏钱买棉坐垫;车上常备雨伞雨衣,风油精、感冒药、创可贴、纱布一应俱全……在这趟车上,人们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只因刘宝中把每位乘客搁在前头、放在心上。

  刘宝中心中的火,温暖着车厢,温暖着乘客。这样的温暖,是能够互相传递、互相成就的。一次,一位高龄乘客在大风中的站牌下等车,上来后就对刘宝中说,“我等了你40分钟,就想看看你”。刘宝中的车常常会等着老人,乘客们也会因为一份惦念而愿意等着他。313路的故事说明,言谈中感受信任,服务里传递真心,公交车也就变成了“流动的四合院”。

  有爱的旅途,就不会孤独。在流动社会中,我们每天都与无数的陌生人擦肩而过。“走心”的交流,才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脚步多么匆忙,都不要忘了停一停、等一等,给身边的人以微笑,给服务的人以赞许,给所爱的人以拥抱,给陌生的人以担待。或许只是点滴温情,也足以安顿紧张的心灵、舒缓疲惫的身体,让奔波的脚步变得更轻盈、更充实、更坚定。

  诗哲有言: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从此刻开始,让我们努力给予爱、收获爱。

是什么原因让传统文化成了新的时尚

苏砥

2019年02月19日07:52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就在17日下午,故宫发布名为“紫禁城上元之夜”的元宵节灯会活动信息后,引发持续关注和抢票热潮,元宵节当晚的灯会活动预约票几乎是“秒光”。在18日0点时,再尝试登陆故宫门票预售系统时,甚至已经无法打开网站。一场传统灯会竟然能点燃如此巨大的参与热情,元宵佳节在如今所展现出的文化魅力,可见一斑。

在传统节日中回归传统习俗、品味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今天许多人过节时的首选。不只是元宵节,在刚刚过去不久的春节假期,许多传统的年俗和文化元素换个形式、换个空间,成了人们热捧的对象。在国家图书馆,小读者们可以参与写福字、画门神、换脸谱、做花灯、剪纸等体验活动;在内蒙古博物院,孩子们围坐在蒙古包里,亲身体验蒙古族小年祭火仪式,品尝麻糖、果条和奶茶等传统食品;在南京的一些老茶馆,不少人饶有兴致地欣赏着“南京白局”“苏州评弹”“扬剧折子戏”等传统节目……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氛围,更让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放射出新的光芒。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传统节日、传统文化成为了新的时尚?一方面是因为在创新技术、创新形式的加持和助推下,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体验更加契合了。比如春节期间,有的城市家庭选择到郊区租个带小院的民宿过年,大年三十在院子里支起大铁锅煮年夜饭,还能放鞭炮、赏烟花,唤起了不少人的“乡愁”,年味一下子就出来了。另一方面,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传统文化背后的价值理念、体现出的情感要素,才是吸引现代人的根本原因。春节档电影市场,《流浪地球》获得票房冠军。这部影片之所以广受好评,很大一个原因在于电影中出现了许多让人熟悉的中国元素,特别是片中对“流浪”与“回家”这一组关系的理解,充满了中国式的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这些独具特色的中国情感、中国价值,才是真正构成传统文化的活的灵魂,让人为之向往。

传统节日、传统习俗,本质上都是一种文化需求,集中呈现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曾经有一段时间,一些声音认为我们传统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淡了,传统文化似乎无人问津。这其中的症结,就在于公共文化生活和文化产业链中的供给方未能充分回应老百姓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如今,无论是故宫的元宵节灯会引爆互联网,还是近些年兴起的国学热、博物馆热、汉服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关文化部门、单位、企业瞄准了真实的需求,以新的形式、新的技术、新的创意提供了更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端频频发力,老百姓一边享受着文化大餐,一边也就和传统文化拉近了感情。

