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2600 2019-02-26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深刻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
2、认识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说明的顺序,感知文意
2、体会说明的语言,把握典型的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教学重点
1、把握说明的内容,理请说明思路。
2、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教学难点
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方法等,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初次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什么叫被压扁的沙子?沙子在什么情况下会被压扁?“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
想想你能使用的各种物理方法吧。用大锤砸,你不觉得滑稽吗?用大锤去砸一粒沙子,杀鸡用牛刀。沙子可能会丝毫未损,而不是被砸扁!现在,我们继续来听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来慢慢告诉我们。
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文章写的内容跟你的想法是否一样
1、自由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信息,准备来抢答
文中提到科学界对恐龙的灭绝有哪几种说法?
沙子到底怎样才会被压扁?
被压扁的沙子还有什么名字?
斯石英具有哪些性质?
那作者讨论斯石英的这些性质与开头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关系?
(有,原来这是为排除“火山说”并确认“撞击说”提供科学根据。即,斯石英的出现成为地球遭受小行星撞击或者说恐龙灭绝的新证据)
本文要说明的是沙子怎么被压扁,还是介绍恐龙怎么被灭绝?(文章最后一句话)
2、整理一下文章内容和老师刚才的这些问题,综合起来说说看,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对话交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
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证据三: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3、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破“恐龙灭绝”的?
4、如果《恐龙无处不在》这一课是这样设计板书的,那么《被压扁的沙子》你怎么设计板书呢?(学生写,然后请一学生写到黑板上)
5、通过这两篇文章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三、题目入手,过渡语言
(一)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讨论明确: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生动,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告诉我们可不要小看这一粒粒被压扁的沙子,那里面蕴涵了地球曾经经历的一场可怕的劫难、一个时代悲剧。
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斯石英》就没有了语言的形象生动性。
(二)这篇文章是一篇科普文。科普类的文章讲究语言浅显易懂、生动形象,因为只有这样普通大众才能看懂,但于此同时,也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因为这样才能达到普及知识的目的。本文的作者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我们刚才通过题目的赏析已经感受到一种生动来。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二出精彩的例子来说明吗?(说明方法?)
展开全文阅读
本文作者阿西莫夫又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下面就让我们来体味这篇短文的语言风格。谁能找到本文语言的风趣幽默句子。
对话交流:本文语言简明精炼,逻辑严谨,说理充分且幽默风趣。
语言风趣幽默。提示:注意文中补充性文字。
例:“万一哪天某个星球要撞上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避免这种撞击。”这句话俏皮幽默,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球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在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可见作者思维活跃,语言幽默。
(二)科普文为达到向大众介绍科学知识的目的,作者的用词不仅仅要追求简洁,更要追求准确和严谨,比如我们以往学过的说明文中,哪些词语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感受语言的准确性也是我们阅读科普文的一项基本能力。
1、请看大屏幕上的这两句话:
(1)这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2)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两句话有什么不同?有“也许”跟没有“也许”,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点拨:“这”指什么?“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使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是导致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是客观事实,还是根据现象推出的结论?是科学家根据科学现象进行科学推测得出结论。如果去掉“也许”,句子意思就成了一个科学的判断,与客观事实不符。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去掉“也许”,句意过于绝对化,与客观事实不符。)
虽然只是一个词的应用,却足以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了。
2、请看这两句话:
(1)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2)如果在大约1000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左右,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像(2)一样,把表示温度和时间的词换成不确定的大约数字,行不行?
(不行。因为斯石英变为普通沙子的温度和时间是推测出来的,还是经过科学验证的客观事实?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使用数字必须采用经过科学验证后确定的数字,数字的运用同样可以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3、学以致用:
你在文中还能找出与前两个事例相似、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的句子吗?尝试分析这些句子。
例:“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中的“最终也许”和“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绝灭’”中的“毫无疑问”等都能体现语言的严密和准确。
至今、可能、肯定、应该:一个严谨的治学的科幻作家。
四、这篇文章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可能会这样说: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平时要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找寻自己的发现,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学习一种科学精神,周密而开放的思维,简洁而又准确生动的语言。
备用:那么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启示一:看问题从多个角度去研究
启示二;敢于大胆想象和猜测
启示三:看问题不是简单化和孤立化
启示四:学会举一反三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被压扁的沙子,不仅仅是学习作者的写作思路,品味语言的准确和生动,还应该从中学到一种科学的精神,就是善于思考、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
被压扁的沙子是渺小的,但正是这些渺小的沙子把我们引入了思维的无限空间,引向了思维的边缘。徜徉在思维边缘的人是快乐的,这一快乐来自于“令人好奇、引人思考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寻找《恐龙无处不在》与《被压扁的沙子》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可以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科学结论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侯晓旭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被压扁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社戏》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下一篇:
《回延安》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