元宵佳节之际,在浙江杭州清波街道,“寻梦宋都”己亥年南宋市集暨孔庙元宵游园会举行。一群可爱的孩子们身着一身宋服,在庙会上猜灯谜、拔河、踩高跷、画糖画、滚铁环,玩得不亦乐乎。正是在这样欢乐的记忆中,传统文化的种子已经在幼小而纯真的心灵中埋下种子,假以时日,洒之阳光、润之雨露,定能让中华文明的千年根脉,越扎越深、越扎越牢。

人民网评:鬓毛shuai?不能因"错误的大多数"就让别字转正

李泓冰

2019年02月19日18:25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正在元宵佳节、融和天气中沉醉于桂华流瓦和酒朋诗侣的人们,忽被一个转爆朋友圈的帖子击中——《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许多读书人瞬间风中凌乱。

按这帖子的表述,词典和新版教科书们正悄悄为“白字先生”正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不再读(cuī),而读(shuāi)了;“远上寒山石径斜(改读xié)”,“一骑(改读qí)红尘妃子笑”……还有确凿的“凿”,原读(zuò),后改为(záo);“粳米”的“粳”原读“jīng”,现在要读“gěng”……

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正音”,如今要被“别字”堂而皇之地取而代之?专家们陈述如此“修正”的理由,“就比如说‘确凿’的‘凿(záo)’字,大家都这样读,读着读着就成了‘对的’。”这让大家愈发不淡定了。

莫非语言文字的改革,对字音的究诘,竟要倚多为胜?这一回合,难道可以坐视三人成虎、曾参杀人,李鬼竟真能取代了李逹?

对此,朋友圈连片“惊呼”甚至“惊恐”:“读别字的人多了,别字便成了‘正’字?什么逻辑!”“干脆把‘鸿鹄’的发音也改成‘鸿浩’吧,这个也错的多”,“考试可以改成投票制,ABCD四个选项,哪个支持的人多哪个就是正确答案?”上海一位语文老师出身的小学校长忧心忡忡,“以后小学取消多音字学习吧,省得教错,反正我是教不来了!”

这一切是确有其事还是捕风捉影?

澎湃新闻刊出一则报道:《咬文嚼字》主编称这是一则“假新闻”,提及的大部分内容,来自国家语委2016年6月6日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征求意见稿》,至今尚未正式发布。今后正式发布的应该不完全和《征求意见稿》一样,专家说,“也许网友担心的‘读音改动’根本就不会出现在正式发布的《审音表》中,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

听了权威的“也许”,却依然让人“担心”。“审音表”的征求意见稿,已经出笼两年多,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而这些看似荒唐的“别字”上位,“也许”不会有,然而“也许”会有啊!征求意见有没有广泛性、科学性和严肃性?眼下的“哗然”,正是提醒国家语委的“正式发布”文本,一定要慎之又慎。

语言文字从来都是变动不居、与时俱进的,当然不能抱残守缺,全依祖宗,一字不能易。否则,我们“也许”仍在之乎者也和繁体字中呢喃沉浮呢!鲁迅当年吐槽过一位名人说错成语,把“每下愈况”错说成“每况愈下”,所表达的意思也满拧。眼下,“每况愈下”早已成为正确的成语了。这也说明,“约定俗成”确实可以成为语言规范新创的重要因素。

然而,“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代表着国家尊严和文化传承,兹事体大。如果少了诚惶诚恐的敬畏之心,在改动时随意性太强,会带来简单粗暴、杂乱混淆甚至人文历史的断裂。语言文字的改革,要兼顾历史流变、地域融合,要注意外来语言的吸收转化,也要尊重约定俗成。但这并不是说,祖先魂魄所依的皇皇汉字,就一定要向“错误的大多数”屈服。

像“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这样的名句,几乎是每一代小朋友开蒙必读,这个读音不仅合辙押韵且浑然天成。倘若改成“xié”,便让晚唐七绝圣手杜牧陷入不会“押韵”的窘境。久而久之,我们的后人还怎么体会唐诗的铿锵优雅、宋词的婉转清丽?怎么告诉孩子某处读音的别扭该由谁来负责?


展开余文
曲高和寡,不意味着只能让“曲”走“低”,相反,可以通过努力,让“曲高”而“和众”。时下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和《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的日渐流行,证明了这种努力的有效。当小选手们已经很有腔调地诵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之际,我们却要坐视某种文化上的釜底抽薪,让孩子们忽然“衰(shuāi)”得不知所措?让兢兢业业的广大语文教师失了准绳?让语言传承没了沉着有序的步步相依?

兹事体大,且请广开视听,慎之又慎。 

坚守的你,让平凡角落闪光

王思文

2019年02月19日16:59  来源:东北新闻网

  一个社会发展得多好,不仅要看最光鲜的地方有多么闪亮,还要看那些角落里地方是否依然值得人们鼓掌。当使命在肩,能否毅然的扛起它,是对一个人的考验。

  短片《守岁人》,讲述了在大山深处工作大半辈子的铁路巡守员的故事。深山隧道是他孤独的战场,为守护列车安全通过隧道,他每日都要重复相同的工作。尤其在冰天雪地的冬季,隧道内的冰白天清理干净夜晚又会结上厚厚一层。尽管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却没有消磨掉他对工作一丝一毫的热忱。短片没有一句话,空旷的群山在皑皑白雪间更显寂静,或许这寂静就是他的日常。

  人们常说,工作是为了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是为了看到更美的人生风景,可有很多工作并非如此。对于常年坚守深山的巡守员来说,他们的生活始终都是一个样子,粗茶淡饭,孤灯暗夜中苍鹰般执着的坚守,是他们一生的意义。

  坚守,解释为坚决守卫,坚持守护。简简单单的含义,诠释起来却并不简单。它需要责任与担当,需要牺牲与奉献,也许是一年、十年,甚至几十年。太多这样的人,其实就存在于你我身边。

  春运正迎来返程客流高峰。在我们都回家团聚的时候,铁路、民航等运输行业的职工们还在坚守岗位,在我们踏上返程客流高峰的时候,他们依然在护送我们的旅程。他们留给旅客的是暖心话语和温馨笑容,留给自己的是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岗位的坚守。

  一辈子在平凡岗位上坚守奉献的人,也都是有血有肉、有汗有泪的平凡人。面对家人,他们同样会因为常年缺席团圆而愧疚;面对孤寂,他们同样会因为渴望陪伴而落寞。但是面对岗位职责的需要,他们同样义无反顾,愿意奉献自己宝贵的一生。

  社会的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人共同奋斗。有光鲜亮丽的岗位,自然就有默默无闻的岗位。一人坚守换万人平安,舍小家是为了万家团圆。这是平凡岗位上小人物的家国情怀,他们时刻用实际行动无悔地扛起肩上的责任。

  在社会的各个角落,这样的岗位还有许多。他们总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认为自己从事的都是些最不起眼的工作。即使这些工作对每个人、对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他们也永远保持着一颗朴实无华的心。可我们不会忘记,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坚守与无悔奉献,才让社会的角落闪光。

让文明善举成为鲜活的春运出行观

常效东

2019年02月19日16:57  来源:东北新闻网

  文明善举是一个人基本道德修养的呈现,是爱心奉献聚集的升华。正如一首歌所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春运已过半,返程客流高峰持续升温,温馨顺畅的旅途环境是人们出行的美好期待,也是最美憧憬的交织。出行的路越多,蕴含美好体验的获得感、幸福感、愉悦感就会越浓重。人们带着从容的喜悦品味出行的快乐,既是美好出行体验的浓缩,又为春运传统文化的传承留下新的印迹,注入新的内涵。

  近日,央视播出的“相约在零点37分”的新闻让众多观众感动、流泪。一对铁路情侣在平凡的岗位上,用理解和真诚演绎了彼此相见又分别的“最美瞬间”。这只是春运期间无数铁路职工奉献春运、服务旅客出行的一个缩影。有千万家的幸福团圆,就会有千万人在岗位上坚守。沈阳局集团公司大连站值班站长刘晓云,十多年来始终值岗在“吕玉霜服务台”上,为成千上万名旅客提供出行咨询服务,被誉为“百问不倒”和“百答不烦”的“活字典”和“活地图”。透视这些春运坚守奉献的群体,从中既见信仰信念,又见人格风骨,更见家国情怀,这是有形的正能量,也是鲜活的价值观,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让春运的画卷底色浓重,熠熠生辉。

  现在,人们出行的环境与条件都在变好,出行的路也在日益变宽,从白山黑水到彩云之南,从“八纵八横”运输骨架的“最北一横”到“沿海大通道”,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铁路密布,高铁飞驰,美好的出行体验,惠民的出行方式,良好的出行环境,应该值得每个人去珍惜、去呵护,成为加持文明善举的印迹,传播社会美好公德的代言。面对高铁列车的霸座、吸烟等不文明陋习,我们要勇于“亮剑”,每个人既是回家路上的旅客,也是春运文明出行的参与者和维护者。

  一趟列车就是一个流动的社会,一个流动的文明窗口,每个人一言一行折射的是文明素质和道德修养。在公共场合出行,每个人都是传递文明善举的因子,释放亲情与温馨的纽带。“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人们出行环境的极大改善,我们要让文明善举挤压自私冷漠,让公民素质“欠费”、文明“余额”不足成为弃之的出行“尘埃”。

  铁路春运服务元素的浓重与展现,诠释了铁路服务文化的质优积淀,演绎了践行服务宗旨与服务理念中所呈现的人文关怀和爱心奉献。作为一名出行旅客,在共享铁路向好的出行“红利”中,要多一份文明,多一份善举,多一份展现出行正能量的自身素养和社会公德,共同打造新时代文明出行的风碑。(常效东)

以维护多边主义的共同行动作答

2019年02月19日08:4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面对“全球拼图:谁来拼起碎片”的疑问,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加强国际合作  

  2月15日至17日举行的第五十五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慕安会),是国际战略和安全领域的一项重要活动,颇受关注。本届会议以“倡导国际合作,维护多边主义”为主题,中国与大多数国家一道,在会议上传递出维护多边主义、加强协作的强音。

  本届慕安会的召开面临复杂严峻的时代背景:国际形势加速深刻演变,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凸显。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持续上升,国际多边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遭到挑战。本届会议参会政要人数创下历史新高,很多人对世界现状抱有担忧情绪。英国《金融时报》网站会前刊文称,慕安会过去是促进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会议,相关各方会在会上宣布己方要作的贡献,并作出新的承诺,但目前有人担心,本届慕安会将是相关各方分道扬镳的序曲——甚至更糟。慕安会主办方发布的年度安全报告将标题定为《全球拼图:谁来拼起碎片》,指出近年来国际地缘政治版图正发生剧烈变化,国际秩序可能正在被重塑。

  面对单边与多边、对抗与对话、封闭与开放的重大选择,各方该如何形成合力?去年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倡导以“同在一条船上”的眼光看世界,呼吁各方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本届慕安会期间,呼应这一主张的声音此起彼伏。

  瞩望时代变迁,人们迫切需要聆听历史的足音,懂得顺应潮流而动的根本道理。各国如何适应国际格局的变化、以正确的心态看待彼此的发展,成为搭建“全球拼图”过程中极其关键的因素。在本届慕安会上,德国总理默克尔指出,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正面临巨大的压力,需要进行改革,但绝不应该打碎这个秩序。联合国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前总干事艾哈迈德尤祖姆居在会上强调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上升的趋势,认为今天中等国家和小国正在为全球治理注入新动力。在各国相互依存空前紧密、利益共生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以包容和积极的心态看待别国的发展,视对方为机遇而不是威胁,才是更符合自身长远利益的做法。

  德国有句谚语:“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中国也有一句谚语:“一根线容易断,万根线能拉船。”显然,面对“全球拼图:谁来拼起碎片”的疑问,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不断加强国际合作,坚定维护多边主义的共同行动共同作答。

封矿仪式的多重意蕴

李 强

2019年02月19日08:5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8年岁末,德国最后一座硬煤矿——位于北威州鲁尔区的普罗斯普—汉尼尔矿井,在采掘出最后一块煤后宣布关闭。

  这座煤矿的关闭吸引了大量媒体的目光,尽管这并不意味着德国采煤业的终结,德国目前仍是全球最大的褐煤开采国之一。封矿仪式规格颇高: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亲自出席。

  是什么原因,让德国和欧盟领导人来到这座老矿井呢?答案可能与一个单词有关:Kumpel。它是矿工的行话,用来形容在危险的矿井下可以依靠信任的人,或许可以译为“矿工兄弟”。

  “在煤矿中,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亲密无间地合作。对于他们来说,国籍、出生地或宗教信仰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你对我来说,是不是一个靠得住的人’。”在封矿仪式上,北威州州长、矿工后代拉舍特的一番话,昭示出德国煤矿业不仅奠定了德国工业强国的基础,还成为这里移民和族群融合的象征。

  在德国现代经济发展史上,“客籍工人”是一个避不开的名词。鲁尔区工业博物馆里,一张1880年的照片显示,当时就有大量波兰矿工在德国工作。更大规模的外籍劳工潮始自二战后,为缓解劳动力短缺,联邦德国1955年与意大利签署第一份招工协议,来自意大利南部的农民加入了鲁尔区的矿工大军。此后,联邦德国又和希腊、西班牙、土耳其、葡萄牙和南斯拉夫等国签署了类似协议。从矿井到农场、从建筑工地到餐馆酒店……德国的各行各业都活跃着客籍工人忙碌的身影。

  1964年,葡萄牙木匠阿曼多罗格里格斯抵达科隆火车站。他是第100万名客籍工人,当地人以鲜花和军乐队表示欢迎,还送给他一辆摩托车作为奖励。这辆摩托车,如今收藏于德国战后历史博物馆,与数十件矿工作业服一同陈列在“客籍工人”展示区。

  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先后有1400万客籍工人来德工作,其中有超过200万工人最终定居德国,融入当地。尽管工人们融入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无论是“矿工兄弟”文化,抑或是博物馆的历史陈列,都表明德国社会对信任与合作的认同,对外来移民贡献的肯定,这是德国战后经济腾飞的秘诀之一。

  甚至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也与这些井下协作的各国矿工息息相关。上世纪50年代为整合德、法等国工业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正是欧盟的前身。


展开余文
  如今,当英国“脱欧”、难民问题等不确定性因素盘旋在欧洲上空时,这种以信任、合作为代表的“矿工兄弟”文化,不仅对危险的井下工作至关重要,对欧洲社会凝聚共识、共同前进同样弥足珍贵。

  正因为此,隆重纪念普罗斯普—汉尼尔矿井的关闭,承载的不仅是对历史经验的继承,更有对欧洲未来的期许。

坚定走好开放发展之路(大家手笔)

于洪君

2019年02月19日07:0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新时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将是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符合时代潮流的对外开放。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一条宝贵启示。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要想实现发展都必须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结束后,邓小平同志科学分析世界发展趋势和我国外部环境,深刻指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40多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格局,创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发展奇迹。

  在对外开放中,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境外的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先进管理经验进入中国,我国企业也走出国门开展对外投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使我们能够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全球范围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更大发展,世界各国也在中国找到了更广阔的市场、更丰富的产品、更宝贵的发展机遇。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这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超过4万亿美元,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达到1.9万亿美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这些数字足以说明,中国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中国用事实和行动证明,中国对外开放绝不仅仅是要实现自身发展,而是要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经济全球化持续向前的历史大势没有改变,人类谋求普遍安全、持久繁荣的共同诉求没有改变。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意愿没有变,也不会变。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新时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将是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符合时代潮流的对外开放。这意味着中国将着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形成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侯晓旭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2019年高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19年高考作文押题之“同学,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材料审题与导写
下一篇:耐心成就人生之美——2019年高考押题范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